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熟读“诸子百家”》:毛泽东小时候读什么书
- 读书有法:毛泽东的读书故事
- 陈晋主编
- 1684字
- 2023-07-19 15:48:35
今天的中国,早已没有了叫私塾的学校。毛泽东发蒙读书的时候,城里已经办起不少洋学堂,但偏远些的乡村,孩子们上学,基本上还是跟着私塾先生,摇头晃脑地齐声高念“子曰”“诗云”。
1936年,领着红军到达陕北的毛泽东,对来访的美国记者斯诺,这样说到小时候的读书经历:“我八岁那年开始在本地一个小学堂读书,一直读到十三岁。早晚我到地里干活。白天我读孔夫子的《论语》和‘四书’。我的国文教员是主张严格对待学生的。他态度粗暴严厉,常常打学生。因为这个缘故,我十岁的时候曾经逃过学。”
由于翻译的原因,这段记载中说的“小学堂”,实际上是指私塾;所谓“国文教员”,实际上就是私塾先生。反复读“四书”“五经”,则是真的,因为这是当时“小学生”们的不二选择。
所谓“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所谓“五经”,是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总体来说,“四书”“五经”是反映孔夫子那一派思想(人们也称儒家思想)的书。明朝和清朝,“四书”被定为科举用书,成为每个读书人参加“高考”的必读书,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毛泽东小时候,生得虎头虎脑,聪慧过人,深得外公外婆的欢心,因此八岁之前,一直在外公家寄居。外公家是个大家族,设有家塾,童年毛泽东常去旁听,里边的学生背书,他听过就能背下来,还能写字、背古诗,常常让大人们惊喜。毛泽东八岁被接回韶山读书,先后断断续续地在好几个私塾读过书。
根据有关回忆,毛泽东六年的私塾读书生活,归纳起来有这样几点引人注目。
一是书读得比较多,起点高。像《三字经》《幼学琼林》,以及《论语》《孟子》《诗经》这些书,他都下功夫背过的,后些年头,他甚至读了《春秋公羊传》、《春秋左氏传》(即《左传》)这些今天的青少年未必读过的书。
二是毛泽东小时候有读书天分,瘾头大,从小就会查《康熙字典》,而且记性好。
三是不喜欢死记硬背。旧时私塾,老师只点书,不讲解,学生只是死记硬背。毛泽东觉得无聊,就偷着看杂书,私塾先生发觉后,就故意多点些“四书”之类的书让他背,他都能背得出来。
这样的学习状态,是不是有些像今天的学霸?
毛泽东晚年,经常说起他小时候读书的情形。
比如,1964年8月,他对人说:“我过去读过孔夫子的书,读了‘四书’‘五经’,读了六年。背得,可是不懂。”“很相信孔夫子,还写过文章。”
毛泽东说的“背得,可是不懂”,是那时候私塾先生教书给学生们带来的普遍影响。要是一个十来岁的孩子,能搞懂“四书”“五经”里那些陈义高古的意思,肯定是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好苗子,可惜,连毛泽东这样有读书天赋的人也不懂。可见,只照本宣科而不讲解的教学方式,实在有问题。学生消化不了,理解不了,自然缺少兴趣。不过,死记硬背,从小记在脑中,成年后理解力强了,聪明的人会信手拈来一些警句名言或精彩段落。毛泽东后来对“四书”“五经”的运用、发挥,十分自然,正说明了这一点。
毛泽东后来成了相信马列主义的革命家,但他并没有完全抛掉读了六年孔夫子的书的成果。在延安的时候,他就提出,“从孔夫子到孙中山”这笔遗产,我们需要继承。1954年9月14日,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的临时会议上的讲话中,毛泽东还直接说“孔子是革命党”。他的原话是:“孔夫子著《春秋》‘而乱臣贼子惧’,那是孟子讲的。其实当时孔夫子周游列国,就是哪里在造反他就到哪里去,哪里想革命他就到哪里去。所以此人不可一笔抹煞。”当然,毛泽东也说:“我们共产党看孔夫子,他当然是有地位的,因为我们是历史主义者。但说是圣人,我们也是不承认的。”
另外,由于对私塾先生让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毛泽东自小留下了很不好的印象,晚年还把孔子看成自学成才的典型和从事简化而有效的平民教育的先驱。他说:“孔夫子出身贫穷,放过羊,当过吹鼓手,还做过会计。会弹琴、射箭、驾车子,还搞历史书。他学会了‘六艺’。孔子的教育只有六门课程,礼、乐、射、御、书、数,教出颜回、曾参、子思、孟子四大贤人。现在的课程就是多,害死人。”
这里说的孔子教的六门课程,大体是指礼节(相当于今天的德育课)、音乐、射箭、驾马车、书法、思考和做事情时运用规律的技巧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