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世堂内,晨光穿过斑驳的窗格,洒在尘埃飞舞的净室。我坐在砖红色的木桌前,手执羊毫,细心抄录着《黄帝内经》上的治疗原则。墨香与药味交织,在这方寂静的空间中,时间似乎都凝滞了。
何先生坐在案几的一角,闭目养神,双手握着一串沉香木的佛珠,轻轻辗转。他那一头银发在晨光中泛着柔和的光,像是一尊沉思的雕像。
在抄写的间隙,我忍不住抬头凝望,试图从何先生那宁静的外表下,探寻那些未曾公开的往事。何先生的过去总是浓雾重重,除了医术非凡,其他一概不知。
“何先生,读书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您觉得‘医书中自有黄金屋’吗?”我试探着,想从他的回答中引出更多故事。
他微微睁开双眼,目光如深潭,“年轻人,多抄方子,少说话。”那眼神中带着几丝笑意,却也透着严肃。“医术是救人的艺术,与金钱无关。你若贪图黄金屋,便会失去救治之道。”
我低头垂睫,怔怔地看着手中的毛笔,心中却是波涛汹涌。我知道何先生的话中有着深远的意义,也许是在提醒我,医者的德行与病人的生命同等重要。
随着时间流逝,我在济世堂的日子里,不仅学会了抄方子,更学会了从病人的脉象、面色、呼吸中读懂他们的病症。然而,对于何先生那些令人好奇的故事,我始终一无所知。
一个雨天,我在堂中独自抄写,何先生出去了。一位衣衫褴褛的老者推门而入,嘴里喃喃自语,言语间竟道出我多日来一直想解开的关于何先生的谜团。老者声称,多年前曾在一场大瘟疫中,亲眼目睹何先生挺身而出,救治无数病患。
我急忙追问,可老者就像是来完成一个使命似的,言毕转身离去,留下我在雨中凌乱的思绪和满地的疑惑。我不禁感到,何先生的过去,似乎比我想象的还要丰富和神秘。
我开始意识到,何先生所言的“多抄方子,少说话”,不仅是对我的医术修为的考验,也是对我的性格磨练。何先生不愿意多谈自己,可能是因为他更希望我能专注在学术上,而不是他个人的故事上。
随着我对医术的认识日益加深,我对何先生的好奇逐渐转化为对医术的敬畏。我开始明白,每一次抄写,每一剂药方,背后都蕴含着何先生深深的用心和无数的试验与实践。
直到某一天,何先生将我叫到他的身边,从一本看似普通的医书中,取出一张泛黄的信纸,递给我。信纸上写着何先生年轻时的遭遇,包括他如何从一名医学生,成为了一位救死扶伤的好医生。那些年,他历经磨难,几乎数次命悬一线,却始终坚持医道,不曾放弃过任何一个病人。
信的最后,何先生留下了一段话:“记住,真正的医者,不仅要用药物治疗病人的身体,更要用心灵治疗病人的灵魂。”我读着,泪水模糊了视线。
自那之后,我不再尝试探寻何先生的过去,而是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了学习中,抄写的方子也不再是单纯的任务,而成为了我与历史、与生命对话的媒介。
何先生的话,成了我内心的梵音,每当我在医路上感到迷茫或疲惫时,那句“年轻人,多抄方子,少说话”就会在耳边响起,提醒我回归初心,专注于医术的精进与病患的救治。
至今,我已抄写了无数的方子,看过了无数的病患,而何先生的神秘往事,却如同一面镜子,映射出我自身的成长与变化。每次回想起何先生的教诲,我内心都会泛起一股暖流,知道这个世界上,有这样一个老医生,用他的智慧与仁爱,点燃了我对中医无尽的热爱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