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落脚小山寨,建设砖瓦房
- 我朱高煦只想当个富贵王爷
- 奔跑的毛熊
- 2305字
- 2024-02-13 10:32:28
明朝对云贵地区的政策是土司制度,大概意思就是如果这些地方的地方势力能够承认明朝的统治,就直接册封他们为当地的官员,并给予极高的自治权,而且收取的赋税极低。
当时云贵地区人口占全国的4%(而且当时很多少数民族人口并未纳入统计),但是赋税只占全国的0.5%。
贵州此时的汉族人口还很少,前世直至万历年间,户籍人口才五十万左右,此时大概只有不到三十万人,此外,还有苗族、布依族、彝族、侗族、瑶族、仡佬族等少数民族,总人口一百多万。(是的,这时候的云贵地区,汉族才是少数民族)
此时的汉族人,主要聚集在贵阳府以及几个军屯卫所。而贵州的其他地方,则由大大小小的土司管理,其中最有实力的包括思州田氏,播州杨氏,水西安氏和水东宋氏。这四家的势力范围占据当时贵州省一大半的领土和约一半的人口,实力强劲。
朱高煦前世对于这里的情况只知道一点皮毛,所以在来之前就专门找熟悉此地的官员了解了一下这里的情况。这里的复杂程度超出想象,朱高煦也是用了很长时间才把这里的情况捋了个大概。
这四大土司中,水西安氏和水东宋氏可以归为官方势力,分别世袭贵州宣慰使和贵州宣慰使司同知。(明朝少数民族地区自治官员的正职和副职)而思州田氏和播州杨氏可以归为地方势力。
朱高煦让朝廷派遣的官员们继续去云南,并带上了给沐晟的礼物和信件,一套黑铁全身甲,一支黑铁长枪,一把黑铁大刀,一柄黑铁长剑。自己则带百姓暂时留了下来。
朱高煦选择贵阳为第一个落脚点的原因是,这里的水西安氏和水东宋氏都对明朝比较友善。
朱高煦他们到达的当天,早已得到消息的安氏和宋氏热情的接待了他们。当然,朱高煦明白,除了示好之外,他们更重要的要试探朱高煦对他们的态度。
对此,朱高煦心知肚明,当场向他们做出三点承诺:一是不会干涉他们的统治地位和民族政策,二是汉王府不会向他们收取任何赋税,三是汉王府未来会开放贸易市场,而且保证对汉族和其他各民族一视同仁,不搞双重标准。
之后,朱高煦用三万两白银,外加十把黑刀的价格,购买了鸭池河东南、猫跳河西岸的一片丘陵地区(现在的贵阳清镇市清镇西站附近区域)。
当时的贵州一共就一百多万人,是真正的地广人稀,没有人能意识到,这一小片地区,未来能有多么大的能量。
要知道,这个价格可是超过了万历年间贵州赋税最高时整整一年的赋税,而且是把所有粮米绢钞等等赋税全部换算成白银后的数额。
贵州宣慰使安的和同知宋斌笑得合不拢嘴,心里说这个汉王殿下真的是人傻钱多。然后他们主动承担了所有手续工作,第二天便把全部文书送到了朱高煦的手里。
朱高煦选择这个地方是有很多原因的,比如这个地方本身地势较高,不会受到山洪的影响;这个地方东西北三面都有水源,未来的生活和生产用水都很方便。
这个地方,向西北越过鸭池河就是水西安氏的地盘,向东南,过了百花湖,就是水东宋氏的核心城镇(是的,贵阳市目前还是个城镇),而向南走几十里,就是威清卫的军屯驻地,再走几十里,是平坝卫的军屯驻地,这些未来将成提供很大的消费能力。
这些天,朱高煦一行一万多人,都住在临时营地中,还好目前天气仍然很温暖,第一个要解决的,就是居住问题。于是朱高煦让队伍中的老窑工寻找合适的地方建立砖瓦窑。
经过几天的探寻,终于在猫跳河西一里多的地方,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场地。(这个地方后世就叫窑上,土质上佳,不但能制作砖瓦,后世甚至是附近比较著名的一个陶瓷厂),而城镇的选址也被定了下来,就在砖瓦厂西南十几里外的罗家寨。
目前整个队伍的食物由朱高煦统一供应。未有工作安排的人员,每日两餐,早餐为一碗稠米粥,午餐为干饭加素菜。今天,砖瓦厂贴出了招工公告,所有员工,跟亲卫们现在的伙食标准相同,每日三餐干饭加素菜,中午还有一道荤菜。
另外,根据工种和能力,每位员工每月另有3钱到1两的银子。如果一家有超过一名职工,每名职工每个月额外发放1钱银子。
这下,招工现场立刻就被挤爆了,甚至很多不适合进砖瓦厂的百姓都来了。朱高煦带着亲卫维持秩序,并向大家承诺,很快就会有新的工作给大家,才让一些不适合的百姓散去。
很快,砖瓦厂召集了500名工人,然后根据实际情况被分配到挖土、粉碎、和泥、制坯、烧制等各个工序中。
朱高煦向大家承诺,第一批砖瓦将用于给砖瓦厂员工建宿舍,员工的工作情绪十分高涨。当然,既然叫了宿舍,就不是送给你的,但只要你还是这个单位的员工,就可以一直住着。
因为第一批砖瓦出炉,还需要一段时间,所以,朱高煦在砖瓦厂步入正轨之后,就开始了第二批招工工作,此外,朱高煦还派出几组人去附近寻找各种矿脉。
这次召集的是建筑工,员工待遇与砖瓦厂一致,因为还没有砖瓦,所以先进行地基挖掘的工作,而且,挖掘出来的下层泥土,还可以送去砖瓦厂,把很多挖土工解放出来,投入其他工序,又再一次提高了砖瓦厂的工作效率。
近一个月之后,第一批砖瓦终于出窑了,早就憋了一口气的建筑工们立刻投入了建设工作中。这只是因为,朱高煦承诺,第二批宿舍将给建筑工们。
对此,亲卫们原本有些不满,但是现在,就连朱高煦他们一家人,都和他们一起,住在帐篷区,所以他们即使再不满,也不敢真的闹出什么事来。在朱高煦告诉他们第三批要建设的是军营之后,他们更是主动到建筑工地帮忙。
终于,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之下,第一批宿舍建设完成。
说是宿舍,其实就是连成一排的小平房,连后世的筒子楼都不如,每一间宿舍只有四米长,两米五宽,大概只够摆放一张大床,一个桌子,几个凳子,一个柜子,就连炉灶都没有,未来自己做饭都要在院子里。
但是,即使是这样的房子,终究是砖瓦房,冬天不漏风,夏天不漏雨。比当时大部分平民住的土坯房、木屋要好上太多。首批工人兴高采烈的搬了进去,而其他的工人和百姓,都充满了羡慕,看着正在建设的第二批宿舍,所有人的干劲儿,更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