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明太宗调整藩王,朱高煦就藩云贵
- 我朱高煦只想当个富贵王爷
- 奔跑的毛熊
- 2272字
- 2024-02-13 10:31:51
除了推翻建文帝时期政策、法令和任免之外。朱棣下一步就要重新调整天下的藩王。为此,朱棣首先召集自己的三个儿子进行初步的商议。
朱允炆时期封他的三个兄弟,吴王朱允熥、衡王朱允熞、徐王朱允熙是一定要拿掉的。不过朱棣的做法比朱允炆高明的多,即使对这三个藩王,朱棣也是先降为郡王,之后再慢慢收拾的。
这是很合理的,毕竟朱棣此时已经决定取消朱允炆追尊的兴宗庙号,重新叫回懿文太子,那么他这三个小儿子,自然应该降为郡王。
对于被朱允炆削藩的五个藩王,除了湘王一脉已经绝嗣,朱棣决定恢复周王、齐王、代王、岷王的爵位。
父子四人讨论的重点,则是关于朱高煦、朱高燧,以及在靖难时期有功的宁王和谷王的封地问题。
首先,决定将谷王的封地从宣府迁至长沙,赐卫士三千,加赠岁两千石。长沙的经济、气候等条件自然是比宣府要好得多。
但其实,谷王迁到长沙后,虽然仍然保有之前的护卫,却缺少了朱元璋时期对于边军的节制权,这也成为了朱棣未来调整藩王封地的常规操作。
接下来谈到宁王,朱迪说宁王曾经想要苏州或者钱塘(今杭州),但是朱棣不想给,打算给他南昌。
朱高煦说道:“启禀父王,孩儿曾经梦到黄毛老道说道,江西有黑铁矿脉,而且十倍于燕山。此地必须掌握在父王手中!”
其实朱高煦说的太保守了,江西的黑铁矿脉岂止十倍于燕山啊,在真正进入工业化之前,江西的黑铁矿脉,几乎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嘶……”朱棣倒吸了一口凉气,最终决定顺了宁王之意,改封钱塘。
谈完他们之后,父子四人探讨起了兄弟三人的问题。由于这一世,朱高煦在战场上的战功远远不如前一世,所以并没有那句“世子多病,汝当勉励之”的名言,也没有立嗣之争。
朱棣的根基在燕地附近,而且考虑到未来对抗北元,必然要在北方集结重兵,皇帝在南京指挥,极为不便。而若将如此大军的指挥权交于他人,则是非常危险的。已有迁都之意,只不过,迁都这件事情,不是一年两年能完成的。
因此,朱棣决定迁都完成之前,让朱高炽在南京监国,自己兼顾南京、北平两地。这样,就需要一个信任的人坐镇北平。在多番推让之后,这个重任由朱高燧担任,朱棣决定封朱高燧为赵王,封地彰德府,暂居北平,总管一切北平附近的日常事务。
最后谈到了朱高煦,朱棣开玩笑的说道:“高煦,你小时候顽劣,当时为父就想,万一自己哪一天做了皇帝,就把你发配到偏远地区去,比如云南、甘肃这些地方。”
谁知朱高煦说道:“父王也知道,云南那地方汉人稀少,都是少数民族(那时候自然不这么叫,但是,我大中华,和谐为上,下文不再解释),而且,西平侯沐晟他们家也未必就听孩儿的,父王这也太偏心了,最起码再加一个贵州!”
(经考证,此时还不叫贵州,汉代称牂牁郡,唐代称黔中道,虽然辖区不完全相同,但是人口集中地差不多,元朝时此地被拆散划分到云南、广西、湖南三个行省管理,而贵州省正式建立,是在十年后的永乐十一年。
但朱元璋时期已经在贵州建立了独立的都指挥使司,这是省级军事部门,也就是说,这个时候的贵州,是一个奇怪的省级军事单位加府级行政单位、司法单位的奇怪存在)
这一下子,把朱棣说愣了,原本以为朱高煦是想要换一个好地方,谁知他竟然要了这个当时人们眼中的“贫瘠之地”。
毕竟,虽然从汉朝时期开始,云贵地区就曾经划入过华夏版图,但是始终未得到特别有效的管理和开发,中间经历了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最近一次是二十年前朱元璋时期才再次让云贵回到华夏版图。
“二弟,你是不是再考虑一下?”朱高炽心疼弟弟,提醒道。
“那就让父王允许,我多带些下人奴仆过去,也好让我过得舒服一点。”
看到朱高煦这么说,朱棣已经在怀疑是否云贵一带有个大金矿什么的了。不过嘛,毕竟是自己的亲儿子,他也不希望自己的儿子过得太苦,就同意了,但是仍然加了一句,若是这些地方真有金矿银矿,需要把一半的收益,上缴国库。
因为朱高煦去了云贵,原来封地在云南的岷王朱楩,改封湖南衡州。
父子四人商议完毕,但是这些对于藩王的调整,前后历时一年多。
在这一年多里,朱高煦对之前结识的各行各业的人才,进行了动员。
朱高煦主要从,其一,朱高煦允诺,这些人可以把家人全都带走,而且到时候给予妥善安置。其二,朱高煦后世的云贵风貌讲给他们听,一个衣食无忧、四季如春的人间仙境。其三,这些人也感受到了,朱高煦给予他们的尊重。
在古代,这些人的地位是很低的,别说王孙贵族了,就是普通的读书人,甚至平民,很多都从骨子里,瞧不起他们,但是朱高煦是穿越者,生长在一个人人平等的社会,能让他们感受到,在朱高煦的眼里,他们是一个平等的人。
最终,竟有一多半都同意随他去云贵。
朱棣最终得知朱高煦要带走的“下人奴仆”竟有几千人的时候,也是非常震惊,最终,朱高煦用自己在北平的所有产业,加上全套黑铁锻造技术,换取了朱棣放人。
永乐二年春,朱高煦被封汉王,封地云贵,随行文武官员数十人,亲卫五千六百人,“下人奴仆”近万人,各类物资数百车,还有不少空板车。
朱高煦坐在马车里,心情大好。
贫瘠之地?不存在的,除去云贵地区物产丰富、气候宜人不谈,单单是这边宗室权贵很少这一条,就是大大的有利,从此,山高皇帝远,天高任鸟飞。只要处理好和少数民族人民的关系,云贵这个地方,就是种田的“洞天福地”。
虽然朱高煦出发前已经做好了各种准备,中草药准备的尤其全面,但路上还是有一些人员生了病,病情比较轻的吃过几副草药后可以正常行走,病情比较重的就只能坐在板车上由他人推着走了。
病情特别严重的,只能暂时留在附近城镇,由家人照顾,朱高煦给他们留下一些银钱,未来再派亲卫沿途接应。
几经辗转,朱高煦抵达贵州宣慰使司(后来的贵阳府)时,已经是初秋时节。
朱高煦的种田大业,由此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