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务虚名王莽失措 树强敌新政难行

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王莽代汉自立,这时候他的主要精力应该全力放在巩固政权上。具体做法应该是安抚四邻,营造一个良好的周边环境,然后着力解决内部问题:一是稳定官僚体系,保持政权正常运转;二是让百姓看到希望,借此来稳固自己的权力。只要他把这些事做好了,百姓才不关心谁来做皇帝呢。可是这时候王莽却没有抓住中心问题,四处出击、昏招迭出,最终导致了自己的灭亡。

第一,求虚名强换印信出昏招逼反强敌

王莽在处理对外关系上,简直就是儿戏。本来经过宣帝时期的努力,汉朝和周边各国都建立起了良好的关系,尤其是连匈奴都稳定了,这是多么了不起的成就,可王莽偏偏就不珍惜。

王莽篡汉之初,为了贬低刘氏便颁下旨意:“汉氏有的诸侯称王,以至四方的夷民也仿效这样称呼,这违反了古制,背离了一统的原则。如今确定诸侯王的名号都称为公,以及四方夷民,冒用帝王尊号的都改为侯。”于是,王莽派出十二路人马,去周边各国宣示他的权威,并下达他关于降王为公、侯的命令。

王莽篡汉,贬低刘氏、重用王氏,这不能说是昏庸之举;新朝建立,通知周边国家也是应有之意。可是他不应该在这个时候选择给其它国家降格,无来由地挑起争端,难道这时候不应该广施恩泽,争取各方支持吗?如果他想利用外部战争来转移内部矛盾,那也要能够保证速战速决,赢的漂亮才行!再看看他派出的人,也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始建国二年(公元10年),五威将王骏等六人抵达匈奴,送给单于黄金、丝绸等厚重礼物,说明新朝接受天命取代汉朝的情况,并要求更换单于印信。原来的印文是“匈奴单于玺”,王莽更改后的印文是“新匈奴单于章”,但是王骏并没有说明这一情况。

左姑夕侯苏还提醒单于,要看了新印的印文之后再交回旧印,可是单于就简单说了一句话:“印文怎么会变!”拿到新印信也不验看便与大家一起喝酒了。从这里可以看出,单于是充分相信使者的。

再看看新朝的官员,他们明明看出单于的属下对新的印信有疑问,他们也知道自己的做法不妥,但是五威右帅陈饶采取的方式是将旧印砸毁,让单于无计可施。这是多么霸道啊!

果然就在第二天,单于派人来找五威将帅,对新朝借换印之机给匈奴降格表示不满,希望拿回旧印。

这时,五威将帅将已经毁坏的旧印给匈奴使者看,说道:“新朝顺应天命,制定新的印信。所以旧印由我们击毁。单于应该接受上天旨意,奉行新朝制度!”

匈奴来人回去报告单于,单于见事已无可奈何,而且又得到很多新朝的赏赐,便派他的弟弟右贤王舆带着进贡的牛马,随五威将帅前往新朝致谢,并上书新朝,要求重用旧印。

再看王莽的反应,王莽把出使匈奴的五威将,一律封为子爵,五威帅一律封为男爵。只有五威右帅陈饶因为有毁坏匈奴旧印的功劳,赐封威德子。说明王莽是欣赏陈饶这种做法的。

王莽这种不讲信用的做法很快就得到了回应。匈奴单于栾提知,找了一个借口,屯兵于朔方郡边塞之外。朔方太守奏报朝廷,王莽任命广新公甄丰作右伯,准备取道西域出兵。

王莽仗恃国库储藏丰富,打算对匈奴显示国威,于是把匈奴单于改称为“降奴服于”,派立国将军孙建率领大军三十万,讨伐匈奴。

王莽又派中郎将蔺苞、副校尉戴级率领一万骑兵,携带大量金银财宝前往云中边塞,招揽引诱匈奴呼韩邪单于的儿子们,打算依次封他们为十五个单于,将匈奴支解。

蔺苞、戴级将左犁污王栾提咸,以及栾提咸的儿子栾提登、栾提助等三人,诱骗到云中塞下,封栾提咸为孝单于,栾提助为顺单于,都给予厚重的赏赐,把栾提登、栾提助送到长安。

匈奴单于栾提知听到上述消息,勃然大怒,说:“先单于受过汉宣帝的恩惠,不能辜负。现在中国的皇帝并不是宣帝子孙,凭什么坐上宝座?”于是派左骨都侯、右伊秩訾王栾提呼卢訾、左贤王栾提乐,率军进攻云中郡益寿塞,大肆屠杀中国官吏和平民。

从这之后,匈奴单于栾提知逐个告诉左右部都尉、各沿边亲王,侵入中国边塞进行攻掠。他们击杀雁门太守、朔方太守及两郡都尉,掳掠官吏百姓、牲畜财产,不计其数,沿边一带郡县空虚衰败。

于是这个换印事件,再加上其它一些事件,终于一步一步地演变成了双方的敌对行动。而王莽又急于立威,由此两国之间刀兵相见,王莽被拖入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之中。

这时,在北方边塞的各位将军因大军集结没有完成,不敢出击匈奴。讨秽将军严尤上书,列举各项不利因素后,建议王莽下令,让他带领先到边塞的部队发动攻击,深入敌境,以雷霆万钧之势,给匈奴一个重创。

王莽不听严尤的建议,还像从前一样,把战士和粮秣运往边塞,于是天下动荡不安。驻扎在边塞的部队又在当地放纵扰民,而内地各郡因征兵催税,苛刻迫急,百姓不堪愁苦,纷纷抛弃家园,开始流浪逃亡,成为盗贼。

王莽下令七公、六卿都兼任将军,派著武将军逯并等,镇守各大名城;另派中郎将、绣衣执法各五十五人,分别镇守沿边大郡,监察擅动干戈兴兵作乱的歹徒。而这些人都利用镇守之便在外胡作非为,扰乱州郡,行贿受贿,掠夺财物。

因此,中国北部边疆,自从汉宣帝以来,百姓已有数代看不见烽火的警报,人口繁殖,牛马遍野的情况,由于王莽扰乱匈奴,与匈奴结成仇怨,沿边百姓或死亡、或被俘,几年之间,北方边疆一片荒凉,野外已见无人掩埋的白骨。

匈奴这里拖着王莽的三十万大军,搞得民不聊生,盗贼四起。这还不算,句町又出事了。

当初,五威将帅去西南夷,把句町王改为侯,句町王邯怨恨愤怒,不愿服从。王莽示意柯郡大尹周歆采用欺骗手段杀死了邯。邯的弟弟承起兵杀死周歆。州郡官府发兵讨伐,也无法征服。

王莽又调动高句丽的军队进攻匈奴,高句丽人不想去,受到郡府强迫,就都逃出边界。辽西郡大尹田谭追击他们,也被他们杀死了。

州郡长官把罪责归在高句丽侯驺身上,严尤报告说:“貉人犯法,不是从驺起始的,即使他们别有用心,也应当命令州郡权且安抚他们。现在滥加罪名,恐怕他们会因此叛乱,而夫馀等部族一定会附和的。匈奴尚未击败,夫馀和秽貉又闹起来,这是大患啊!”

王莽却不加安抚,秽貉于是反叛。王莽下诏命严尤进击。严尤确实很有本事,他引诱高句丽侯驺到来而把他杀了,传递首级到长安。

王莽非常高兴,把高句丽改名为下句骊。于是貉人更加侵犯边境,东部、北部和西南的各蛮夷族也都乱起来了。

始建国五年(公元13年),乌孙国的大昆弥和小昆弥派遣使者来进贡。王莽因为乌孙国的人多亲近归附小昆弥,又看到匈奴从它与新朝之间的所有边界上一齐侵掠,想要博得乌孙人的欢心,便派使者引领小昆弥的使节坐在大昆弥使节的上位。乌孙国大昆弥是君、小昆弥是臣,王莽这种不顾外交礼仪的做法,又把乌孙国给得罪了。

西域各国由于王莽长期没有恩惠和信用,焉耆国首先背叛,杀死了西域都护但钦。于是,西域各国与内地关系崩溃解体。

益州蛮夷因愁苦而骚扰,同时叛乱,击杀益州大尹程降。王莽派遣平蛮将军冯茂调发巴郡、蜀郡、犍为郡等地方官兵,粮秣军饷直接向百姓征收,进击益州郡叛乱民众。

天凤三年(公元16年),平蛮将军冯茂攻打句町,士兵因瘟疫而死亡的有十分之六七,征收百姓财物,十中取五,弄得益州民穷财尽,而战争却没有取得胜利。

王莽把冯茂调回来关进监狱,最终死于狱中。冬季,王莽再派宁始将军廉丹与庸部牧史熊,大举征发二十万人,发动攻击。刚到达时,斩杀敌人数千。后来军粮供应不上,士兵饥饿,又染上瘟疫。

王莽征召廉丹、史熊回京师。廉丹、史熊要求增加支援,表示一定要战胜句町才班师还朝。于是,捐税更重了。就都大尹冯英,奏报建议停止作战,派军队驻守并开垦耕种田地,公开悬赏,召诱夷人。

王莽大怒,免掉了冯英的官职。后来有所觉悟,说道:“冯英也不便深加责怪。”又任命冯英作长沙郡连率。

天凤三年(公元16年),新朝派特使五威将王骏、西域都护李崇和戊已校尉郭钦出使西域,各国都到郊外迎接并供应民夫和粮秣。

王骏想要袭击他们,焉耆假装投降,却秘密集结部队防备。王骏等率领莎车、龟兹的军队七千余人分作数队,命令郭钦和佐帅何封另外率领一支军队作为后卫。

王骏等进入焉耆,焉耆伏兵突起,拦截袭击王骏。而姑墨、封犁、危须等国军队叛变,回兵向王骏等发动攻击,把王骏等人全部斩杀。

郭钦稍后抵达焉耆,趁焉耆军队还没有返回,发动袭击,屠杀老弱,取道车师回国。

王莽任命郭钦为填外将军,封为胡子,封何封为集胡男。李崇收集残余部队,退保龟兹。等到王莽败亡,李崇去世,西域于是跟中国隔绝。

天凤五年(公元18年),匈奴乌累若单于栾提咸去世,他的弟弟左贤王栾提舆继位,为呼都而尸道皋若单于。

栾提舆继位后,派大且渠奢与伊墨居次云妹妹的儿子醯椟王,同到长安进贡。王莽派和亲侯王歙与奢等一同到制虏塞下,与栾提云、须卜当会面,并趁机用兵逼迫、威胁栾提云、须卜当,送至长安。

须卜当到长安,王莽封他须卜单于,打算出动大军,帮助他在匈奴即位,然而大军一时无法集结。而匈奴对新朝更加恼怒,纷纷侵入北方边境掳掠抢劫。

天凤六年(公元19年),更始将军廉丹攻打益州郡,仍然无法取胜。益州郡夷人栋蚕、若豆等起兵,击杀郡守。越郡夷人大牟也反叛了,屠杀官吏平民,并侵占他们的财产。

王莽召廉丹回来,改派大司马护军郭兴、庸部牧李去攻打蛮夷若豆等部落,派太傅羲叔士孙喜去平定江湖的盗贼。

与此同时,匈奴侵犯边境很厉害,王莽便大规模招集全国的壮丁。向全国官吏和平民征税,抽取财产三十分之一。命令公卿及以下直到郡县佩带黄色绶带的官吏都要保养军马,马匹的多少根据各人的官秩规定等级,而官吏都把这个负担转嫁给老百姓。

地皇二年(公元21年),王莽又转运全国的粮食、丝帛前往西河郡、五原郡、朔方郡和渔阳郡,每郡以百万计,想要用来攻打匈奴。这时须卜当因病去世,王莽把自己的庶女嫁给须卜当的儿子后安公须卜奢,因为最终要用武力送他回匈奴即位,所以对他尊荣宠爱都很深厚。当王莽败亡的时候,栾提云、须卜奢也在中原去世。

王莽为了一个虚名而四处树敌,然后不管不顾,四处开战。战争持续了十几年,搞得兵疲民怨,狼烟四起,好端端的周边环境,被他搞得仇敌环伺,就是再强大、再富有的国家也经不起这么折腾。最后,非但没有战胜敌人,反而把财政拖垮了、士兵拖疲了、百姓拖苦了、盗贼壮大了,为自己的灭亡点燃了导火索。

第二,治其标打草惊蛇留其本后患无穷

俗话说:咬人的狗不叫,这话极其适合政治斗争。政治斗争不是小孩子打架,打完一架又和好了。政治斗争,尤其是最高层的政治斗争,都是你死我活、不可调和的。所以在条件成熟之前要隐忍,成熟之后要果断,一击必须治命,最忌讳的就是把别人弄成敌人,然后又不去斩草除根。

王莽的政权篡自于汉,如果他做得好,臣民百姓都拥戴他的话,刘氏就再也掀不起什么风波了,可是一旦他出现失误,刘氏便会成为人们反对他的一面旗帜。而一个人不出现失误是不可能的,后面发展的事实也证实了这一点:第一个起兵反抗他的是安众侯刘崇,被人推为旗帜的是更始帝刘玄,而最终的胜利者是光武帝刘秀,这些人都是刘氏皇族的身份。

在对刘氏皇族的处理上,王莽首先要搞清楚他与刘氏皇族之间矛盾的性质。刘氏皇族与他的矛盾注定是你死我活、不可调和的,任何和平共处的想法都是幼稚可笑的。因为这是一个赢者通吃,输者就要赔掉整个家族性命的问题,没人输得起,双方谁也不可能信任对方。因此最后的选择一定是你死我活,没有任何调和的余地。从王莽对刘氏皇族的处理来看,他应该是错误地判断了他们之间矛盾的性质。

究竟怎样更好的处置刘氏皇族的问题,那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从后世的经验来看,杀光是最可靠的办法。但是不管怎么说,王莽都是选择了一个最不好的办法,就是把刘氏皇族逼成了敌人,然后又放任不管。

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正月初一,王莽代汉后,下策书命孺子婴为定安公,并派人看管起来,不准和任何人交流,所以一直到长大,定安公还不能叫出六畜的名称。把孝平皇后立为定安太后。刘姓皇族担任郡太守的,都调任谏大夫。

王莽又说:“汉朝有的诸侯称王,以至四方的夷民也仿效这样称呼,这违反了古制,背离了一统的原则。如今确定诸侯王的名号都称为公,以及四方夷民,冒用帝王尊号的都改为侯。”

王莽将孺子婴贬为定安公,并派人看管起来,让他无法再成为刘氏的旗帜,这个做法没有问题。但是后面对刘氏其他人的处理就没有这么明智了。

王莽先是把刘氏皇族担任郡太守的,都调任谏大夫。又把汉诸侯王三十二人的名号降为公,诸侯王子弟名号为侯的一百八十一人都降为子,后来又被剥夺了他们的爵号。第二年,王莽又将汉朝君王在京师的祠庙全部废除;刘姓当官的全部罢免。事情进行到这里的时候,还算是正常,因为杀人也需要找个借口,刘氏皇族可以慢慢地收拾。

但是接下来的事就让人不懂了,王莽留用了明德侯刘龚、率礼侯刘嘉等三十二个刘氏家族的人,理由是这些人懂得天命,拥护过他,功劳巨大。留用就留用吧,又把他们改姓王。

难道王莽真的相信这些人是真心拥护他的吗?还是想做给别的刘氏皇族的人看的?想分化瓦解他们,认为只要支持他就可以得到重用,从而争取那些刘氏皇族的人为他所用?还是做给其他人看的,让人感受到他的博大胸怀?

最不可思议的是,王莽竟然让这三十二个家族的人改姓王?他这是想恩赐这些人,还是想羞辱这些人呢?堂堂一个皇族,被人给改了姓,他们会愿意吗?他们会选择跟着王莽,还是选择为了能够得到同族的谅解而背叛王莽呢?毕竟他们也是希望能够进入族谱、死后是可以进入祖坟的,这在那个年代里可是头等大事。

毫无疑问的是,王莽的这一通操作,让所有的刘氏皇族人员,不论是被免官的,还是被留用的,都成了他的敌人。而且那些被他改了姓的皇族,为了表示自己的决心,反抗起来反而会更加激烈。而他竟然就这样放心地留着这些敌人,这是让人最无法理解的地方。

为什么他不借着土地改制,把刘氏皇族的土地分给少地的农民,制造刘氏皇族与农民的矛盾,从而为自己谋取利益呢?如果刘氏反抗,名正言顺就地镇压,不用再辛辛苦苦地去找借口了;如果刘氏不反抗,那就把他们统统搞成穷光蛋,让他们再也掀不起风浪。

第三,天作孽犹可恕自作孽不可活

面对天灾人祸、内乱外敌,王莽集团不是想着怎么去救火,反而热衷于内斗,更加削弱了其力量。甄丰、刘秀都是王莽的心腹,为王莽做了很多事,而他们本人也得到了丰厚的回报。始建国二年,甄丰的儿子甄寻想打王莽的女儿、汉平帝的皇后黄皇室主的主意。王莽大怒,下命令拘捕甄寻。最后甄丰自杀、刘秀被流放,牵连公卿、亲族、列侯及以下,被杀死的有几百人。

财迷吝啬,口惠而实不至,导致信誉丧失。始建国五年(公元13年),王莽下诏:依照周王朝制度,分为五等爵位,共一千八百个封国,附城的数量也一样,以等待有功之士。现在已经受封的,公侯及以下共七百九十六人,附城一千五百五十一人。只因户籍地簿还没有完成调查测量,没法授予封地。所以暂且让他们向属于大司农的都内专领薪俸,每月钱数千。诸侯都很贫困,有的甚至受雇为人做工。

天凤四年(公元17年)六月,王莽故伎重施,把象征封国的茅草与泥土授予诸侯王。王莽喜好说空话,羡慕古代的制度,多给人赐封爵位,为人却实在吝啬小气,托辞土地规划没有确定,所以权且先授予象征封国的茅土,用来安慰喜欢封爵的人。

克扣大臣俸禄,造成官员不满和腐败猖獗。王莽以厘订制度未完为由,上自公爵侯爵,下到小吏,全都停发俸禄。天凤三年(公元16年)五月,王莽下诏说将从六月初一开始发放俸禄。然后王莽又下诏说,应当恢复岁丰则俸禄增加,岁歉则俸禄减少的制度,希望上下同心同德,鼓励生产,安抚百姓。但是王莽的制度琐碎,核算起来很难,官吏到底还是领不到俸禄,于是纷纷利用自己的职权干坏事,靠收受贿赂来解决自己的费用开支。

面对天灾人祸、盗贼四起的局面,王莽还将说实话、提出好建议的人免职。将顺其心意、谎话连篇的人升官,搞掩耳盗铃的游戏,真实情况被完全掩盖。

天凤五年(公元18年),全国的官吏因为得不到俸禄,纷纷去牟取非法利益,郡尹、县宰家里积累上千斤黄金。王莽于是检查始建国二年匈奴扰乱中国以来,所有军官和边境官吏大夫以上牟取非法利益的,没收他们家中所有财产的五分之四,用来资助边防急需。各公府官吏跑遍全国,审查贪污案件,动员官吏告发上司,奴婢告发主人,希望用这样的办法来禁止奸邪,可是奸邪却越来越厉害。

地皇元年(公元20年),王莽又下文告说:“黄色宝贵,红色轻贱,应当让郎官、侍从官都穿着深红色的衣服。”他根本就不知道,他这么简简单单的一句话,会耗费多少钱财。

地皇三年(壬午,公元22年)夏季四月,王莽派遣大军东征讨伐众盗贼。樊崇听说后,怕部众跟王莽军队在混战时难于辨别,于是下令都用朱砂涂抹双眉,因此号称赤眉。太师王匡、更始将军廉丹一起率领精兵十余万人,一路放任士兵,不加约束。东部地区为此出现民谣:“宁遇赤眉,不遇太师!太师尚可,更始杀我!”

王莽又派遣很多大夫和谒者分别告诉百姓把草木熬成糊状食品。但这种糊状食品无法吃,反倒增加人力、物力的浪费。

王莽任命将军九人,都用“虎”作为将军的名号,率领禁卫军精锐士兵几万人向东方开去,把他们的妻子儿女收容到皇宫里作为人质。这时宫中储存的黄金还有六十多万斤,其他的贵重珍宝差不多也是这个数目,王莽更加爱不释手,对九虎将军部属,每人仅赏赐四千钱,大家很怨恨,毫无斗志。王莽到这时命都快保不住了,还舍不得钱财。

乱改官名。王莽按照周朝的官制,将官职名称改来改去,涉及官职众多,以至于史书上都不能一一记录了。

乱改辖区和地名。九州的范围里,有二千二百零三县,又模仿古代的六服,把国土划分为惟城、惟宁、惟翰、惟屏、惟垣、惟藩,各以其方位称呼,总共有一万个封国。这以后,每年都有变动,一郡甚至改了五次名称,最终又恢复了原来的名称。官吏和平民,无法记忆,每次下诏书,总要在新名之下附记原来的名称。

拉大旗作虎皮。王莽承接汉朝盛世的庞大基业后,心里仍不满足,认为汉朝的格局太小,想要更为宏大。于是,王莽自称是黄帝、虞舜的后裔,以黄帝为王姓的初祖,以虞舜帝为始祖。他又建造五座祖宗祭庙,四座皇族祭庙。天下姚、妫、陈、田、王五姓都是皇族,世代不纳税,不服役,不负担义务。

第四,为篡位狂造祥瑞图续命寄望修仙

王莽非常迷信,他上位靠的是造祥瑞这套东西,当他遇到困难时,他又想到了这个,所以他又搞起了这一套。

始建国二年(公元10年),从这一年起,王莽开始崇拜神仙,听信方士苏乐的建议,兴建八风台,费用达黄金万两。又在宫殿上种植五色秫粟,播种之前,先用煮玉的水泡养。计算起来,一斛粟米成本要黄金一两。

天凤六年(公元19年)春季,王莽发现全国盗贼很多,于是命令太史推算出三万六千年的日历。下令每隔六年改换一次年号,布告天下。又下诏书:“我会跟黄帝一样成仙升天。”想以此对百姓欺骗和夸耀,使盗贼瓦解。

地皇元年(公元20年),很多观察云气的人都说出现了大兴土木的征象;九月甲申,王莽在长安城南兴建皇家九座祭庙,其中黄帝庙东西南北四方各长四十丈,高十七丈,其它祭庙只有黄帝庙的一半,规模十分宏伟。广泛征召全国工匠及捐助钱粮者,人马粮草在道路上络绎不断,支出数百万钱,而役夫丧生的有一万人左右。

地皇二年(公元21年),郎官阳成进献符命,说应当再立皇后,又说:“黄帝靠着一百二十个女子成了神仙。”王莽于是派遣中散大夫和谒者各四十五人分别巡视全国,广泛选取被邻里所推崇的有淑女的人家,送上名册。更始元年,王莽想要显示自己的心情是安定的,于是染黑了胡子和头发,立杜陵人史谌的女儿作皇后。此外还设置后宫,遴选嫔妃一百二十人,想效仿黄帝成仙的故事。

地皇三年(公元22年),各路反叛大军进攻洛阳和武关,王莽不知所措,就采用大臣的建议,率领群臣到南郊,陈述他承受符命的经过,仰天大哭,声嘶气绝,伏地叩头。众儒生和百姓每天早晚都会集结起来痛哭,王莽还给他们准备了稀饭,哭得非常悲哀的人,被任命作郎官,郎官达到五千多人。

叛军攻进城里,王莽逃到未央宫宣室前殿避火。王莽身穿黑中稍微带红的戎装,手持虞帝匕首。天文郎在前面按着栻,演算着方位,王莽随着星盘斗柄的方向转动坐席,嘴里还说着:“上天把治理国家的圣德和使命赋予了我,汉军能把我怎么样!”

总之,王莽从内政到外交,昏招迭出,他的行为完全可以用“徒好虚名、急功近利、无谋少略、崇尚鬼神”来概括,如果再精炼一点的话,就是三个字:“瞎折腾。”

上面说到的是王莽施政过程中的失误之处,这只是王莽行为的外在表现,只有深入分析王莽的内心世界,才能找到王莽失败的深层次原因。

第一,王莽只是一个不懂变通的书呆子。王莽对腐儒的书读得太多了,被腐儒那一套给彻底洗脑了,应该也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受害者。可是人家只是说说而已,他自己却当真了,而且是只得其表,未得其髓。其表现形式之一就是太追求名正言顺、过于注重虚名了,从与傅太后针锋相对,最后被罢官开始,到重新上位后与刘氏争正统,贬低刘氏;再到对边境国家降低称号,四处树敌;都是为了虚名,而将实质内容抛弃不顾,以至于脱离了中心目标。表现之二就是看不清形势,盲目推崇古制,妄图恢复到古制上去。王莽的那一套制度,无论是恢复井田制、恢复古代官制、还是五均六管,都是试图恢复到《周礼》上去。他也不想想,如果古代的那些制度如果有效,怎么会被时代所抛弃呢?

第二是狂妄自大,而且这种狂妄自大还是自卑者的狂妄自大,因而破坏力更大。从王莽不管不顾,一心要推行古制的情况来看,他一定是狂妄地认为,他完全可以再现古代这种伟大的制度。深究其根源,则是在于其年少时的经历,那段经历让他非常自卑,所以他刻意处处隐藏自己,就是在等待时机。当时机到来时,他就会不顾一切地想证明自己,以至于能够做出任何完全不可思议的事,而这种做法对于一个极度自卑又掌握极大权力的人是完全可能的。再加上他自己的皇位来源不正,他就更要急于证明自己,所以做起事来就会更加疯狂。

第三是能力不足,急功近利、眼高手低,却缺少实际操作经验。王莽总是急着推出一个又一个政策,却不进行深入思考,总想着把所有的事都毕其功于一役。他的一个个政策都是表面上看起来都很好,但是却脱离实际,经不起仔细推敲。而且发布完了,不是想着认真去执行,而是虎头蛇尾,草草了事。王莽这种行为绝不是偶发现象,中国历史上这种人比比皆是,比如董仲舒的提议、后来的王安石变法、戊戌变法、历次的农民起义,都能找到这种影子。在古代还有个祖宗之法的限制,近代将传统儒学理论被视为中国落后之根源之后,这种现象更加突出起来,在现在有个专用的词,叫做小资产阶级幼稚病,或是更准确地叫做左倾冒进。

第四是太吝啬,利令智昏。王莽后来的做法比较奇怪,与他未发达之前和未登基之前的做法完全不同。比如克扣大臣俸禄、搞虚名册封、死到临头还舍不得对大军赏赐等。难道他不明白,只要掌握住政权,其它的东西不都可以再次得到吗?这应该就是和他小时候的经历有关了,他从小穷怕了,所以养成了守财的性格,所谓的舍命不舍财。

王莽的失败还离不开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王莽在汉哀帝时期的被贬。应该说那一次对王莽的打击实在太大了,是王莽生命中的一个分水岭,是他前后判若两人、发生质变的最根本原因。那次的事让他彻底明白了,要想实现自己的抱负,只能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要想掌握住自己的命运,只有自己做皇帝才最可靠。

经过一段时间的仔细研究之后,蒙奇对王莽的一生、王莽的新政及王莽新政失败的原因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研究越深入,蒙奇就越是觉得王莽新政是可行的,可是他觉得还有些问题说不太清楚。于是他决定亲自去中原一行,实地考察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