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7章 编撰寰宇志

而与此同时,礼部尚书李济的家里。

“老爷,陈澄来了。”门房通禀,陈澄和李济是否是坐师门徒的关系,已经在朝堂有了许多猜测,但是陈澄从未私底下拜访过李济。

这李济刚拿了一等功勋牌,陈澄就来了。

陈澄入门俯首说道:“见过李尚书,恭贺李尚书受赏。”

李济笑着说道:“坐。”

陈澄也是个无德之人,两个人算是臭味相投。

陈澄犹豫了片刻说道:“李尚书,翰林院最近想修一部书,让李尚书给看看,这东西对咱大唐朝是否有用。”

他来找李济乃是公事,他拿出了一本书放在了案前。

李济拿起来看了片刻说道:“陛下赐名收复后突厥赐名新元道,下有十八州府;还有辽东的安东省下设三州,你这书名的两京一十五道360州府通志就不对劲儿。”

“应该是两京一十七道,381州府。”

陈澄恍然大悟,又有些无奈的说道:“陛下雄心壮志,就怕这寰宇通志还未修好,就得重新修了,唉。”

陈澄要修的书名叫做《寰宇通志》,共计一百二十卷,过百万字的大部头的天下地图。

郡名、山川、形胜、风俗、土产、城池等物,具有标注。

修地理总志,乃是朝廷大功一件,让皇帝心里了然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都有些什么,到哪里有多远,共有多少个官驿,天下的州府县又有几何,又有多少都司,天下兵马粮道在何方。

唐太宗的儿子李泰,曾经用了四年的时间,修成了《括地志》,并以此为功,加入了皇权争夺的行列之中。

李济不由的想起了一件旧事,笑着说道:“李泰于太宗贞观十二年奏请修撰《括地志》是对大唐全域进行改革,将全国划分为10道358州(内含41个都督府)1551县。贞观十六年成书。”

“你随我来。”

李济站起身来,走出了书房,来到了后院,打开了后院一个小阁楼,周围铺满了硫磺和石灰。

李济打开了小阁楼,一共三层。

他翻找了许久,站在了一个大箱子的面前,打开之后说道:“你让翰林院抽空把这边四箱都搬走便是,都是当初修《括地志》时候留下的东西了。”

“虽然时过境迁,但是依旧有些用处。”

李济看着箱子里未曾完结的旧书就是一阵叹息,修地理志不应该吗?那必然是应该,但是为何这书未曾成呢?

武则天初登大宝之时,面临的局势可谓是内忧外患。她不仅要应对来自李唐宗室和保守派大臣的反对,还要面对边疆日益严峻的形势。在这种情况下,武则天做出了一个艰难但可以理解的选择:先稳固国内局势,再图外部发展。

武则天采取了一系列强硬措施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她大力提拔新人,重用酷吏来打击反对势力。著名的“酷吏“来俊臣、周兴等人在此时崭露头角,他们通过严厉的手段镇压了许多反对武则天的势力。虽然这种做法在后世饱受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它确实在短期内稳定了朝局。

然而,武则天专注于内部政治斗争的同时,也给了外部势力可乘之机。吐蕃趁此机会大举进攻,一度占领了安西四镇。突厥、契丹等族也蠢蠢欲动,频繁骚扰边境。更糟糕的是,这些外族还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声称要为被废黜的唐中宗李显讨回公道,这无疑给了武则天的统治正当性以沉重一击。

在这段时期,武则天确实失去了大量国土,据估计有四五百万平方公里之多。这一数字甚至超过了清末慈禧统治时期的领土损失。然而,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这归结为武则天的无能。相反,这更多是她在权衡轻重缓急后的战略选择。她深知,如果国内局势不稳,即便收复失地也难以长久保持。

随着国内局势的逐渐稳定,武则天开始将注意力转向边疆问题。她展现出了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军事才能,逐步扭转了被动局面。

首先,武则天采取了“以夷制夷“的策略。她派遣名将郭元振前往吐蕃,利用离间计挑起吐蕃内部矛盾。这一策略取得了巨大成功,导致吐蕃战神论钦陵被杀,长期担任吐蕃相位的噶尔家族叛变投唐。这一系列事件大大削弱了吐蕃的实力,为唐朝的反击创造了有利条件。

其次,武则天展现出了非凡的用人之道。她不拘一格选拔人才,重用了一批能征善战的将领。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王孝杰。在692年,武则天不顾朝野反对,坚持派遣王孝杰出征西北。结果证明她的决断是正确的,王孝杰仅用一个月就收复了安西四镇,重新设立了安西都护府。

此外,武则天还善于把握时机,适时施展怀柔政策。当吐蕃内乱后,她及时接纳了大量归附的部落,如党项部落、羌族等。这不仅扩大了武周的统治范围,也为边疆地区注入了新的力量。

在西南方向,武则天同样取得了重大突破。694年,永昌蛮首领薰期率领二十余万户归附武周。这不仅扩大了武周的版图,也为后来的南诏国奠定了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武则天在军事上的成就并不仅限于收复失地。她还进行了一系列军事改革,如改革兵制、加强边防建设等。这些措施为李隆基后来的军事发展奠定了基础。

但是后来后突厥和契丹先后反叛,新罗也扩张占据百济和一部分辽东土地。大唐武周的国土一直在变化。

这些理由,都是理由,而且堂堂正正。

李济拍了拍那些已经箱子,上面并未有太多的灰尘,他时常翻阅。

“李尚书,这新元道和安东道修志吗?”陈澄有些拿不准的问道,这已经被弃置几十年,现在这修还是不修呢?

李济转过头来,看了陈澄一眼,陈澄比他更无德,但是年轻的陈澄,经验尚欠。

李济可是在武学堂看到过天下堪舆图,上面的后突厥和辽东等依旧在大唐的堪舆图上。

不过没关系,李济自问身体还算撑得住,足够为陈澄撑伞到他有经验的时候了。

十年,应该足够了。

他转过身来说道:“修,我跟你说,这寰宇通志,可以随时增补嘛,不要设限,不要说得那么死,若是有开辟,增补两卷不就好了?”

“要懂得变通。”

陈澄赶忙俯首说道:“谢李尚书教诲。”

陈澄看着这三层的小楼有些好奇的问道:“这一楼都是咱大唐的书志,二楼是何物?”

这小楼里的东西极多,比如他就看到了很多当年修《括地志》图志,这二楼是什么?

“二楼是礼法,三楼是天下医书。”李济看了眼楼梯,笑意盎然。

肚子里没点墨水,怎么给陛下当礼部尚书呢?

李济当然知道陈澄到底想问什么,笑着说道:“若是想看,随时可以过来借阅。”

“谢李尚书!”陈澄颇为惊喜的说道。

陈澄是个聪明人,李济有识人之明,他选陈澄在身边,就是奔着自己走后,大明的体统继续维持下去。

陈澄离开了李济的官邸,就来到了文渊阁找到了陈循。

这次想要修《寰宇通志》的正是魏知古,但是魏知古有很多都拿不定主意,他只能让陈澄去问问李济。

这就是权柄丢失之后,不得不求人的时候了。

李济能不知道是谁在借着陈澄这个年轻人嘴问事儿吗?

他当然知道,但是李济知无不言。

作为门下省谏议大夫,魏知古却和陛下若即若离,很多事,魏知古都已经无法拿主意了。

魏知古听闻陈澄的描述,频频点头,如何修理《寰宇通志》,他心里终于有数了。

礼部跟上了大皇帝的脚步,他们门下省要是掉队,那还有什么权柄可言?

清名?

那玩意儿能变成印绶吗?!

中书舍人、谏议大夫,历来都是太子少师,东宫潜邸的老师,也都是他们的人。

但是李济现在才是实授的太子府师博!

陛下是爱惜人的,李济的退路,陛下都给找好了。

魏知古站起身来,拿着请修寰宇通志的进表,来到了兴庆宫请求觐见。

李隆基正在书房,宣见了略微有些忐忑的魏知古,他放下了手中的奏疏说道:“陈学士,昨夜通宵未睡,今天可是天庆节休沐的日子,你这也要给朕讲经不成?不是经筵的日子啊!”

魏知古俯首说道:“臣惶恐。”

这话听得魏知古实在是太憋屈了,从24岁科举中举至今已有三十一年,什么时候就变成了讲经的代名词?

身在朝廷枢纽,却只有讲经二字了。

而且讲的陛下还不喜欢听。辩呢,又辩不过李济。

魏知古赶忙俯首说道:“臣请旨修寰宇通志。欲使宇宙数万里之外,不出户而可知庶几,上下千百年之间,一举目而毕见。”

“岂徒备一时之广览,将以垂万世之宏规,此诚陛下经天纬地之文,足以显继志述事之孝,而光前振后者也。“

“臣等章句腐儒,草茅迂士,叨承委任忝效编。”

“车同轨、书同文,寰宇通志,永传于悠久。”

李隆基很不喜欢魏知古的一点,就是他老是文绉绉的,他认真的看了许久说道:“很好,魏大夫,修吧。”

“需要多少钱?”

修地理志自然是必然的,也给未来一个自古以来的大义的机会。

否则到时候为了国界吵架的时候,没啥真凭实据,如何去吹?

日记开疆自然不可取,但是大唐这实打实统治地区,还是得著书立传才是。

李隆基肯定了魏知古的修地理志书的想法,因为他把馆驿、户丁都放在了书中。

馆驿,是大唐皇权的朝廷权柄的延伸。

户丁,是大唐拥有多少的财富。

土地在没有劳动的时候,一文不值。价值的唯一衡量标尺为劳动。

魏知古虽然有点掉队,但终究知道大明的权柄以什么形式展现,大唐的财富应该由朝廷掌控。

魏知古赶忙俯首说道:“只需十万银币,以供二十九员文林郎出京,四年可成。”

十万两多吗?并不算多,动用人员也仅仅二十九员文林郎出京。

李隆基点头说道:“朕再多给你五万两。”

“让户部清吏司配合你们门下省和谏议院,这户丁虽然不要精确,但是千以内,要确定下来。大计之后,要重造黄册,确定天下丁口。”

“此事让翰林院的王敬业也参与其中,翰林院的算学太差劲儿了。”

魏知古长松了口气说道:“谨遵陛下皇命。”

没事做,是魏知古最害怕的事儿,没事干,代表着权柄丢失。

他自己找了点活儿,而且看陛下的意思,对此事还颇为重视。

“辽东三州之地,也要做志吗?北方漠北地区百废待兴,一十八府之地,也只是简单的划分,之后必然有沿革。”李隆基拿着手中的进表疑惑的问道。

河套地区刚戡定,以后对地方肯定会有沿革。

魏知古俯首说道:“随时增补便是,地理志岂是不便之物?”

李隆基恍然大悟,好嘛,都学会这句了。

怪不得这魏知古要把馆驿、户丁都写到前面,这是有李济在指点啊!

魏知古要修寰宇通志,算是弥补了一下当年李世民太宗的一些遗憾。

李隆基看着陈循说道:“定要好好修,为子孙后代定下疆域,以防弃地之事再发生。”

“南诏修志之事,暂时不急,等朕平定安南诏,再做增补便是。”

李隆基没有为难魏知古,而是令他先修寰宇通志,有些地方回归大唐之后,再修不迟,可以暂时留白。

陈循俯首领命而去。

李隆基看着硕大贞观时期的堪舆图,大唐的军事衰弱有何影响?

贞观十二年,太宗在京师举行了超大规模的狩猎,邀请了诸国使臣参观,震慑天下。

但是随着安西四镇的弃置,天下寰宇诸夷便发现了大唐的外强中干,多有不臣之心。

安西四镇的弃置,严重打击了大唐在西域和周边国家的国际声望,甚至动摇了大唐的宗主国地位,否则江南东道麓川就不会反复造反,满者伯夷国安敢对大唐轻视,动兵威胁?

李隆基和李济的观点是相同的,安西四镇的弃置,不过是大唐朝廷不稳定罢了。那就是门阀世家臣子在皇子中寻找自己的代言人,形成朝堂派系斗争。

郭元振始终坚持认为大唐不应兴文匽武,太祖太宗皇帝亦兴文,但从不匽武。

失去安西四镇的结果就是西域各国鼠首两端,成为墙头草,吐蕃、突厥日夜不断的骚扰大明边疆,关中道、河东道、河北道、黔南道、陇右道、安西道,剑南道,大唐四周边患不止。

而且吐蕃和突厥反叛者又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李隆基不急,此时他春秋鼎盛,大唐兵强马壮,缓缓图之便可,多少人等着他步子垮的太大了,扯着蛋呢。

“陛下,王锐威上来奏疏,说密州市舶司营建好了。”高力士看陛下忙完了手中的活儿,笑着说道。

“哦,王锐威言倒是有点意思。”李隆基满是笑意的拿起了密州市舶司上来的奏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