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做负责任的研究

1.5.1 什么是负责任的研究

负责任的研究指通过研究产生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应用于解决社会紧迫问题的可靠且有用的知识的研究(徐淑英,2018)。鉴于管理研究的目的一是采用科学严谨的方法创造知识,如对组织绩效和创新等的研究,二是运用研究所创造的知识解决企业实践问题,管理研究必然要受到认知价值观和社会价值观的双重影响和评估(徐淑英,2016)。其中认知价值观确保管理研究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从而创造新的知识,而社会价值观则通过评估研究的有用性确保产生对实践有用的知识。

徐淑英(2018)从两个方面对“负责任的研究”进行了阐释,其中一方面是对科学的责任。管理研究的最终目的是解析问题,积累知识,因此,研究的发现应当可靠且可重复,能够进一步提高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其实践应用性。正是这种可靠性和可重复性,使得作为研究初学者的我们可以通过阅读文献、重复前人研究等方法快速掌握研究的过程。

但我们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可重复和抄袭的区别。近年来,随着各类论文抄袭与剽窃事件的发生,文章重复率问题引起了学者们以及各期刊编辑的重视。2017年4月24日《人民日报》发表的评论文章《捍卫真实就是捍卫科学的生命》中指出,“科学研究是揭示真相、发现真理的神圣事业,真实诚信是其基本准则”。文章揭示2017年“学术出版商施普林格·自然集团一次性撤销了涉嫌造假的107篇文章,论文作者均来自中国。涉及的单位不乏全国知名的三甲医院和重点高校。此次撤稿事件让学术界深感震惊,也在社会上引发广泛关注”。

一直以来,无论社会还是学术界都对论文抄袭等行为表示出了“零容忍”,每每出现类似事件,必然会掀起一阵舆论热议。但屡屡曝光、屡屡喊打却屡屡冒头、屡打不绝。作为研究新手,在入门初期就应该加强对学术不端危害的认识,将各种潜在风险均扼杀在摇篮中。

“负责任的研究”的另一个方面是对社会的责任。研究不是自娱自乐,研究的进行需要社会提供资源和人才,因此,研究就需要承担解决社会中实际问题的社会责任。另外,除须承担服务于实践的社会责任外,我们认为任何研究人员均处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其行为活动应受到伦理协议和社会标准的规范,这些规范可能会禁止某些研究程序,从而禁止某些研究项目。在研究设计的实施中,研究人员应时刻注意是否存在有违社会规范的操作。

(1)在对待参与者时,应保持尊重、公正的态度,确保不对参与者造成伤害。

(2)数据采集中须获得参与者的“知会同意”,不强迫、侵害个人隐私,确保数据安全。

(3)数据分析中,不捏造、曲解和歪曲所做的工作,应清楚说明可能存在的偏差,使用“三角测量法”来抑制潜意识的偏见。

(4)切忌剽窃。剽窃是指从别人的作品中提取文字或想法直接用在自己的作品中,但并不承认是他人文字或想法的行为。通常研究者会通过阅读大量文献,提出自己的研究问题和方法,然而在写作过程中,如不注意会出现剽窃的潜在风险。

因此,作为科学严谨的研究人员,我们须记住以下几个容易被忽略但确实有剽窃危险的行为:当复制任何来源的文字时,必须把摘录放在引号中,并且必须给出一个精确的参考;如果提取的内容较长,可以另起段落进行描述;如是改述别人作品,也须补充文字说明并进行引用;如修改了别人的图表,也要进行说明。在实证研究中,研究人员通常会借鉴成熟量表,加以修改后应用到自己的调研问卷中。如有采用别人的量表,须在文中说明。另外,研究过程中,如在数据收集、分析、讨论中获得其他人的帮助,也可以进行说明。

一些知名的国际期刊,为降低文章抄袭率,在作者提交初稿后,就会进行论文内容的重复率检查,只有低于其对重复率标准的论文,才有机会进入下一轮的同行盲审。图1-6为一篇投稿至期刊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的文章,作者投稿后收到的回复邮件。尽管该篇文章主要的抄袭内容为作者曾经发表的另外一篇文章的方法论部分,但查重软件并不会对是不是作者自己的文章进行区分,也不会对抄袭哪一部分进行区分。尽管实证研究论文在研究设计、数据收集等部分的结构非常相似,但是仍然要尽量体现个性化的特征,避免论文在投稿阶段就踩到“红线”,被期刊退稿。

对于图1-6中期刊拒稿原因,文章作者总结经验,希望新手提高对该问题的重视。

(1)论文并未模仿任何既有文献的模型或假设,且研究“项目失败”这一很少有学者探索的研究情景,因此没有必要查验内容重复率。

图1-6 期刊查重率检查示例

但多数学者在文章写作中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回忆所读过的文献。以防万一,建议学者投稿前对文章进行查重,以消除该方面的潜在风险。

(2)不同期刊有不同的认定标准(全球有3大标准)和接受标准。因此,投稿前需要对投稿期刊深入了解,期刊网站上会有详细的介绍。建议将期刊的相关政策、规范了解清楚后再次检查文章。

(3)相似的认定是计算机认定,因此可能存在多处相似(例如概念的定义)导致相似率较大。这也为各位研究者带来了挑战,由于机器会针对句子中的词语进行检查,因此,不可避免会出现重复率问题,这也要求研究者在写作中更加注意文章措辞,对观点的提炼,尽量用自己的语言重新组织。

(4)该例作者通过采用Turnitin进行论文查重,发现15%的相似性在于自己之前发表论文的数据与方法部分。这也是多数学者很难控制和改写的。研究者采用成熟的方法进行研究,有时会使用同一个数据库的数据研究不同的研究问题。一个对策是融合不同方法、数据库,以避免重复,这也有助于提高研究结果的稳健性。

1.5.2 CABLES模型在研究中的应用

为更加有效地避免潜在伦理与道德风险的发生。Koocher(2002)提出了一个有效降低研究中的伦理道德问题的模型,帮助研究者降低风险。CABLES为六个英文字母的首字母,分别代表一个方面。

认知风险(cognitive risk)指对参与者的智力活动、学习、学业成就以及自尊的理性等产生的威胁。例如,在教学策略的比较研究中,如处理不当,有可能会影响被放入控制组的参与者的自尊心。

情感风险(affective risk)指参与者在参与研究期间和之后受到的情绪困扰,包括不愿意看到某些方面的自我发现的风险,有些研究涉及收集敏感数据,而可能对参与者产生影响。

生理风险(biological risk)指研究者的干预或疏忽使得参与者因延迟、无效或缺乏治疗而导致的身体伤害或疾病。例如在药物有效性的研究中,被放入控制组的参与者有可能受研究设计的影响而不得不延长其疾病治疗时限。

法律风险(legal risk)指在研究中存在设计不当可能引致法律责任的风险。如披露敏感的机密信息等。

经济风险(economic risk)指出于研究需要,参与者不得不付出的实际成本(如乘车至实验室)或失去的机会成本(例如为了参与本次实验而失去参与其他活动的时间和收入)。

社会与文化风险(social and cultural risk)有可能导致参与者被贴上标签、遭受排斥或歧视。

在研究设计中,可以通过CABLES模型分析,筛选或预测出可能存在的风险,并加以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