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一个已经被历史淘汰的制度,你竟然还提议重新启用?

朱允炆安坐于武英殿,身旁是内阁的张紞、郁新、和解缙,以及方孝孺和悬镜司的指挥使简元峰向朱允炆详尽报告了朱棣入京后的一举一动。

朱棣并未直接返回京都的燕王府,而是以悲伤之态穿行于金陵城中,嚎哭不止。

可能因为单独哭泣声音太微弱,容易间断,他便让自己的三个儿子陪同一同落泪。

朱棣曾出征蒙古,名声显赫,再加之其行动声势浩大,故此沿途金陵城民,无论年长或幼小,皆期盼一见燕王之姿。

但哀悼中的燕王,又能展现何等风采?

只能引发城民的悄然同情。

归根结底,儿子为父亲哀悼,却迟至而来。

责任在谁?

自然是皇上!

众所周知,燕王在奔丧路上于淮安被阻。

不然,燕王岂能迟至此刻?

只是,无人敢明言皇帝之过。

在古代,皇帝是正确的化身。

一切事物,皇帝都不会出错,都不会有错。

谁若公然非议皇上,一旦朝廷知晓,轻则斥责,重则致死。

朱棣在城中尽情演绎,嗓音嘶哑,饥饿疲惫,不再能继续演戏,于是引领众人离开聚宝门,前往钟山孝陵。

在孝陵中呼号整个下午,直至夜幕降临方才回城。

有传闻称朱棣因戏演得太投入,累得昏迷,不知真伪。

简元峰将朱棣的一举一动,以及城中百姓和其他藩王的动态汇报给朱允炆。

然而朱允炆仅是平静聆听,甚至兴致勃勃地与三位内阁大臣及方孝孺共进午晚餐,讨论的却并非朱棣之事。

而是关于江南赋税的问题。

由于江浙一带曾支援张士诚,这让朱元璋在战胜张士诚时遭遇重重困难。

因此,朱元璋一朝登基后,立志报复此地,除了江浙地区外,他大幅减免或降低了其他地区的赋税,而仅对江浙地区加重了多倍税负。

更甚的是,朱元璋还颁布诏书禁止江浙人员进入户部任职,并将此规定铭记于《皇明祖训》,要求子孙严格遵守。

“江浙赋税沉重”,成为朱允炆面临的一大难题。

在朱允炆眼中,江浙自古富裕繁华,商贾云集,文化教育昌盛,是未来商业帝国的关键区域。

江浙地区受重税之苦,难以创造出一个繁荣的商业环境,过高的税收严重抑制了生产的积极性。

郁新、张紞和解缙一致赞成江南税制的改革,打破《皇明祖训》的限制。

方孝孺也持同样的观点,他引用朱元璋曾言“让民休息,积蓄财富,这才是生产和储蓄的本质”,提倡减轻民众的劳役和赋税负担。

朱允炆赞同这四位大臣的意见,即将下达旨令。

但方孝孺突然提出:“陛下,按照《周礼》的规定,江浙可以实行井田制,以增强国家实力。”

“实行井田制吗?”

朱允炆嘴角不由一抽。

井田制是古代奴隶社会的产物,始于商朝,兴盛于西周,随着春秋战国的演进而逐渐解体,最终被废弃。

一个已经被历史淘汰的制度,你竟然还提议重新启用?

井田制的核心是国家所有制,皇帝将土地分配给贵族和官员,他们再用奴隶耕种,禁止土地交易和转让,贵族享受其产出。

这样的制度显然抑制了生产力的发展,早已被时代所淘汰。

方孝孺居然提议重新采用这一制度?

朱允炆明白,方孝孺的思想和行为都深受《周礼》的影响,他似乎过于坚持古代的理想化方案。

“方学士,您肯定熟悉《吕氏春秋·察今》?”朱允炆以问代答,提出了一个问题。

方孝孺急忙点头回答:“陛下,臣确实阅读过。”

朱允炆沉思地向方孝孺讲解:

“楚国有人过江时不慎丢失剑入水,他随即在船上刻记,标记剑落水之处。”

“船继续航行,而剑却留在了水中。”

“他回到标记处寻找剑,却一无所获。”

“如此寻找剑,岂不是愚行?”

“您对此故事有所了解吗?”

方孝孺微微点头,表示了解。

朱允炆深入阐释:“先生将《周礼》遗落于过去,而时代已经前进,而《周礼》随时代潮流而改变,若仍旧拘泥于旧时的《周礼》,那《周礼》还在吗?”

闻言,郁新三人突然明白,这是皇上在提醒方孝孺,不应固守《周礼》为准则,那早已过时,不再适用。

灵活变通,才能顺应时代。

半响,方孝孺领悟到了这一点,恭敬地学习了这一教训,然后谦逊地退到一边。

而朱允炆指示解缙制定旨意,颁布诏书“减免明年全国田租一半”,减轻江浙地区的赋税负担。

并通过“每亩税不超过一斗,苏州、松江人可进入户部”的政策,打破了朱元璋的古训。

解决了江浙地区的赋税问题后,天已渐暗,朱允炆吩咐人将内阁大臣和方孝孺送回,随后命令御用监冯堡前去拜访朱棣。

根据朝廷的规定,亲王进京,当晚须在奉天门外的东耳房留宿,次日清晨便前往朝见皇帝。

冯堡安排好朱棣的住宿后,便告诉他皇上对他的到来表示满意,太后也感到欣慰,提醒朱棣不要过于悲伤。

当然,朱棣娴熟地应对,提到他带来了北平的特产,打算明日拜见皇上后去慈宁宫探望太后。

他表达了对自己迟到的歉意,并希望冯堡能在皇上面前为他说些好话,以免受到责备。

朱棣送冯堡出门时,面露笑容,尽显亲切和礼貌。

然而,待冯堡离开后,他的脸上的笑容迅速褪去,露出了严肃的神情。

朱棣已得知,皇上急速发布命令,指派张昺、平安、盛庸、瞿能等人掌管北平,同时部署军队从山海关到开平一带。

这些将领很可能正奔赴其岗位。

朱棣心中难免充满了忧虑和不安,这些感觉不时在他的心头涌现。

虽然朱允炆在热孝期间不太可能直接在京师对朱棣采取行动,但他完全有能力对北平采取措施。

此刻朱棣身处京师,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也同在。

而北平的燕王府,除了张玉和朱能,缺乏其他能稳定局势的人物。

张玉和朱能虽是武将,却不精于谋略。

若他们在紧急情况下反应失当,造成混乱,北平府很可能就此落入朱允炆之手。

即便张玉和朱能保持静默,不采取任何行动,朱允炆对朱棣也不会立即采取措施。

但考虑到朱棣返回北平的时间,包括路程,至少需要超过一个月。

这一个多月的时间,足以使朱允炆彻底掌握北平及其周边地区的防务。

朱允炆所选任的这些人物,足以令朱棣感到深深的畏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