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燕王即将到京城了吧?
- 大明:朕乃朱允炆,大明天子!
- 青方星
- 2096字
- 2024-01-07 08:00:27
此时,朱允炆坐在书桌旁,手握毛笔在纸上描绘,总觉得笔触不够流畅。
然而在这个时代,铅笔还未问世。
好在,还有粉笔可以使用。
“对了,还有黑板这个东西!”
朱允炆急忙召唤三德子过来,指示道:“快到将作监去,帮朕准备一些轻便的木板,大概一丈长、三四尺宽就好,还要再带些黑漆回来。”
三德子记下这些要求后,立刻去执行这项任务。
没过多久,三德子便将所需物品带回。
朱允炆指示三德子和其他太监在外头将木板涂上几遍黑色漆料晾干,接着又让三德子去寻找粉笔。
这些粉笔并非用石灰制成,而是由天然白垩石加工而成。
“皇上,魏国公来了。”
“让他进来。”
随即,门外的太监王继恩将徐辉祖带了进来。
看着徐辉祖行完礼,朱允炆停下手上的动作,问道:“裁减军队的工作进展如何?”
徐辉祖面露愁容,叹气回答:“皇上,如今已经减少了五千名士兵……”
“五千?朕要求的,是十万。”朱允炆略显不悦地说道。
徐辉祖急忙站起,苦涩道:“皇上,裁减军队之事,困难重重,臣不敢私自决断……”
“是不敢擅自行动,还是别人给你施加压力,阻止你裁军?”
朱允炆审视着徐辉祖,徐辉祖迅速跪倒在地。
“朕获悉曹国公曾至京营,煽动众人反对裁军,这情况确有其事吗?”
徐辉祖瞥了朱允炆一眼,难以判断皇上的意图,小心翼翼地回答:“曹国公确实曾访问京营,但他是否涉及反对裁军之事,臣未得确切消息。”
“是真不了解,还是不敢透露?”
朱允炆注视着紧闭双唇的徐辉祖,挥手示意道:“起身吧,你主持中军都督府,若连这样的事都处理不妥,那真会让朕失望。”
徐辉祖颤抖着全身,急忙承诺道:“臣将竭尽全力,绝不辜负陛下的信任!”
“你去传达给曹国公和所有贵族,裁减十万士兵乃是朕的决定,如有不服,可直接向朕表达。”
朱允炆微微撇头,严肃地说道:“你尽管大胆行动,对于魏国公的忠诚,朕自有信心!”
徐辉祖目视朱允炆,心中波澜起伏。
返回中军都督府,徐辉祖心情稍微平静,明白与那些贵族们相比,得罪上司更为不智。
换个同僚易如反掌,但更换上司却非易事。
徐辉祖具有这般认知,因此,一场大规模的裁军行动正式展开。
不论曹国公、其他的侯爵、还是王公贵族,那些在军中占据虚位或将仆人、家丁置于军队的,统统一笔勾销。
……
岐阳王府。
李景隆正玩着斗鸟。
突然,远处传来一声急促的喊声:“哥,徐辉祖似乎要和我们正面冲突了。”
“莫慌,说清楚点。”李景隆对着自己的弟弟李增枝说,眉头紧锁,语气严厉。
李增枝快步走近,气愤地踩了踩地,说道:“刚有人来报,徐辉祖下了命令,要减少兵员,而那些跟我们有关的位置都被取消了,甚至一些跟我们李家走得近的将领,也从军营中被驱逐了。”
李景隆审视着李增枝,神色变得严峻,问道:“徐辉祖真的开始行动了吗?”
李增枝频繁地点头,牙关紧咬,说道:“哥,如果我们不采取措施,恐怕就没人会再听从我们了。”
“住口!”
李景隆严厉地叫喊,面对震惊的李增枝,严正地说道:“京营是皇上的,不是我们的!如果皇上决定要裁军,那就让他去裁。”
“但是......”李增枝显得有些焦急。
李景隆静默片刻,慢慢地说:“燕王即将到京城了吧?”
......
都督府。
此时,铁铉正审理军中的犯罪案件。
有些官兵倚靠背后的权贵背景便肆意妄为,竟然敢公然强抢民间女子。
这种丑事竟然发生在皇城之下,还是在国丧期间!
如果不严惩处死,就难以起到警示和震慑的作用。
但铁铉也深知,这些官兵背后所依靠的是军中的重要人物——李景隆!
李景隆乃岐阳王李文忠之子,岐阳王李文忠乃是朱元璋的唯一亲外甥,深受朱元璋宠爱,以至于曾被赐名朱文忠。
太祖是他的舅爷,如今那些藩王是他远房叔叔,皇上更是他堂兄弟。
面对这样的显赫人物,自己区区一个五品官员怎能抗衡!
然而铁铉不愿意就此屈服,心怀不甘!
于是,铁铉在判决书中做出了决断:斩!
不出所料,很快李景隆就可能派人前来追问,甚至可能安排官员对他进行弹劾,使他陷入困境。
但铁铉心中坦然,自知无愧!
门外响起脚步声,铁铉昂然挺立,目光锐利地注视着门口。
行人司的刘大海手执圣旨步入铁铉的房间,大声宣布:“奉圣旨。”
有些人原以为铁铉要遭遇不幸,暗自窃喜,但随着圣旨内容的宣读,情况似乎并非他们所想。
铁铉听到自己被提升为兵部“左侍郎”,也有些错愕。
自己仅仅是五品官员,竟然一跃成为正三品的高官?
直到刘大海宣读完毕,铁铉才接旨并道谢,心中充满了困惑。
刘大海走上前,恭喜道:“铁侍郎真是一夜成名,恭贺大人。”
铁铉明白这是讨好的举动,随手拿了几两碎银,递给了刘大海。
刘大海虽有些失望,但还是接受了银两,心想再小的恩惠也是好的,再加上铁铉现在显然受到宠信,不宜得罪。
随即,简单寒暄几句便匆忙离开。
值得一提的是,许多现代电视剧里,传递圣旨的都是太监。
他们到达大臣的府邸后,用尖细的声音宣布“升官”或“降职”等消息。
或者在妃嫔那里,轻描淡写地宣布“打入冷宫”,虽然看起来霸气,但这在明代实际上并不常见。
在明代,专责传递圣旨的是一个名为“行人司”的官方机构,专门负责皇帝的诏令传达。
朱元璋对太监的角色定位十分明确:“负责打扫和传达命令,不承担其他任务,数量不宜过多”。
简而言之,太监只不过是宫中的仆人。
当然,像在朝堂上宣读的内监或传达口谕等,尽管有时皇帝会指派太监,但对外的传旨主要还是行人司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