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太公公主听闻此事,感觉是李成器太不成器,还想推荐二皇子申王李撝,其幕僚窦怀贞却说:“不可,皇位自古立长立嫡,宁王说的对,国难之时,传有功社稷者,何况三郎此次确实有功,并且在军中和朝中威望很高。”
“睿宗现在的皇后非三郎之母,可以散出话三郎非皇后嫡子,不可成为太子。”
不过几日,长安坊间就传言有:“平王非嫡子,不可继承正统,天道有违!”
对于这样的传言,你要采取自正清白的方法说:我就是嫡子,我母亲是谁,是父亲的原配,所以我才是嫡子,那就大错特错了。那就是中了对手的圈套,即使得罪了现在的皇后,又让皇帝左右为难。
对此,李隆基在唐隆政变时那个口号,“迎玄武,诛妖孽,正朝纲,盛世来!”当有人说起:“平王非嫡子,不可继承正统,天道有违!”就有人质疑道:“平王是玄武大帝转世,朝堂有妖孽横行,玄武大帝是为肃正朝纲,让盛世来到人间。”
百姓要的是人人有衣,人人有米,人人有房,和平安康的盛世,官员也不想再出来一个武则天的女人来当皇帝,毕竟武后的酷吏时代,给文武官员很大的心理阴影。至于皇位是谁,百姓和官员真的那么在意吗?
很在意,经过一百五十多年的乱世,百姓希望生活平安,幸福安康,百姓所谓的幸福很简单,就是居住有家,耕田有地,家人能吃饱穿暖,一家人和和睦睦。这就需要一个知道如何治理国家的君主,体恤百姓的官员,是百姓眼里的最好的时光。
太平公主一计不成,窦怀贞又再劝说太平公主,给李隆基送去贴身侍女元秋儿送于李隆基,给他调赤箭粉喝。日后若有需要,可让秋儿在粉中下毒。
这窦怀贞原是韦后党羽,当时京城日夜捕杀韦氏的党羽,窦怀贞心神不安,因为自己的妻子是韦后的奶妈。窦怀贞在太平公主府外杀妻表示要投靠太平公主。虽为薜崇简不齿,但其母太平公主却不以为然,认为此人可用。窦怀贞虽杀了妻,但太平公主为其做媒,让窦怀贞娶了一个十七八的大姑娘。
李隆基现在最主要的就是一边加紧对按照新的军制对大唐军队进行整编,一边加紧军队屯营的建设和开垦,特便是禁军在关中道、河南道,河东道的屯田建设,并通过军队轮换,对校尉一级的军官进行考核和调换。
想要搞政变首先军队要支持,在担任兼司农监少府时,就把各地府兵的家属建立武备屯营内,还把潞州的武举学分派到各地折冲府担任折冲参将和校尉。军功折现把以前那些军功士兵和将士的赏赐和李隆基的商会绑定在一起,这次边军和禁军轮换驻守边关,把一些在禁军内混军功淘汰出去了,考核合格才能去边军,必经现在大唐边军还是相互小规模对战不断。可以说军队基本上被李隆基全部控制了。
李隆基农商会和隶属当地的折冲府管辖武备屯田也深入绑定在一起,新的农机器具,水利建设,屯营规划,新的种植种子和种植技术,还有屯营集体工坊,只要是府兵家属不是在武备屯营就是在李隆基名下商会和商行内。
从潞州起步在现在已经十年了,李隆基现在的商行和商会还有农商会,武备屯田已经有几百万的民众,并且利用盐、棉布、造纸技术、文房四宝、造船、制糖等已经成为势力庞大的商业巨头。
李隆基现在有800护卫,全是边军经过血战精锐骑兵斥候,再说了手里还有大杀器就是超越这个时代黑火药火药加上糖制成火药外边附着一些小铁渣,装到瓷瓶里,那威力一个拳头大小瓷瓶能一炸一片,比起唐朝的神火飞鸦可是强了很多倍。
李隆基对现在情况做了对比,相对太平公主停在朝堂20余年时间,在朝中人脉基础和政治手段是比不过太平公主的。现在睿宗李旦可能还需要利用太平公主的势力采用制衡的手段,维护自己的统治,这就需要等待时机创造条件,让睿宗心甘情愿禅让皇位。
由于睿宗之前没有经过系统培训,对治理朝堂朝堂之事有些不明,李旦经常同她商量朝廷的大政方针,每次她入朝奏事,都要和李旦坐在一起谈上一段时间;有时她没去上朝谒见,李旦会派宰相到她的家中征求她对某些问题的处理意见。每当宰相们奏事的时候,李旦就要询问:“这件事曾经与太平公主商量过吗?”接下来还要问道:“与三郎商量过吗?”在得到宰相们肯定的答复之后,李旦才会对宰相们的意见表示同意。
凡是太平公主想干的事,李旦没有不同意的,朝中文武百官自宰相以下,或升迁或降免,全在她的一句话,其余经过她的举荐而平步青云担任要职的士人更是不可胜数。由于太平公主的权势甚至超过了李旦皇帝,所以对她趋炎附势的人数不胜数太平公主在府中大肆派发斜封官,并收取钱财。
太平公主的儿子薛崇行、薛崇敏、薛崇简三人都受封为王。太平公主的田产园林遍布于长安城郊外各地,她家在收买或制造各种珍宝器物时,足迹远至岭表及巴蜀地区,为她运送这类物品的人不绝于路。
太平公主在日常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也处处模仿宫廷的排场。李旦则试图在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之间寻求政治平衡,以避免伤害到任何一人。
李旦则秘密地召见韦安石,对他说:“听说朝廷文武百官全都倾心归附太子,您应当对此多加留意。”韦安石回答说:“陛下从哪里听到这种亡国之言呢!这一定是太平公主的主意。太子为宗庙社稷立下了大功,而且一向仁慈明智,孝顺父母,友爱兄弟,这是天下人都知道的事实,希望陛下不要被谗言所迷惑。”李旦听过这话之后十分惊异地说:“朕明白了,您不要再提这件事了。”
而当时太平公主的宫中眼线正在帘子后面偷听他们君臣之间的谈话,事后便命崔湜散布各种流言蜚语对韦安石横加陷害,想把他逮捕下狱严加审讯,多亏了郭元振的救助才得以幸免。
同时太平公主还常常派人监视李隆基的所作所为,即使一些细微之事也要报知李旦,又派崔湜用礼物拉拢葛福顺。崔湜领太平公主之命来到葛福顺府,说太平要保举其为左右御林军的大将军。并说太子对葛福顺有成见,并说太子保举的人是陈玄礼。这厢,太平亲自接见陈玄礼,又说太子想保举葛福顺为左右御林军大将军,并让陈玄礼要对太子有所戒备。崔湜找来乔南乡县承,太平公主让其为自己的别墅圈地。太平公主示意别墅要建成一座宫外宫。又要户部拿钱出来给自己做太平宝塔。户部尚书卢怀慎参皇族建府地庙宇,花空了国库。太平公主表示要限制,但太子认为此计只治表,要治本必须要削减封户。太平公主十分不满。宋璟真言参,长安最大的“蛀虫”就是太平公主。太平公主在金殿上大表自己的出身与功绩。并与前朝安乐公主相提并论。
为了太子伴读的事,太平公主又与太子党争论起来。太平公主举荐窦怀贞为伴读,引起哗然。太子坚持要张说为伴读,太平只好让步,但窦怀贞也被恢复原职。窦怀贞虽杀了妻,但太平公主为其做媒,让窦怀贞娶了一个十七八的大姑娘。喜宴上,窦怀贞领众人高呼“太平公主千岁”。张说上任为太子伴读,李隆基请教张说现今的时局。张说直言,可虑者只有太平公主。此外,太平公主还在李隆基身边安插了很多耳目,李隆基心里感到十分不安。
朝堂上,两派针锋相对。李旦慌了神,只好退让。不见太平公主的封户与功法。太平看李旦妥协,就问罪于卢怀慎。罢免了卢怀慎的职位,升崔湜为户部尚书。自此以后,有事上报先要给太平公主看过,再给李旦过目。而且太平公主还欺下瞒上,任葛福顺为左右御林军大将军。并与皇子们聚会时,离间他们的关系。太平公主的党羽胡作非为,中书省收到无数奏报。太子表示现在不是与太平摊牌的时候,要把这些奏报压下来。可心中却十分烦恼。多得太子妃王氏开解。李隆基与皇子们共奏一曲,使得太平公主的离间计划成了泡影。流民抢粮、幽州告急,可却不能报告给皇帝李旦。大家商议支开太平公主,在宁王府中报告。太子并言明要把太平公主逐出长安。又被元秋儿听见。高力士假言宁王从马上摔下来,把李旦从太平公主身边带到宁王府。姚、宋二相如实上报内忧外患,并恳切陈词要李旦把太平公主逐出长安。元秋儿正要把太子想让李旦逐太平的事告诉太平。李隆基带着一家来看太平,拖住太平。这边李旦应众臣之请只好下旨逐太平出京。
太平领到逐自己出京的旨,虽然大怒但也只好依旨而行。太平出京前,嘱咐党羽要收敛,等她回来再说。太平一走,姚、宋二相立即着手禁绝斜封官。太平公主虽走但不断写信给李旦诉苦,使李旦十分伤心。李旦又想把她召回。窦怀贞又常常看李旦,又言太平公主已经身染重病。李旦念及亲情,又将太平召回。经此一事,李旦对李隆基成见极深,已经不想见太子了。张说上言,要保住太子,只有把责任推到姚、宋二人的身上。可李隆基不忍。
姚、宋二人亲自请太子把罪责推到自己的身上,太子只好如此。太平对李隆基丢车保帅一招,不冷不热。而李旦却十分满意。二人被贬出京,太平党羽一率高升。姚、宋二人在渡头相送别。李隆基派王毛仲送上靴子,以示意“有去有回”。
太平公主一伙伪造诏书,被薜崇简发现,薜崇简把诏书偷到手送于陈玄礼。此时天上出现慧星,双方人马立即出动。陈玄礼说动了薜崇简,使薜崇简站到了太子一边。太平带着慧范、太子带着普润,双方各持一词,太子又拿出太平公主的伪诏,闹得李旦精神崩溃。二人只好先行退下。事后,高力士顺着李旦的意思,劝着李旦把帝位禅让出来给太子。李旦被说动,决定让位。叫来李隆基,说了禅位之意。但李隆基佯装推辞,但李旦心意已决。李隆基继位成帝。太平在家将怒气发在儿子薜崇简的身上。并叫来了党羽,要起兵谋反。在恭贺新帝登基的大宴上,张说要了隆基即刻动手,除掉太平。李隆基念及亲情,不忍下手。可高力士说要是等到太平谋反那就血流成河了。
宴会中陈玄礼报告,太平及其党羽有反态。高力士来到御林军中看葛福顺,试探其是否有反意。并暗示葛福顺要权衡利弊。崔湜来见葛福顺,定下了起兵时间。高力士回宫,言葛福顺随时会反。李隆基却犹豫起来,要等太平反迹现行才肯动手。姚崇派儿子姚彝送来一把无刀鞘的匕首,示意刀已出鞘。李隆基经此,下定决心要先发制人,部署一切。太平公主这里一直在等宫中的元秋儿的消息。元秋儿之死让李隆基心中有郁结。王皇后上言封元秋儿为义妃,李隆基应允。时辰一到,各路兵马把太平党羽抓的抓,围的围。太平公主想到太上皇处暂避,可被早在此处埋伏的王毛仲部堵住。而高力士正在与太上皇下棋,牵制住太上皇。葛福顺部来到西门却风声不对,葛福顺犯了疑。太平公主要窦怀贞找葛福顺来护驾,可葛福顺见风使舵,走了。太平公主一行被陈玄礼紧追,只好狼狈逃窜。到了绝岭上,儿子薜崇简来说情、李隆基许诺不杀太平。太平却不为所动,自刎了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