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脑是个1500克的宇宙
- 赵思家
- 1610字
- 2023-08-07 14:14:04
大脑开发的谣言
● “正常人的大脑只被开发了10%”是最大的谣言。
“正常人的大脑只被开发了10%”是流传最广的神经科学流言。这则流言背后甚至有个听起来有理有据的故事。说在爱因斯坦死后,他的大脑被保留了下来,科学家研究时发现它的开发率(20%)大大超过了正常人的开发率(10%)。与这则流言配套的,还有斯嘉丽主演的电影《超体》(Lucy)。这则流言的言下之意是人都有很大的潜能。而这则流言最常见的“使用方法”是搭配某某产品,或是从小做某件事情,就可以让人开发大脑潜能,提高智力。
“开发大脑潜能”是所有和脑科学相关的产品甚至是书籍上能看到的卖点。然而,可惜的是,这完全是个错误。对健康的大脑来说,即使睁着眼睛,什么都不想,整个大脑也在运行中。甚至在睡眠中,你的大脑也在“工作”(虽然我们对这些大脑活动的意义了解甚少)。我们在做一些稍微复杂的工作时,如起身走路、说话,大脑、小脑和脑干(Brain stem)的每一个部位都在运行,只是有些区域可能比其他区域运作得更为活跃罢了。这则流言只要做一个简单的大脑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就不攻自破了。
可能有人会问,很多脑成像实验说当人做某件事情时,某一特定的大脑区域会被激活这是怎么回事呢?实际上,你所看到的脑成像结果是经过对比分析之后的结果。通过对比多组实验所得的脑成像,会发现在做某一件事情时,某个大脑区域相比于其他区域更为活跃。
知识延长线
脑成像研究一般是怎么做的呢?正文提到,脑成像结果往往是经过对比分析之后的结果。比如,想研究“阅读时,大脑用了哪些区域”这个问题,我们会比较一个人在“阅读时”和“不阅读时”两种状态下的大脑活动。后者被称为控制条件(Control condition)。根据不同的研究问题,这个控制条件也可能不同,比如可能是静坐,可能是看没有字的漫画,也可能是看陌生语言的文字。当然,有时候实验不是在同一个人的不同状态下做的,而是比较不同人的大脑活动或结构。
那这则流言从何而来呢?虽然不是非常确切,但很有可能源自哈佛大学的两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和鲍里斯·塞德兹(Boris Sidis)。这两位心理学家在 19 世纪90年代研究了如何培养神童。他们的研究对象是鲍里斯·塞德兹的儿子——威廉·塞德兹(William Sidis)。威廉·塞德兹是一位很有名的神童,准确地说,是鲍里斯非常希望他的儿子是一名神童,所以从小把他训练成了一位有超强数学和语言能力的孩子。因此,詹姆斯在他的哈佛课堂上告诉学生,大多数的人都没有用到所有的精神潜力,强调每个人都有未被挖掘的潜力。可以想象,这种由科学家说出来的鸡汤式结论是多么受人喜爱和追捧。接下来,在好几本书中,这个结论不断被强化,并慢慢变得具体——从人没用完所有的潜力,到人只用了一半的潜力,最后,1936 年作家洛厄尔·托马斯(Lowell Thomas)在一本书的推荐序中提到 “威廉·詹姆斯教授曾说道,普通人只开发了 10%的精神能力”(Dale Carnegie, How to Win Friends and Influence People的推荐序)。
纵观整个发展过程就能看到流言是如何出现和传播的。最开始,它来自科学家基于某些研究后一个展望未来的结论。这个结论恰好打到了听众的痛点。然后没有科研训练背景、以写作为生的作者将此具体化,并大肆宣传,使其成为一个深入人心的流言。后文中,我还会聊到另一个著名流言“莫扎特效应”(给胎儿听莫扎特的音乐,胎儿会更聪明),你会看到相同的传播规律。
虽然“正常人的大脑只被开发了10%”这则流言不是真的,但我并不是要否定你我的潜力。我想传递的信息是:作为普通人,拥有普通的智商、视力、听力、记忆力、注意力,想变得更好是很正常的,但不需要执着于提高这些“硬件条件”。
市面上总是有人打着科学家的旗号,甚至请诺贝尔奖获得者站台,宣传其产品或疗程可以开发儿童或成人的大脑。随着相信的人越来越多,这种宣传也会变得越来越常见,而且看起来越来越有道理。
希望在看完这本书后,你能有基本的辨别能力,清楚我们当下神经科学知识的基本界限在哪里,明白哪些是可能实现的,哪些是完全不可能实现的,以防被人牵着鼻子走或是陷入自己无法超越10%这一界限的迷茫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