李祎想不清楚,上面是政议堂的都是那些明公的对话,只记得陛下总结道,大唐不能没有草原,因为草原有得天独厚养殖牲畜的天然牧场,大唐养一匹马匹的费用的游牧草原的成本的十倍不止。而且大唐需要大量的牛马,一般牛每日可耕地2~3亩,拉车载重1000~1500公斤,日行40里。而马可以耕种5-10亩,拉车载重1000~1500公斤,日行80里。
按理说应该是农户养殖马匹更为合适,但是现实是因为耕地农没有广大的天然牧场,一匹马一年需要50亩草场去放养,所以需要采用精饲料去喂养,一块地产量五分之一需要喂给马匹,农户不愿承担如此大的费用。
养牛只需喂养秸秆和草料即可,而且牛有耐力,饲养成本相对很低。但是李隆基要求是每户农户百亩必须配成年两牛两马,所以两年以上牛马最好的购买草原的牛马,因为前期的牛马无法产生劳力,确需要浪费农户精心照顾,占用时间。
但是全用马喂养成本太高,全用牛耕地效率上不去,所以牛马混用既可以提高劳作效率,又能减少喂养成本。
没有农户劳作,则天下无粮,没有粮食百姓是要造反的,作为朝堂和地方官员首先要明白一点,无农则天下不稳,农是天下稳定的根本。
李祎在这里想着,难道陛下是为了大唐稳定和大唐农民需要牛马,就是陛下说的:“民富则国强!”
可是李祎记得陛下的书房写着“无农国不稳,无工国不富,无商国不活,无兵国不强,无士国不兴”。李祎正想着什么。
突然多伦的传令官骑马狂奔而来,跑到李祎面前大声说道:“报信安王,多伦城派出使者,称愿意墨啜样子,阿史那博雷愿意归降大唐。”
李祎听到一下站了起来,这还放开打呢,你咋投降了。
因为墨啜可汗是在行军途中被突袭砍头的。当时发生的特别突然,很多人都没看清楚,在混乱中都不知道是谁砍了可汗的头。
而郝灵荃和颉质略更不可能四处张扬,在朔州见到郭元振也是秘密召见,两人也是和押解谢、虞、魏、孔、张等人同行出城,然后才分道而行。
此时,郝灵荃和颉质略在武骑的护卫下,正在快马加鞭赶往长安
次日的下午,郭元振收到了来自多伦城和镇虏关的军报,眉头紧皱了许久,舒展开来,令人送到京师。
郭元振脸上忽然露出了笑容,高力士那动不动就砸下了的天火、地陷、陨石、海啸,哪里比得过战场上,这些糟心的事儿呢?
陛下对贰臣贼子极度痛恨,甚至要凌迟处死,方解心痛之恨。
他们算是人吗?不算是。
既然不算人,那为什么要和一群不是人的东西生气呢?
郭元振走出了临时大元帅府,继续这每日的巡查。
中受降城,李俊重新修缮过一次,他还是让人挖了堑壕,埋下了数个大缸,防止有人打地洞,当土耗子。
李隆基收到了送来的最新战报时,人在大明宫紫宸殿,正在和姚崇讨论张嘉贞出使日本的回信。
看到郭元振的奏报,李隆基一拍桌子,愤怒的说道:“找死!”
“李明翰,派三名靖安司校尉,带一千玄甲武骑,前往江南,将谢、虞、魏、孔、张家一网打尽,如有抵抗,格杀勿论!”
“反了天了!”
姚崇本来想劝一劝,但是左思右想,还是不劝了。
这有什么好劝的呢?
不过是一群不知天命的蠢货罢了。
姚崇叹了口气说道:“陛下莫气,李祎疏于防范,理当重罚!”
李祎虽然赢了,但是多伦山口的火药库还是被人给点了,这是不争的事实,正是因为李祎疏于防范,才导致了敌人的可乘之机。
若是提前想到地道之事,还又这等危机时刻?
李隆基摇头说道:“塞外关隘弃置二十余年,仅冬天派出云州城左卫两千,接纳投献之人,有人经营,甚至比大唐军还要了解,那也正常。”
“而且多伦山口火药库究竟是挖了地道,还是本就有地道,这件事尚未可知,到底怎么炸的,还待前线查补。”
“如果本来就有,那李祎就是土行孙,也防不住啊。”
“战场千变万化,谁能预料到敌人,会有怎么样的阴谋诡计?”
“打了胜仗,责罚主将,没有这般道理。”
最主要的是李祎赢了,胜利者是不受谴责的,这是一般的公理。
“报!”一个职方司主事跑了上来说道:“参见陛下。”
“多伦山口陈情,火药库爆炸,乃是有奸细作乱。”主帅写给陛下的是奏疏,内容相对简单,而一同递交的战报是比较详细的。
李隆基拿过了战报,看了半天说道:“这群家伙,真的该死!怎么没炸死这群人呢?”
多伦山口可不是只有禁军,还有边军,纵火点燃火药库的居然是边军的一名百户,当天负责巡查火药库,带了明火。
此人姓张,已经被押解进京了…
而且被抓获的奸细,不止一人,有十几人之多,他们在城中纵火,被擒。
姚崇听道简报,叹了口气,他其实多少知道一些士家商驴的狷狂,毕竟他在边疆卫戍边多年,这些人贩卖军机、向草原都是铁器、箭矢等物,这些事情,他多少有所耳闻。
“朕从来不是不许任何人发财。”李隆基深吸了口气说道:“但这些算人吗?”
“他们做的什么生意?,“底也伽”这些若是作为药材,送到药房出售也就罢了,他们拿去谋财害命!”
“大唐军士在前线打仗,他们在做什么?在后面扯后腿吗?想要大唐军队撤退的心,比突厥人还要重!”
李隆基不是不允许个人奋斗、个人发财,他也授勋,只有有战功,就会给与赏赐和授勋,对于大唐有贡献的文官、工匠、农户也给给与奖励,甚至会赐给功勋牌。
贩售大唐军机、提供铁器箭羽、甚至还亲自下场,纵火、挖地道等等不法之事。
这是奔着灭族去的!
李明翰领命而去,陛下的怒火冲天,若是不及时平息这股怒火,谁都没有好日子过!
李隆基坐下,深吸了口气,闭目养神。
国家是什么?
恩格斯说,为了使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
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就是国家。
李隆基就是那股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
所以他在缓和冲突,减少土地兼并,减少无地的游惰之民、末作之民,扩大国家财富,维持秩序,维持稳定。
也就是盐铁会所说的那句:民进则国进,国进则民强,民强则国泰,国泰则民安。
国家强盛,大家不是一起发财吗?日子都好过。
国家衰弱,大家都要会破产毁家!日子都很难过!
这不是万古不变的道理吗?
难道起于阡陌的百姓,最先杀死的不是他们吗?
有些钱,只能他们来赚,朝廷不可以,皇帝也不可以。
孔府如此,奸商亦是如此!
他们过惯了好日子,习惯了作威作福,僭越公权,他们已经忘记了,他们的头顶上,还有一片天,那就是大唐皇帝!
一个兵部主事又噔噔噔的跑了上来,俯首说道:“参见陛下,前线传来战报,多伦城的敌人归降了!”
“归降了?”李隆基拿过了军报,看了许久,夜不收探查到的情报。这是李祎用八百里加急送来的。
多伦的突厥人的确是归降了,昨天还一副死扛到底,今天就直接狼奔豕突的溜了。
“他们之前不是说要誓与多伦共存亡吗?”
这时又一兵部司职官员,在外禀报:“陛下,出番使者郝灵荃又要事面奏。”郝灵荃和拔曳固勇士颉质略需要沐浴更衣后才能面圣,李祎快信还有运河便利。
李隆基这里收到的战报并不是与前面是同步的,因为道路和使用传递速度不同,所以信件有时候时间会前后颠倒。
按照以前的制度,郝灵荃七品官员是很难面圣的,但是现在军机省独立出来,重大军情是必须呈报给陛下的。
李隆基看着面前行礼的郝灵荃和一身穿着汉服披头散发的突厥汉子,此时心里却也十分震惊,这墨啜还是没有逃脱历史的必然,命运这事情真奇妙。
李隆基提前一年对墨啜展开清剿,原本想着会被自己派出的军队给活捉了,没想到他还是被自己部落的人给砍了头。
此时可以说郝灵荃和颉质略计划周密,但也有十分的运气。
郝灵荃原本是计划带领颉质略他们隐藏在山坡上的树林里,用弓箭将墨啜可汗射杀。然后趁着混乱,尽量多的射杀墨啜身边将领。
可谁能想到,墨啜竟然是乘坐马车而行,几人一看,隔着马车很难射中,就准备潜藏在树林边枯草之中,待墨啜马车靠近,冲杀进去。
谁知墨啜抵达山坡之后,命令军士原地修整,自己也是大意,没有带着护卫,一路小跑来到树林边解手。正好在一旁颉质略猛人起身,手中弯刀一挥,直接砍了墨啜可汗的脑袋。然后捡起头颅,一路向树林深处跑去。
事情发生很快,几十布以外墨啜的护卫都没反应过来,只觉得人影一闪,墨啜就已经人首分离。
树林里幽暗密闭,蒿草长的比人都高,再说了首领都没有了,下边小兵也没人下命令啊。
突厥是部落制,就是突厥可汗也只能命令各部落的首领,也不能直接去指挥各部落的士兵,用一句简单的话说就是我部下的部下不是我的部下。
再加上墨啜可汗这几年对各个部落毫不客气,各种捐献,相当于朝堂苛捐杂税,弄得各部落首领早已心生间隙,阴奉阳违。
此时,墨啜已死,跟随的各部首领,首先是大吵一架,都想继承可汗之位,可惜都名不正言不顺,双方实力又都差不多,几家首领一看,那就看谁先吞并墨啜王庭的部落,那谁的实力就会很强。
所以草原王庭出现几大部落对着自己王庭进行劫掠,几方在王庭大大出手,然后带着各自抢劫的人口,牲畜、财物四散逃离。
郝灵荃又筹划之功,这次出使草原,也使草原一些部落没有跟随墨啜可汗与唐军对战,可以说可得一等功勋牌。
但是对颉质略如何赏罚,姚崇却有不同意见。因为姚崇一直反对大肆赏赐军功。不赏边功就是姚崇十策之一,只是没想到李隆基没有动用户部国库对军士进行赏赐。
而是自己用太仓进行赏赐,而且太仓的钱物还不是户部拨付的。这就让姚崇很无语,因为皇帝并没有用国库一文钱赏赐军士。
此时,郭元振和李祎都不在京师,姚崇就说道:“陛下,拔曳固派颉质略拿着默啜的首级向大唐皇帝报功时,请郝灵荃一同前往。”
“斩杀默啜可汗跟他没有半毛钱关系,他只是恰逢其会陪着拔曳固使者进京献首级。”
“郝灵荃自以为有大功,应该得到高官重赏但成认为陛下认为不应该鼓励边将的好战思想。”
“臣觉得把郝灵荃提升为郞将,比较合适。”
“至于颉质略只是拔曳固的一名勇士,陛下给与千枚银币就可。”
这就是姚崇的“不赏边功防黩武”
穿越而来的李隆基,记得《突厥传》明确了郝灵荃“入蕃使”身份,但具体没说他出使的是哪个“蕃”,但是按常理论不应该是突厥方面。默啜长期寇边,和唐朝是敌对关系,不太可能在战斗中还把唐朝使者带在身边;另一方面,即使要派使者,郝灵荃的级别也太低了(大武军子将大致相当于今营级军官)。郝灵荃很可能是附近边镇派到拔曳固,联络共同打击突厥的,所以他在斩杀默啜一事上应该起到了作用,不能说全无功劳。
郝灵荃是和那位斩杀默啜的首功勇士颉质略一起进京的,郝灵荃有功无功功大功小一问而知,大唐胡人甚多,找个翻译不是难事,不可能只听郝灵荃的一面之词,更不可能让他贪天之功为己有。所以拔曳固反败为胜很可能是郝灵荃推动的,甚至说郝直接参加了战斗。作为一个边镇小军官,关键时刻他应该敢于为功名拼命。
退一步说,假定郝灵荃真是个招摇撞骗之徒,那他应该能接受郎将提升,蚊子再小也是肉,反正是空手套白狼不要白不要。一个不知人间羞耻为何物的家伙,怎么可能因为诈骗没收到预期成果就“恸哭而死”?
再退一步说,郝灵荃有无功劳一查即知,赏罚很快就能决定。如果郝灵荃是冒功,崇尚法治的宋璟宰相早就按律治罪了,何必压上一年再给予小小提升?可见宋大相爷也觉得郝灵荃是有功的。
郝灵荃功名心是很重,但他不避生死为国效命求富贵,是往正派方面努力。他不是幸进小人!
说到底,就是文官集团见不得武夫成就大功,他们不能亲冒矢石冲锋陷阵,因此就竭力贬低战功意义,甚至不惜抛弃自己坚持的法治。无怪乎后来唐玄宗评价宋璟“彼卖直以沽名耳”(《大唐新语·卷八》),也就是说为获得美好声誉故意表现得特别正直(其实另有小算盘),此言不虚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