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人性中最温暖的光

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每当国家遇到战争、瘟疫、水灾、火灾或者其他严峻考验时,总会有一些盖世英雄挺身而出,拯救国家,拯救人民。上古时期,黎民深受疫病侵害,神农不惜以身试毒,尝百草,寻良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孔孟之道产生,试图“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诗人屈原行吟汨罗江畔,“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秦王嬴政纵横捭阖,一统天下;三国时期,一批英雄豪杰横空出世,力图挽汉室于颓危;在宋徽宗、宋钦宗二帝被掳北去,北宋灭亡之际,岳飞精忠报国,舍生忘死;南宋末年,文天祥视死如归,“留取丹心照汗青”;明朝中叶,倭寇频繁侵犯沿海,百姓屡陷死亡泥淖,戚继光等一批民族英雄勇担重任,英勇抗击倭寇,救黎民于水火;自鸦片战争以来的近现代中国,更有林则徐、孙中山、毛泽东等一大批英雄人物,为解国难民忧,为复兴中华,公而忘私,不懈奋斗,改写了中国历史的进程。

改革开放以来,每逢国有大事、要事、急事、难事,都有许多英雄挺身而出。在1998年抗洪救灾的过程中,成千上万名战士和干部奔赴一线,用胸膛筑起了一道道牢固的堤坝;在2003年抗击“非典”和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战斗中,不计其数的白衣战士义无反顾,披甲出征,许多人不幸染疾,以身殉职;在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2010年玉树大地震的抗震救灾过程中,数不胜数的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人民警察、医护人员、党员干部、志愿者等第一时间站了出来,与时间赛跑,与死神赛跑,用生命去保护人民,用生命去守护生命,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响彻云霄的英雄壮歌。

2008年5月12日,四川,8.0级特大地震突然袭来,令人猝不及防,数以万计的老百姓被掩埋在废墟之下,解放军、医护人员等救援人员第一时间出动,毫不犹豫地奔赴抗震救灾现场。在汶川,在北川,在绵竹,在都江堰,有山体崩塌、道路中断、房屋倒塌和人员被埋的地方,就能看到穿着绿军装的军人和穿着白大褂的医生、护士的身影。为了赶在黄金时间内抢救更多生命,为了尽快重建家园,为了人民的幸福安康,他们付出了大量的时间、精力,乃至生命。原成都军区某陆航团特级飞行员邱光华就是其中的一位。本来他还有11个月就要退休了,抢险救灾伊始,领导并没有安排他上前线。他立即找到领导,主动请战。在救灾过程中,为了和时间赛跑,邱光华每天的执飞任务都排得满满的,几乎可以说是马不停蹄。一次又一次,他一面从灾区将伤病员抢运出来,送到成都等医疗条件更好的地方,一面将救援人员和物资运投到灾区。有六次他的飞机飞到了茂县老家附近,一次飞机降落地点距离他家只有800米,但是,他一次也没有离开自己的岗位,回家去看上一眼。5月31日上午,他已连续往返飞行了两回,但当领导再次安排技术过硬的他执飞,送一支医疗专家队到茂县去时,他没有一刻停歇,登上了机舱。令人万分痛惜的是,就在他运送伤员返航的途中,飞机在狭窄的山谷间突遇空气乱流,不幸坠毁。十几天后,人们才在汶川的崇山峻岭间找到了飞机的残骸和烈士的遗体……

在地震灾区,还活跃着许许多多人民警察的身影。女巡警蒋晓娟就是他们当中的一员。她的孩子才6个月大,公务在身的她却无暇照顾,只好把孩子托付给老家的父母,自己奔波忙碌在抢险救灾一线。当看到许多灾区婴儿因为母亲受到惊吓不泌乳,或者母亲受伤乃至死亡,加上奶粉匮缺而饿得嗷嗷直哭时,她毫不犹豫地抱起这些孩子,撩起衣服一一给他们喂奶。那一瞬间,脸上泛起红晕的她,在所有人眼里就像一位天使。彭州民警蒋敏,在地震中痛失了自己的女儿和母亲等10名亲人,但她来不及痛苦,更没有时间悲伤,而是一心投入救灾工作中。身心俱疲的她几次晕倒在岗位上。有一天夜里,她给睡在帐篷里的小孩掖好被角,刚刚走出帐篷便晕倒了。这一幕碰巧被记者拍到并上传到网上,感动了无数人。

与此同时,还有基层党员干部在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冲锋在前。北川县副县长兰辉就是其中一位优秀的代表。地震发生时,他正带队在乡下考察。地动山摇刚一过去,他便立即组织乡亲们抢救被埋群众。在缺食少水的情况下,他带领受灾群众冒着余震危险,翻山越岭,长途跋涉两天两夜,顺利转移到了县城。然后,兰辉又全力以赴地投入救灾组织工作中,废寝忘食,直至病倒。在灾后重建过程中,他担负起了最艰难的道路交通建设和安全生产保障两项重任。3年时间里,北川修建、重建了1800公里的公路。他的汽车不知在这些公路上行驶了多少遍。他说:“今天,北川的百姓好不容易逃过了地震劫难,决不能因为我的失职而让道路交通和安全生产出现事故,让百姓的生命安全再次受到威胁。”2013年5月23日下午,带病在外督查部署工作一整天的他不慎坠下悬崖,殉职于他常常牵挂的唐家山堰塞湖。他用自己48岁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平凡的大爱长歌。

在汶川特大地震中,像邱光华、蒋敏、蒋晓娟和兰辉这样英勇奋战,敢于豁出去、顶上去、担下来的人不可计数。他们是在地震废墟上绽放的英雄之花,代表着人性中温暖、强大而又珍贵的力量。从他们身上,我们感受到了中国的力量,中国的伟大。本书主要记录的,就是在汶川特大地震中发生的一系列感人至深的抗震救灾故事。

2008年5月17日,胡锦涛在四川召开的抗震救灾工作会议上指出:“全国各地区各部门和社会各界大力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调集大批人力、物力、财力支援灾区抗震救灾,向灾区人民送温暖、献爱心,充分体现了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伟大民族精神。”

2008年6月30日,中共中央召开抗震救灾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代表座谈会。胡锦涛强调: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是党和军队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在当代中国的集中体现和新的发展。

2018年2月,习近平在四川考察调研时专程来到汶川县映秀镇漩口中学遗址,向汶川特大地震罹难同胞和在抗震救灾中捐躯的英雄敬献花篮,并三鞠躬。他叮嘱一定要把地震遗址保护好,使其成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抗震救灾精神的主要内涵是: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体现了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体现了中国人民泰山压顶不弯腰的英勇气概;以人为本、尊重科学,体现了对人民的高度关爱,对科学的高度尊重。

抗震救灾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与升华。“人民生命高于一切”“第一位是救人”“一线希望,百倍努力”……从分秒必争的生死营救,到举国动员的灾后重建,始终贯穿着以人为本、万众一心的主线,始终体现着中国共产党对生命的尊重与关怀。

多难兴邦。伟大的抗震救灾斗争锤炼和升华了伟大的民族精神,伟大的民族精神必将激励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民奋勇向前,接续奋斗,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共同创造光辉灿烂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