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 让故事带我们放慢脚步

黄天怡

电影《驴得水》制片人

知名译者

相信你一定感觉到了,我们正处于一个“快”时代。

信息的传播、人群的流动、技术的更迭……一切都在越来越快地加速运转。当4G已经因为太慢被提升到5G,当受欢迎的短视频时长从5分钟缩短到3分钟,当“卷”的年龄从20岁提前到了2岁……洪流之中,我们都在身不由己地被推着往前走。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1)曾经将人类的思维方式归纳为两大类:快思维和慢思维。其中,快思维被认为是一种更快速、更不消耗脑力、更下意识的思维方式。如今恰是“快思维”大行其道的时代。我们开始创造越来越多的“概念”和“公式”,让它们代替我们来思考和判断——想想那些“三步学会”“五分钟读懂”的公号爆款文章吧;还有IMBT人格测验的流行,竟让每个人都变得可以用四个字母来概括。快思维倾向于为复杂的问题寻找简单的答案,并且非常容易为惯性驱使。于是发达的信息并没有帮助我们摆脱标签,只是徒增了标签的数量。

那么,问题来了:该怎样回归更有控制力、更主动的思维方式?

让我们想想这个快时代为什么能让我们如此身不由己。短视频能做到频繁轰炸你的“爽点”,手游能通过层层递进的奖励吸引你不断氪金,这些被科技外衣包裹的产品都拥有一个共同的内核,那就是对人类思维模式的掌握。没有什么是凭空而来的。正因为它们把人类的思维机制研究透了,才能精准地设下重重圈套,包你一个欲罢不能。

所以说,挣脱这些圈套的本质,是进行一场夺回大脑主权的战役。为了做回自己的主人,我们也要去理解我们的思维,这就涉及人类学、脑科学、哲学、心理学……如果你也像我一样感到有些不得其门而入,那么“故事”就是我们需要的那个最易上手、最深入浅出,同时也是覆盖面最广、延展性最强的工具。

被称为“好莱坞编剧教父”的罗伯特·麦基在《故事》一书中写道:

故事是人类思维的镜像。

从几万年前的火堆旁,到如今的大银幕前,经过时光的淬炼,人类将故事锻造出了一个固有的结构。这个结构并非无中生有,它反映的恰恰是人类共有的精神DNA。越是深入地了解故事,我们就越会为它与人类思维特性的高度契合而感到惊叹。为什么故事都有起承转合?为什么都有一个主人公?为什么一定会发生冲突?然后一定会有一个高潮和一个结局?所有这些都是因为符合了人类的期待才被保留下来。因此,只要我们能够摸清故事构建的基本规律,我们就可以反过来用它去窥视潜藏在我们心灵中的秘密。

除了故事的结构,故事的内容也是一个值得挖掘的宝库。心理学家荣格著名的“原型”理论,就是建立在对经典神话与童话的解析之上。这些历经千万年流传下来的故事已经超越了普通文学创作的范畴,成了集体潜意识的承载之物。换句话说,它们凝结的是人类共有的经验,传递的是人类共通的情感。不仅如此,它们还集中了各类情节与人物的“范式”。直到今天,不论是好莱坞还是短视频,所有的故事包装得再光怪陆离,其内核也依然是万变不离其宗。所以了解故事的“祖先”——故事原型,能让我们不那么容易被表象迷惑,而更能直探本质。

当我们掌握了故事的原理,理解了故事的规律,我们就能领悟到故事的意义,从而看到“快时代”真正的问题。我们会意识到这个网速越来越快的世界只不过在不断地给我们提供零散的信息,它们是散乱的、割裂的,它们不能构成一个故事。如果不假思索地任由这些信息占据我们的大脑,我们很快就会被AI取代。如果我们仅仅明白信息之间要存在关联,但缺乏构建这种关联的能力,也只能束手就擒地接受他人创造出的虚假故事,于是渐渐地变成了等待被收割的韭菜。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拥有只属于自己的故事。所有的过往构成了我们独一无二的故事背景,所有的体验就是故事中精彩纷呈的章节。世上的信息再繁杂,也不过是我们用来讲述的语句,而我们自己就是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无人可以取代。看懂银幕和纸页上的故事,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撰写我们自己的人生故事。让故事不再止步于消遣,而是能切实地帮助我们理解自己和他人,与世界建立起联系,为人生赋予意义。愿故事赐予我们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