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土地

王初仁不需要每天都跟着一起训练,后面的训练就交给四个队的队长,由队长带领大家训练,王初仁每天不定时去检查,发现有偷懒的全队一起处罚,队长必须严格要求军户训练。

第二天,王初仁出了堡,围着堡走了一圈,又沿着黄甫川走了一圈,看到外面的小麦已经开始抽橞了,再有一两个月就可以收获了。

王初仁暗道:“农民起义千万不要因为自己穿越提前啊,不然大家都得饿肚子。”

虽然明朝已经进入了小冰河时期,降雨量减少,这里挨着黄河,属于河套平原之一前套平原的边缘地区,沾了前套平原的福,庄稼长势很好。

广义的河套平原,还包括宁夏的银川平原、内蒙古的土默川平原(前套平原)。位于巴彦淖尔市南部。东至乌梁素海,东南至包头市郊区,南临黄河,西界乌兰布和沙漠,北抵狼山。主体部分东西长约180公里,南北宽约60公里,总面积约1万平方公里呈扇弧形展开。西山嘴以东,属大陆性气候,昼夜温差大,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可以黄河水自流灌溉;素有黄河百害,唯富一套之说。

现在只有靠近黄甫川河的土地在耕种,离河边较远的土地全部荒芜了;

王初仁回去又叫了两个家丁骑着马一起来到河的对面发现也是同样的情况,这里的土地都是由河流带着黄土高原的泥沙冲积形成,比较肥沃,荒芜的土地大都是因为水利设施年久失修或是因为河床水位降低无法灌溉。

沿着河一直骑行,王初仁发现了大块大块的土地,这些土地因为无人耕种打理,已经是杂草丛生,又因为干旱,土地上全是裂缝,杂草都是枯黄的,让人感觉不到生机。

王初仁下马抓了一把泥土仔细观察,发现居然是土力比较肥沃的红土地。

王初仁骑马到一个比较高的土包上,四下举目望去,不禁感叹道:“大好的河山,多好的土地啊!”

可惜很多土地却荒芜了“黄河百害,唯富一套”这不是骗人的;不管现在还是后世,河套平原都被称为塞上江南,这里连水稻都能种,足以证明此地耕种条件之好了!向东望去就是滚滚黄河,往西南和南是清水河和清水堡,再往南就是府谷了,孤山堡虽然是个千户所,但是因为其地理位置重要,所以有一参将带领一个援兵营驻守,黄甫川堡就属于孤山参将管辖;往北的灰沟营堡;西北方向就是大山了,家丁说里面还有支土匪盘踞,黄甫川堡三面环河,所以很多地方都能耕种。王初仁粗略估算了一下,周围能开荒的土地达到几千亩,要是全部开垦出来,能养很多人。

为了以后能够吃饱饭,王初仁打算带领全堡军民开荒,新修水利,首先解决衣食住行的中的“食”,吃饱了肚子再来想其他的,毕竟手中有粮,才有底气,才会不慌。

想要去靠官府怕是靠不住了,首先朝廷没有钱,已经开始向下面摊牌加税了,现在的辽饷,等几年的剿饷,压得农民喘不过气,加上干旱粮食欠收、绝收,农民家破人亡,怪不得要起义。即使朝廷拨下钱粮,还没有出北京就先没了一半,上下官员一起伸手,到了基层有一层就不错了,所以不要指望朝廷了。

大明朝对于军民开垦荒地特别是边军政策优惠很大的,只要你开垦出来就是你的,免税三年以上,边军的话至少10年,甚至还发放种子,农具等生产资料。可是上面有优惠政策,下面就有刮地政策,官府和士绅、地主相互勾结,士绅拿着官府给的地契来说这是他的地,叫你归还,还要叫你吧这几年的产出归还,不归还你就要吃官司,官绅勾结,说不定弄得你家破人亡;所以老百姓都不愿意开垦荒地,怕吃不到狐狸还弄一身骚!

所有没有一点背景和实力开荒也很难保住土地!

再等几年,大规模农民起义,农民军到处游走,走到哪里破坏到哪里,大量人口被裹挟,造成更多荒地,人口减少,十室九空,只有等王朝真正稳定下来老百姓才能有一个安定的环境耕种。

没有办法,小农经济决定了中国古代最大的矛盾就是土地矛盾,以明朝为例;大明初期,人口少,土地多,人口增长很快,到了中后期,士绅因为不交税,通过挂靠,买卖等方式兼并土地,军官也兼并军户土地,造成农民土地减少,军户成为佃户,农民抗击各种因素能力减弱,军户战斗力下降,土地兼并还造成税收减少,拥有更少土地的农民需要交更多的税,农民破产,农民起义,加上满清崛起,辽饷、剿饷;恶性循环,大明朝在这样的内外打击下就灭亡了。

王初仁心里盘算着怎么开垦土地,他们堡内人口肯定不够,必须招募流民来开垦,只有采取屯堡的方法了,很多朝代的末期,都会出现很多将领靠着屯田养一方军民,所以屯田还是有很大希望的。中国人对对土地的渴望是非常强烈的,土地就是农民的根,只要有土地,这些淳朴的农民就会老老实实耕作交税。

招募流民加入军户,开垦土地,军户又是兵农合一,即有了粮食,又有了兵源,有兵又可以保护土地、粮食,又可以招募更多的流民来开垦,这样就形成了良性循环,在理论条件下就行滚雪球。想到这里看着这些土地、河流、屯堡,心中豪气万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