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情
  • 龚鹏程
  • 1116字
  • 2024-02-27 14:11:33

三、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意义

要让传统文化走入校园,恐怕不能仍用此等办法,势必涉及百年来现代化教育之反省与改革。

现代化教育是在改革传统的情况下出现于历史舞台的,但废科举、立学堂以来,到底功过如何,实不能一无检讨,就闷着头继续呆呆往前冲。

这种检讨与批判反省,在外国是很多的,在吴宓、梁实秋受教于哈佛的白璧德那个时代,美国学者就对这套新式教育体制有诸多不满,不断推出改革方案了。

例如现在的教育,基本上是大、中、小学各几年,一层层读毕业了,到大学毕业为止。可是中国古代就没有所谓“毕业”这回事,顶多可说学艺“出师”而已。这是因为求学是一辈子的事,活到老学到老。现代学制设计毕业之法,则是只把学习看成是人生一个阶段,是就业的准备。过了这个阶段就要学以致用,去社会上工作了。因此学习只是就业工作之工具,并只有青少年才要就学。

这样的设计,在近三十年备受批评,所以才有“终身学习”“建立学习型社会”“素质教育”“通识教育”等观念与新教育措施不断出现。而这些改革,又不约而同地回归或呼应了我国传统的教育观。因此,我们应该注意这种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批判改造功能,而予发挥出来。

在小学教育中实施“儿童诵读”,即属于这类工作。

过去,学者皆痛批传统的背诵方法,认为徒耗脑力去死记,桎梏性灵。故整个小学教育均以唱游、兴趣为主导,以致语文教育缺乏思考内容,也缺乏文学美感。可是批评者忘记了

1.儿童的记忆能力之黄金时期便因此而浪费了。

2.儿童记诵的功能不只是记忆。少小记得并接触优美的文章与深刻的思想,自然对此产生熟悉感、亲切感,对其人格养成也必会有帮助。这道理,就跟一个小孩自幼生长在书香门第中,所见人物皆谈吐文雅、彬彬有礼,其人格陶铸自必不同于生活于市井俚俗中的小孩一样。孟母三迁,择其邻也。邻之道德善否,小孩子未必能懂,但日日濡染于此,不难与之俱化。经典诵习,功能同此。

3.小孩子诵读经典,固然不会完全了解,也不求其了解,但不了解就不能体会文学美感与思考内容吗?我小时读《论语》《孟子》《易经》,就深被其思想性所吸引,读《诗经》及一些古文,亦辄为其铿锵顿挫、辞采斐然所吸引。这是读现在小学课本所根本达不到的效果。

法国作家纪德有首《回旋曲颂我所焚毁的书籍》,一开头就说“有些书供人坐在小板凳上,坐在小学生的课桌前阅读”,把小学课本视为头一项该烧掉的书。斯言虽显偏激,但忘掉跟烧掉又有什么差别呢?现在的小学课本,大家恐怕都是忘了的。既然如此,那为什么不让小朋友读点经典?

换言之,实施经典诵读,实质上乃是对现代小学教育之质疑。我们正是因为感觉到现代小学教育有问题,所以才提倡经典诵读以补救之。

当然,只读经背诵也是不行的,我没这个意思。恰好相反,我提倡歌诗、习礼,先于诵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