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脑思维VS左脑思维
在人类世界,我们不必非要作出取舍,说到底,阴总是需要阳。
我们的大脑非常奇妙。通常,大脑包括1 000亿个脑细胞,每个脑细胞都同其他10 000个脑细胞相互联系。这些细胞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精密的网络,在这个网络里有1 000万亿个连接,正是这个网络控制着我们的言语、饮食、呼吸和行动。詹姆斯·沃森(James Watson)因发现DNA的“双螺旋”结构而获得诺贝尔奖,他称大脑是“宇宙世界已知的最复杂的东西”;而美国电影导演伍迪·艾伦(Woody Allen)则称大脑为“第二喜欢的器官”。
虽然大脑非常复杂,但其大致外形却很简单也很对称。科学家很早以前就已经知道,大脑内有一条神经“梅森—迪克逊线”(2)将其分成两半部分,但奇怪的是,直到最近科研机构还认为,大脑的两半部分虽然是分开的,但却是主次有别的。他们认为,左脑居于主要地位,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关键;而右脑只是辅助性的,居于从属地位,有人甚至认为它是人类发展早期的遗留物。左脑是理性的,擅长逻辑思考和分析,符合我们对大脑的一切预期。而右脑是无语言能力的,擅长非线性思考和直觉判断,是一个已经退化的人类器官。
早在“医药之父”希波克拉底的时代,医师们就认为,与心脏同处一侧的左脑是不可或缺的半脑。到19世纪,科学家们开始搜集支持这一观点的证据。19世纪60年代,法国神经病学家保罗·布洛卡(Paul Broca)发现左脑的某一区域控制着语言能力。10年后,德国神经病学家卡尔·韦尼克(Carl Wernicke)在语言理解能力上也有了类似的发现。这些发现使人们得出一个简单却令人信服的三段式推论,即:将人与动物区别开的是语言;语言能力处于左脑。因此,左脑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关键。
名词解释
左脑思维:具有典型的左脑特征,即顺序性、表面性、功能性、文本性和分析性。这一思维方式在信息时代广受欢迎,得到了严肃机构和学校的高度重视,其典型代表是电脑程序员。
在20世纪,这一观点盛极一时。直到加州理工学院温文尔雅的罗杰·斯佩里(Roger Sperry)教授重塑了我们对大脑和自身的理解,这一势头才有所减弱。
全新思维实验
20世纪50年代,斯佩里对一些被切除了胼胝体的癫痫病患者进行了研究。胼胝体由大约3亿条神经纤维构成,连接左右大脑半球。斯佩里对这些“裂脑”病人做了一系列实验,他发现原来的观点是有缺陷的。我们的大脑的确分为左右两半,但斯佩里指出:“对于所谓的从属或次要的右脑,之前我们认为它没有语言和书写能力、反应迟钝,有些权威人士甚至还认为它没有意识,然而实际上当大脑在从事某些智力活动时,右脑更胜一筹。”
也就是说,右脑并非不如左脑,它只是不同于左脑。斯佩里写道:“大脑似乎具备两种思维模式,这两种思维模式是相互独立的,分属左脑和右脑。”左脑负责顺序推理,擅长分析和文字处理;而右脑负责整体推理、模式识别以及领会各种情绪和非语言类表达。如此说来,人类的确有两个大脑。
罗杰·斯佩里凭借这一研究赢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也给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研究领域带来了永久性的变革。1994年,斯佩里逝世,《纽约时报》将其誉为“颠覆传统左脑优势论”的人,称赞他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科学家,“他的实验在民间广为流传”。
虽然在把这一观念从实验室引入生活方面,斯佩里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对此作出突出贡献的却是加州大学美术教师贝蒂·艾德华(Betty Edwards)。1979年,艾德华出版了一本名为《像艺术家一样思考》(The Drawing on the Right Side of the Brain)的书。在书中,艾德华否认了有些人没有艺术天分的观点。她说:“绘画其实并不难,关键在于你观察到了什么。”观察(这里说的是真正的观察)的秘密在于,让自诩为万事通的专横的左脑安静下来,这样相对温和的右脑就可以展示它的魅力了。虽然有人指责艾德华将科学看得过于简单化,但她的书仍然十分畅销,并成为美术课程的主要用书(在第6章我们会了解到艾德华的绘画技巧)。
斯佩里开拓性的研究、艾德华巧妙的宣传和诸如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到来,使右脑也得到了认可。右脑是大脑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关键。任何有着博士头衔的神经科学家都不会对此予以否认。然而,在神经科学实验室和大脑成像诊室以外,还流传着两个对右脑的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