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此间乃奉天殿,唯论朝政!

盛庸,朱棣并不将其视为真正的威胁,认为可暂时忽略。

然而,朱棣不能忽视另外两位重要人物!

首先是瞿能!

从小随父亲参军,瞿能积累了丰富的战斗经验,擅长骑术和射击,对战略战术有深刻理解,声望遍布朝野。

随后,朱元璋将其任命为四川都指挥使,负责西陲的军事,协助蜀王朱椿管理巴蜀地区。

“二百年川中免战”,这其中瞿能功不可没。

他是一位文武双全,善于谋略与战斗的杰出人物!

相比瞿能,朱棣更加忌惮的是第二位人物:

那便是平安!

朱棣的眼神中流露出明显的不安。

平安绝非普通人物,先不提他是朱元璋的养子这一身份,单就他本人而言,其战斗能力和勇气极为出众。

他曾与朱棣一同出征边疆,深谙朱棣的战术和战略!

朱棣深知平安的实力,而平安同样清楚朱棣的能力!

朱棣的手轻轻颤动了一下,不论是回去还是留在原地,这个棘手的局面似乎都难以轻松解决!

朱允炆,这位聪明绝顶的侄子,居然出手如此果断犀利!

那个夜晚,朱棣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

次日清晨。

朱允炆光临奉天殿,宫廷官员依序站立两侧。

早已在等候室等待的朱棣,换上了亲王的正式礼服,身边陪伴着的是朱高炽等人。

礼官出现,引导燕王入宫。

朱棣随着礼官,登上了丹墀,坐上了早已备好的王座,同时旁侧的朱高炽三人缓缓跪下。

随着礼乐的响起,朱高炽等人向北方行礼致敬。

朱棣定睛朝北,表情变幻不定,但他没有屈膝行礼。

见到这一幕,丹墀两侧的官员们除了感到疑惑,也为朱棣感到紧张。

如果朱棣不遵守礼仪,这将是对皇上的极大不敬,皇上完全有理由以此为由,剥夺朱棣的亲王身份!

朱允炆的视线穿过宏伟的大殿,凝视着未行礼的朱棣!

历史记载他为明君,是永乐盛世的奠基者,一个赫赫有名的战神!

然而,他现在似乎并不愿意向自己致敬!

朱允炆的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丝微笑,但其中混杂着冷酷无情。

如果他不屈服。

那就让他永远安息吧,与朱元璋相伴也未尝不可。

朱允炆并非历史记载的建文帝那样对朱棣心慈手软,迟疑不决,胆怯如同妇人。

朱允炆明白朱棣的野心和他可能带来的未来风险!

为了天下太平,牺牲一人,朱允炆不会有丝毫手软!

朱棣在此刻踌躇不决。

向北面行礼,代表着他认同朱允炆的皇帝身份,这对他未来的计划将是一大障碍。

至少,他无法再以朱允炆“篡位”为由来影响民意。

因为他已经曾经表示过臣服和同意。

然而,若是他不向朱允炆行礼,一旦朱允炆借此采取行动,他又该如何应对?

他的这位侄子所依靠的力量,已不再是那些陈腐的文官,而是一种令他感到震惊的力量!

是应该屈服,还是坚持不屈?

朱棣处于进退维谷的境地,他的视线穿越了空间,凝视着奉天殿上宝座上的朱允炆,以及朱允炆身下——那把象征着权力的宝座!

殿外的官员们震惊地张大了嘴巴,互相交换着不敢置信的目光。

这些官员的慌乱声响渗透进大殿。

但大殿内的官员们因为礼仪约束,无法转身查看外面的情况。

当第一轮礼仪结束后。

内赞官颤抖着引导朱棣前往奉天殿御座前,紧张得浑身冒汗,然后迅速退下。

此时,宫乐再次响起。

根据礼仪,朱棣需要带领他的三个儿子向皇上行跪拜礼。

朱高炽等人随着音乐节奏跪下,但朱棣依然站立,更是带着不屈的神情,直视着朱允炆!

大殿里的官员们此前并未见证朱棣的不跪,现在目睹了这一幕,大殿立刻沸腾起来,议论声此起彼伏。

方孝孺迈步向前,愤慨地质问:“皇上,燕王入殿却不行礼,对礼仪一无尊重,完全缺乏臣子之礼,实为蔑视君主,臣请皇上严惩燕王不敬之罪!”

“臣亦同意!”礼部尚书陈迪随即站出。

作为礼部的领头人,陈迪的表态自然引导着下属们的意见。

见到这一幕,殿中官员也纷纷表示赞同。

朱允炆眼神凝重地注视着朱棣,方才由于距离较远,未能看得清晰,如今朱棣近在咫尺,朱允炆得以更仔细地观察。

朱棣眉毛浓密,鼻梁挺拔,眼睛深邃明亮,留着浓密的胡须,除了威严外,更显一股不屈的气质。

朱允炆的目光定格在朱棣身上,突然,他笑了起来。

这一笑,令朱棣心中震动!

他所理解的朱允炆,应当在此时愤怒至极,无言以对,尴尬万分。

然而现在,朱允炆竟然面带微笑!

这笑容中蕴含着自信和力量,以及难以名状的压迫感,让朱棣感到不安。

大殿上的官员们也陷入沉默,困惑于朱允炆此刻的笑意。

朱允炆收敛了笑意,目光如炬,凝视着朱棣,缓声道:“此地乃奉天殿,非偏殿,若燕王身疲,未复清醒,可往偏殿安歇片刻,朕待尔醒来再议。”

朱棣瞬间哑口无言,面露惊惧之色。

朱允炆此言意味深长,此处乃君臣议事之地,朱棣身为燕王,亦须遵守君臣之礼!

倘若因“奔丧受阻”而怀有不满,愿抒情绪,尽可。

然须明了,家族之事当于偏殿论及。

但,此间乃奉天殿,唯论朝政!

没有父子,没有兄弟,没有任何亲戚,只有,君臣!

朱棣被朱允炆这番话,堵住了一切后路。

实际上,朱棣原计划以朱元璋驾崩,自己未能及时奔丧作为挑战之由。

倘若朱允炆表明是遵循遗诏行事,便可质疑为何让他藩王入京而自己却被阻。

如此,朱棣虽无礼,但仍有情感牵扯,可获同情。

但如今,朱棣丧失此条途径,谈论家事于奉天殿乃不妥。

若朱棣强行持此理由,恐朱允炆不会接受,朝堂上的众人亦不会轻易放过!

朱棣首次意识到,其侄子已非往日之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