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陈安德的遭遇

不过,为了确定自己所知道的历史和实际历史之间是否有差别,朱慈煊便让陈安德仔细讲述一下自己的遭遇。

随后,朱慈煊将对方扶起身,又和他一同坐在甲板上放着的椅子上,听他讲述。

刚开始,陈安德讲了讲自己去往欧洲的艰苦行程,随后便是自己在欧洲的遭遇。

他所讲述的内容比自己在历史书上知道的要详细的多,但大体上是差不多。

后面,他又讲自己离开欧洲回国的经历,这些经历和史书上记载的也差不太多。

他和卜弥格乘船沿着海岸线一路往东,很快来到东亚地区。

因为当时的中国国土基本被清朝占据,所以两人来到葡萄牙人占据的澳门。

虽然有若昂四世的书信,但澳门的葡萄牙人为了确保自己与清政府的贸易,并没有帮助两人。

甚至,还不允许他们登岸。

最后,他们历经千辛万苦抵达暹罗(今泰国)首都大城府。

在那里,他们从海盗手里雇用了一艘船,前往越南北部。

此时,中国基本都被清廷占据,两人徘徊于中国边境,不知去往何处。

徘徊中,卜弥格于1659年去世,只剩下陈安德一人。

而关于陈安德后面的遭遇,史书中便再也没有了记载。

朱慈煊仔细听着对方的讲述,对方很快就说到这里:

“臣安葬完卜弥格,便四处打听先皇的行踪,最终听说先皇在云南。于是臣趁着兵乱,翻山越岭前往云南。

“可到了云南后,鞑虏却已攻到那里。臣又听闻先皇已进入缅甸。于是,臣也跟着入缅。

“在缅甸境内,臣一路寻找,终于打听到先皇被困在阿瓦城的消息,还听说有不少明军在缅甸境内准备解救先皇。

“于是,臣赶紧往阿瓦城内走。可还没到阿瓦城,便听到先皇已被缅王交给鞑虏。臣心痛不已,便要跳江自杀。

“可臣手中又有重要信件,不敢轻易放弃,便又往北走,准备返回大明境内,看能不能找到大明残部,一同解救先皇和陛下。

“果然,臣入境后,听闻有人说群山中有大明残部,他们正征召汉人百姓,于是臣赶紧前往那里。”

朱慈煊猜测,这应该就是自己入缅前派人在四周征召百姓。

“可是臣还是晚了一步,等臣赶到那里,明军已经离开,但好在臣得知这一支军队是由李定国元帅率领。

“臣想即使不能将这些重要信件交给先皇,亦可以交给李元帅,让他助我大明光复故土。

“于是,臣去打听李定国军的行军路线,最后得知他们是往南行军。随后臣一面打听,一路随行。”

朱慈煊为了尽量不影响历史线的变动,所以军队都是打着李定国或者其他明军将领的名号。

“后来,臣再次入缅,并在缅甸境内寻找李定国军的下落。可咱们明军神速,臣紧随其后,却一直未能追上。”

“又过了些日子,臣听说咱们明军攻破缅都阿瓦。臣当时正在离阿瓦城不远的地方,便赶紧往那里赶。

“可最终,臣还是去晚了一步,等臣到了阿瓦成,明军已经离开多天了。

“臣到阿瓦城之时,城内传言在伊洛瓦底江中发现了缅王的尸体,所以城中一团乱。臣不敢久待,赶紧离开。

“离开前,臣打听到咱们明军已顺江南下,于是赶紧找了一艘船,往南驶去。

“一路往南,一路打听,发现咱们明军舰队速度不算快,所以臣离陛下越来越近。”

听到此,朱慈煊知道这是因为刚南下时明军还在征缴物资,所以速度才慢。

可后来,船队速度就快了不少。

果然,陈安德继续说道:“可后来,臣发现咱们船队的速度快了不少,臣的小船速度慢,根本跟不上。

“再加上当时有不少缅贼专门在江上拦截汉人,抢劫我们,说是要报仇。于是臣不得不下船,买了一匹马在岸上骑。”

听到这些话,朱慈煊知道这是缅人在报复自己,心中有些愤怒。

“再后来,缅人自己乱了起来,各地都在打仗,便没有人再来拦截我们汉人了。”

听到缅人因内乱不再欺负汉人,朱慈煊心中才稍微好受点。

要不的话,恐怕他又得好好教训教训缅人。

“于是,臣便想再弄艘船,以尽快追上咱们大明舰队,只可惜因为战乱,船只极为难找,所以臣一直没有找到,只能继续骑马追。

“好在这匹马跑的还算快,臣日夜兼程,最终看到了江中的大明舰队。

“臣在岸上骑马好一阵追赶,终于追了上来。。”

不知为什么,这些日子的风比较小,江中水流也小了不少,所以船只速度慢了不少。

如此,才让骑马的陈安德追上。

“追上船队后,臣见一只船靠了岸,便赶紧上前询问是否是李定国的军队。

“船上人回答李定国元帅在军中,于是臣便上了船。”

“上了船后,臣以为咱们明军是由李元帅率领,所以便问船上同胞李元帅所在。

“船上同胞问臣见李元帅的缘由,我便大体一讲,说此事是先帝交付的任务,必须向明军最高统帅报告。

“那些人见我是汉人,便如实告诉我是陛下在率领整支船队,而非李元帅。

“臣听到陛下还在,心中大喜,赶紧要求相见。如此,才见到陛下。”

一般情况下,如果见对面是汉人,并且有意加入军队,军中之人都会告诉对方朱慈煊的存在。

甚至,等其加入军队后,还会向其讲起“太祖托梦”“子龙转世”等故事,以让他们重拾“反清复明”的信心。

讲述完故事,陈安德从怀里掏出一个布包,然后对朱慈煊说道:“陛下,这里面就是罗马教皇和弗朗机国王的信件。”

听此,朱慈煊大喜。

他想,即使这些信不能让欧洲人派兵支持自己,但只要应用得当,靠着这些信件,也可以从欧洲人手里搞到些先进枪炮。

于是,朱慈煊道:“如此甚好,快快把信呈上来,朕要好好研读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