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晨结婚后就开始大刀阔斧的改革,
直接杀了文臣们一个措手不及。
大家都觉着太子刚刚新婚,年岁又不大,怎么也要贪欢个几日,谁料不管按时上了朝,
还拿出了一堆改革措施。
太子新婚燕尔后,颇有精气神,
说起话来,言辞恳切,
“儿臣闻国之根本,在于治吏。今冗官之患,日甚一日,实乃国之大弊也。夫冗官者,非惟耗费国帑,亦损朝廷之清明,民生之安宁。”
“又,朝廷机构繁多,冗员充斥,职事重叠,效率低下。儿臣请裁撤冗员,合并机构,使官得其人,事得其理,以正朝纲,以安民心。”
“再者,御史台为朝廷之耳目,当广开才路,选拔刚正不阿之士,以纠察百官之失,杜绝贪腐之风。同时,完善考核制度,以政绩、能力、品德为衡量标准,赏罚分明,以激励百官勤勉尽职。”
“......”
言毕,
季晨躬身而退,
朝堂之上,一片静默,
明明刚才朝堂上的气氛还都是格外的和睦,
然后等季晨说完,
再看劄子上写的密密麻麻,
大家都只觉得,
完了,这波冲自己来的......
脸色一个个都变得格外难看起来。
而他此番打算,也是早就跟宋仁宗说过的。
甚至当时还拿的是自己做的思维导图,洋洋洒洒的写的比这封劄子详细的多。
当下,
文官政治盛行,科举出身的文人士大夫掌握着国家大权,他们重视礼仪、法制与儒家思想,同时也形成了相对稳固的利益集团。
所以,
就算季晨打了他们一个措手不及,
但很快便有人站了出来,
然后有一便有二,有二便有三,
不一会儿,朝堂上便吵吵嚷嚷起来。
甚至从早朝吵到了福宁殿,
期间引经据典,根本停不下来......
随后还是宋仁宗先忍不住了,
“诸卿所言,皆有其理。然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冗官之弊,不可不除。吾意已决,当设专案,由太子主持,会同各部,详加审议,提出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望诸卿以国事为重,同心协力,共克时艰。”
宋仁宗拍了板,
“三冗”便算是打响了第一枪......
岁月荏苒,忽已一载,
首治冗官之弊,季晨亲自主持官员考绩,严明黜陟之法。以政绩为凭,以德才为据,汰除冗滥,拔擢贤能。
官府为之一清,行政效率大进,百姓称颂不已。
继而整饬冗兵,又亲临边关内地,详察军伍实况。行精兵简政之策,裁汰老弱,强化训练,士卒士气高昂,战力倍增。
且筑边防,固疆土,国家安宁有望。
冗费之困,季晨亦深以为忧。乃躬亲审核朝纲支出,削冗去繁,力倡节俭。
又广开财源,劝课农桑,工商并举,国用渐充。
而后建立审计院,严税敛之法,绝偷漏之弊,财政得以复苏。
至于土地兼并,乃民生之大患。
季晨带着众官员,遍历田野,深知百姓之苦。
乃立法限田,以均贫富;奖垦荒田,以增地利;设农官以教民耕,水利兴而农事盛。
由是兼并之风稍息,农民安居乐业,田野之间,生机盎然。
军事之务,季晨特拔狄青等骁将,授以兵柄,共御西夏之患。
狄青等人不负所望,领兵深入敌境,所向披靡,西夏李元昊势穷力竭,终遣使求和,献贡纳款,边境自此稍安。
捷报传至京师,宋仁宗闻之大喜,龙颜大悦,谓群臣曰:
“西夏久为边患,今得狄青等将,大破贼众,吾心甚慰。此乃国家之幸,百姓之福也!”
遂下诏褒奖有功将士,并赐狄青等重赏,以彰其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西夏的胜利像是一场大考前的模拟测验。
众人深知燕云十六州乃中原之门户,长期为辽国所占,是北宋的心腹大患。
辽宋之战已有数月,
各地均有战火。
直至,
两军对峙于幽州城外。
夜色如墨,火光与星辉交相辉映,战云密布,人心惶惶。鼓声骤起,若雷霆之怒,撼天动地。
辽骑如潮,铁蹄踏地,尘土飞扬,声势骇人。
季晨夜掩其踪,遣锐师潜行辽侧。狄青率大军正面为疑,诱辽师瞩目。
神火飞鸦腾空而起,烈焰熊熊,划破夜空,落入敌阵,爆炸声此起彼伏,火光冲天,辽军惊呼奔走,阵脚大乱。
继而多发火箭如蝗虫过境,箭矢如雨,密不透风,辽军伤亡惨重,士气低落。
乘势而进,
季晨令精锐侧击,势如虎下山冈,不可遏止。破辽阵之隙,与正面之师共成夹攻。辽军腹背受敌,士气尽丧,遂大败而走。
季晨既破辽军,乘胜逐北,席卷之势,克复燕云十六州,失地重归王化,朝野欢腾,士气高昂。
燕云之地,自古为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的天然屏障,山川险要,得之则中原安,失之则边患频仍。收复燕云,于北宋而言,实乃社稷之福祉。
一则固我边防,使北狄不敢窥伺,百姓得以安堵,国家得以长治。
二则复我汉唐旧疆,扬我国威,振我民心,使后世子孙知有收复失地之志。
三则控扼北方要冲,经济、军事之利皆归我有,国家实力因之大增,繁荣稳定可期。
自此,
疆域北拓,边防巩固,民族交融,文化昌盛,实乃季晨之大功也。其功不在一城一池之得失,而在乎国家之长治久安,民族之和谐共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