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现在,我便是朱允炆!是建文帝!是大明帝国的君主!

狂风肆虐,夜色茫茫。

一道雷电如同腾飞的蓝龙,在天空中翱翔,其落下之势似带着无尽的震撼,令世间生灵体会到自然的庄严。

一名少年宛如陷入无垠虚空,在无边的落空中惊醒。

少年本欲站起,摆脱衣襟上的雨滴,继续沉浸于明孝陵的参观之旅,忽然发现四周景色并非孝陵石阶。

“陛下醒了,快,立刻请御医,天佑大明啊!”

一名戴着三山帽,头裹白巾,身披蓝灰蟒袍的太监用特有的声调紧急呼唤着。

少年一时愣住,站在原地不动。

他转过头,看见大殿内灯光璀璨,顶上雕刻着栩栩如生的盘龙图案,十分耀眼。

金色大门上,刻有两条龙戏耍着珍珠的图案。

殿中央是一个方形高台,上面放着镀金的龙雕宝座和屏风,显得极为华丽。

宝座前摆放着精美的甪端、仙鹤雕像和香筒等装饰品。

高台前有四座铜胎掐丝珐琅香炉,里面燃着檀香,香烟袅袅。

远处立着一座雕刻着巨龙图案的大柜子。

“这布局,怎么看起来像是明代乾清宫?”

少年心中默默思考,感觉头部微微发痒,轻轻摸了摸,突然感到剧烈疼痛,仿佛针扎骨头。

与此同时,一连串陌生的记忆如潮水般涌入他的脑海。

这一连串记忆属于一个名为朱允炆的人!

朱允炆?

少年睁大了眼睛,满脸困惑,不明白为什么自己会有朱允炆的记忆。

我穿越了?!

少年对这一切都感到不解,觉得这太荒谬了。

“陛下,您现在感觉怎么样?有没有好一些?”

一位气质温和、端庄的女子,身穿简单的白色衣裙,缓缓走来并轻轻行了一礼,然后跪坐在床边,眼中充满了关心和爱意。

少年环顾四周的陈设,慢慢地下了床,连鞋都没来得及穿,就走到门前,轻轻地推开了门。

一道闪电划过深邃的夜空,将宏伟壮丽的宫殿在电光火石间短暂照亮。

“陛下,外面风大雨急,请一定要小心身体。”

马恩慧紧随其后,满脸真诚地劝说。

少年转过身来面对马恩慧,眉头紧皱,疑惑地问:“这是怎么回事?我怎么会在这里?”

“陛下,您忘了?”

马恩慧迅速回答:“自从登基以后,您一直怀念太祖,经常去孝陵朝拜。今早在孝陵,您不小心摔倒了,头部受伤。”

“孝陵?”

少年回想起自己参观孝陵时的确不慎摔倒。

“轰隆!!”

一声雷声,仿佛唤醒了横跨五百年的历史变迁……

少年渐渐感到那些陌生的记忆变得熟悉,就好像他真的是朱允炆,大明帝国的君主!

但是,在这些记忆中,少年没有发现任何英明果断或威风凛凛的迹象,相反,只感受到了懦弱和谨慎。

“真的假的?”

少年一边走一边思考,记忆逐层叠加,形成了一个清晰的历史背景,在他的思维中渐渐成型。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去世一个月后!

由于年号更换需要等到来年才能实施,所以目前仍然是洪武年,还没进入建文元年。

百日孝期刚刚开始,期间禁止食用荤腥、奏乐、私情及穿戴华丽服饰。

这时的朱允炆,才刚刚开始掌管朝政。

“确实是这样,陛下您昏迷至今……”马恩慧急忙回答。

“昏迷?消息传开了吗?”

少年意识到,在历史的长河里,虽然朱元璋把皇位传给了朱允炆,跳过了直系继承人,但这个至高的帝位吸引了无数觊觎者的目光。

尤其是燕王朱棣!

在“清君侧,靖国难”的口号下,燕王推翻了朱允炆的建文帝位。

“陛下请放心,无人敢私下讨论这件事。”

旁边的太监开口安慰,紧接着太医也急忙赶来。

少年坐下,轻轻闭上了眼睛,不明白为何命运让他成为了朱允炆,这位在明朝历史上以悲剧著称的皇帝,他的统治仅持续了四年。

最后,他神秘地消失,连同妻子和孩子一起葬身黄泉。

此外,他年幼的孩子被囚禁超过五十年,释放后不久就去世了。

旁边的太医正在嘱咐一些事情,但少年并未听清。

历史的迷雾和记忆的纠缠,让少年难以辨认自己是现代的研究生还是真正的朱允炆。

房间被闪电的光芒照亮,随后,接连不断的雷声响起。

沉默良久,少年缓缓睁开了眼睛。

既如此,现在,我便是朱允炆!

是建文帝,是大明帝国之君主!

朱棣又怎样呢?

他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

我一定会改变命运,创造非凡的辉煌!

我的志向是成为千古一帝,让大明王朝继承汉唐之后,再开新的辉煌时代!

朕是朱允炆!

朕乃大明的皇帝!

朱允炆缓缓睁开双眼,眼中不再有过去的胆怯和懦弱,取而代之的是坚定和勇气!

“陛下,太常寺卿黄大人和兵部左侍郎齐大人求见。”太监低声报告。

马恩慧正要说话责备,心里希望朱允炆能多休息一会。

但朱允炆摇了摇头,说:“没关系,让他们进来吧。”

朱允炆非常想见这两人,不仅因为他们与自己关系密切,更因为他们几可承担起建文帝之死的巨大责任!

作为辅佐朱允炆的核心人物,他们提出的建议竟无一行之有效,实在让人感到困惑。

齐泰和黄子澄走进大殿,跪下行礼,大声说:

“臣兵部左侍郎齐泰/太常寺卿黄子澄,参见皇上。”

朱允炆在记忆中搜索,右边那位身形魁梧,神采飞扬的人,则是齐泰。

左边那位面容清瘦,花白胡须,大约五十岁的人,正是黄子澄。

“都起身吧。”

齐泰和黄子澄相互对视了一眼,向皇帝问安后,齐泰说道:

“陛下,现在各藩王手中掌握着庞大的军力,从甘肃到辽东,总共有九位边疆藩王,兵力加起来约二十一万,还不包括漠南各卫所的十六万兵力。”

“其中燕王和宁王的军队最为强大,宁王手下有八万名强弓硬弩手,六千辆战车,以及朵颜三卫的精锐部队,威力难以抗衡。”

“燕王的军队虽只有四万余人,但全是经验丰富的老兵。”

“再加上燕王待士兵如亲子,经常给予奖赏,所以军中的将士只忠于燕王,对陛下不甚了解,这可能会导致大祸。”

“臣等日夜忧心,恳请陛下尽快做出决策,解除藩王的职权,将军权集中到五军都督府手中,这样才能真正掌控军队,确保国家的安定和平……”

朱允炆听着不断点头,心想这两位老臣若不从政,以他们的口才不做传销简直是浪费……

“那么,燕王现在在哪?”朱允炆突然问道。

齐泰略显惊讶,回答道:“据臣所知,燕王应还在淮安。”

“淮安吗?”

朱允炆嘴角露出一丝微笑。

历史上记载,朱棣在得知朱元璋驾崩后,连夜赶往京城奔丧,却在淮安被阻止,甚至连哀悼的机会都没有,最后只能派遣自己的三个儿子去京城守孝。

“召燕王回京。”

朱允炆轻声下达命令。

这短短的五个字让齐泰和黄子澄感到极大的震惊,他们不解地看着朱允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