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胜桥平叛

在睿圣宫,苗傅等仅指派了十五个内侍陪伴高宗起居。但高宗每次都能转危为安,这是继磁州、扬州后的第三次了。高宗能够东山再起,正如王钧甫所说,即使有效地利用了军队与民众对高宗集团的不满,苗傅与刘正彦仍没有足够的政治资本与文化知识支持他们成功地策划一场兵变。苗、刘掌权后无所作为,而赵构是赵宋王朝唯一可能称帝的人选,靖康年间已经逃奔高宗的张俊、韩世忠、刘光世和吕颐浩等人闻讯后立即组织勤王军队向杭州进发。苗刘顿时乱了阵脚,最后稀里糊涂听从了朱胜非的话,跑到睿圣宫求高宗复位。四月戊申朔,太后还政,高宗还宫。近一月战战兢兢的日子突然结束了,高宗宣布不会追究苗傅、刘正彦的所作所为。于是苗傅等称赞高宗“圣天子度量”,并向高宗索要一块免死铁券,这时的高宗心里肯定会想此二将的确是忠有余而学不足。

凤凰山宋高宗“忠实”题刻(宋代文献并没有高宗御书“忠实”的记载,“忠实”两字与宋高宗书法风格迥异,或者认为“忠实”题刻是宋理宗御笔)

兵变发生后,韩世忠一方面被苗傅等授予捧日天武四厢都指挥使等职,一面得到在平江府(今江苏苏州)的礼部侍郎张浚联络勤王的消息。韩世忠自盐城收集散卒数千人往平江与张浚相会,首语“我便去救官家”。不过韩世忠誓杀苗、刘二人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显然是为“识世忠于微时,待之绝等”的王渊复仇。韩世忠请求赴行在杭州,竟获得苗傅同意。韩世忠自平江率三十里船队先抵秀州(今浙江嘉兴)营造武器,苗傅派人带走韩世忠妻梁氏及子为人质。右丞相朱胜非对苗傅说,可以让梁氏到秀州劝韩世忠归顺,竟获得苗傅同意,事后苗、刘对各路勤王军汇聚秀州感到恐慌。四月初赵构已经复辟,韩世忠发兵自临平进入杭州见到赵构,苗、刘等人皆遁走。赵构诏除韩世忠为武胜军节度使,韩世忠请求朝廷赐地厚葬王渊,不遗余力地照顾王渊家人,又请求由他继续追捕苗、刘等人。五月,韩世忠降苗傅、擒刘正彦,七月还至建康(今南京)亲斩苗、刘诸人于市。

韩世忠在苗刘之乱中表现突出,与对他有知遇之恩的王渊有关。韩世忠是陕西绥德(宋代绥德属延安府)人,32岁时随王禀从西北战场到东南平定方腊,其间与王渊相遇。据韩世忠神道碑称,两人在杭州北关的堰桥遭方腊军围攻,韩世忠在堰桥伏击,然后追至王渊舟前斩首数级,取得了战役的胜利。王渊赞叹韩世忠“真万人敌”,两人从此定交,韩世忠成为王渊的部下,堰桥从此被杭州人称为“得胜桥”。宋代的堰桥或“得胜桥”即今天京杭运河上的老德胜桥,连接着杭州长板巷与夹城巷两条小路。

另据民国《杭州府志》,韩世忠在此掩击的是苗刘叛军,而非方腊的军队。勤王大军继续向杭州疾行而来,先锋韩世忠见叛军用鹿角阻挡舟师,便高呼“今日便是报效国家之时,奋勇者赏,怯阵者杀”。于是全军便如饿虎般向苗刘之军扑来,并在北关堰桥大破苗刘之军,此地因而更名为德胜桥,谐音“得胜”,也因此今天杭州德胜桥的河岸上有韩世忠、梁氏的塑像以及纪念韩世忠的忠亭。

镇压叛军后,高宗登上了中和堂。中和堂本是吴越国王钱镠在宫中设立的检阅军兵武艺的场所,至和三年(1056)时任郡守的孙沔重修并更名中和堂。遥眺远方,绍兴稽山的黛影依稀可见,那曾是大禹会同四方诸侯的地方。俯瞰栏下,钱塘江水滚滚东流,相传这是伍子胥白马素车正奔立潮头。念及自己从金兵锋锐下逃生,又在刚刚重获大位,高宗心中不由百感交集。他悠悠地吟道:六龙转淮海,万骑临吴津。王者本无外,驾言苏远民。瞻彼草木秀,感此疮痍新。登堂望稽山,怀哉夏禹勤。神功既盛大,后世蒙其仁。愿同越勾践,焦思先吾身。艰难务遵养,圣贤有屈伸。高风动君子,属意种蠡臣。

德胜桥

德胜桥韩世忠雕像

德胜桥忠亭

国事艰难,谁又能做我的文种和范蠡呢?然而此二人最后一个被赐自杀,一个泛游江海,这是连勾践都知道须杀了他们啊!如今贰臣见诛,焉知今来勤王的大将,明日不会变为新的叛佞呢?

苗刘之变即便在南宋初年纷繁复杂的历史中也不过是仓促的一段插曲,却深刻影响了此后历史的走向。高宗就此重新整合了他的政治集团,并愈加坚定了武将绝不可信任的意识,为他的立储问题埋下了深重的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