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李时珍及《本草纲目》研究

李时珍出身世医之家。祖父善操医术;父言闻,为当时名医。时珍为言闻次子,自幼聪明颖悟,14岁(1531年)在黄州就考中了秀才。从17岁(1534年)起,李时珍连续三次在武昌参加乡试皆落第而归,便决心钻研医药学,并不时协助父亲诊治病人、采集炮制药材。在他父亲细心指导及言传身教下,他的医学知识日趋长进。在蕲州的一次大水灾后,疫病流行,感染者相继死亡,李时珍恤民救灾,夜以继日,精心救治病人、活人无数,医名遍及大江南北。

李时珍不仅医术高超,而且医德医风更为后世之楷模。他对贫苦百姓,“千里就药于门,立活不取值”,也受到了当地群众、王侯和官僚的尊重。李时珍被楚王荐入朝廷,授太医院判之职。在楚王府和太医院里,浩瀚的藏书及“御药库”里的大量各地朝贡和国外进贡的药材,使他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知识,积累了资料,学术上得到了进一步提高。李时珍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深感旧本草“舛谬、差讹、遗漏不可枚数”“伏念本草一书,关系颇重”。于是立下了“编摩之志”,决意重修本草。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他开始搜集整理资料。上考三坟五典,下收诸子百家,跋山涉水,深入民间,虚心求教,实地探索。先后到湖北、江西、江苏、安徽、河南、河北等地实地考察,采集药物标本,向农夫、渔翁、樵夫、猎户、车夫、婢仆、药农、铃医、士卒等虚心请教。穷搜博采,芟繁补缺,辨疑订误,历经27年之艰辛,书考历代本草41种,历代医书277种,经史百家440种,历代本草所引用的235种典籍,纳涓涓之细流,汇成汪洋大海,冶经史医哲于一炉,述成一家之言。稿凡三易,在他儿子建中、建元、建方、建木,孙子树宗、树声、树勋、树本及弟子庞宪的协助下,终于在明万历六年(1578年)完成了《本草纲目》这部科学巨著的编撰工作。后《本草纲目》,几经周折,方由南京书商胡承龙刊刻,三年后,次子建元遵照父亲遗嘱把《本草纲目》献给朝廷。其后《本草纲目》受到世人重视并辗转翻刻成风,近四百年来,国内翻刻五十余次(重印不算),日本翻刻十余次。平均每隔六七年就重刻一次。其出版之频繁,版式之多,发行之广是我国本草史、医药史乃至出版史上罕见的。

《本草纲目》集16世纪前药物学之大成,尤其冲破分类学著作《神农本草经》所创用的根据药性及作用分上、中、下的三品分类法的旧框,而创用自然属性分类法。他把全部药物按其自然属性分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服器、虫、鳞、介、禽、兽、人等十六部。这比西方植物分类学的创始人林奈创立的植物分类方法要早一个半世纪,其内容亦丰富得多。李时珍不仅对药物学的发展起到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数百年来,无不率为用药之圭臬,临证之津梁;而且对世界医学、植物学、动物学、冶金、地质学、化学、物候学等自然科学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自1606年流传至国外,东至朝鲜、日本,西至欧美,先后译成拉丁、日、法、德、英、朝、俄等七国文字,成为国际科学界的重要文献之一。19世纪著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曾称赞《本草纲目》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近代,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博士,把李时珍与西方文艺复兴时的科学巨人伽利略、凡萨乌斯并列。苏联的最高学府——莫斯科大学,将李时珍的画像镶嵌在廊壁上。李时珍和他的《本草纲目》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中国和世界科技史上永远闪耀着灿烂的光辉。

李时珍的医学著作除《本草纲目》外,尚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三焦客难》《命门考》《濒湖医案》《濒湖集简方》《白花蛇传》等书,可惜仅部分存世……他对文学也有精深的造诣,著有《薖所馆诗集》《诗话》《集唐律》等,惜已失传。

李时珍逝世后,我国人民一直纪念他。明天启甲子年,当地人民把他和他儿子李建中、李建木及孙子李树初祀于乡贤祠,并立“四贤坊表碑”。后因毁坏,清光绪年间又重立一块石碑。蕲州一带的中医药人员,每年三月清明都到他的墓地祭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纪念这位举世闻名的科学家,各级政府曾多次拨款对其墓地进行修缮,增设花亭、碑、塔等建筑,并设有专门机构——李时珍文物管理所,内建有李时珍纪念馆。前来参观的人,常年不绝。1983年9月,湖北省为纪念李时珍逝世390周年,在蕲春县举行了盛大的学术讨论会,方毅同志特地为这次会议题词。1974年,蕲春县人民政府将蕲州镇医院改为“蕲春县李时珍医院”,院内于1983年增建“李时珍医史馆”,馆内系统地陈设李时珍生平事迹、名人题词并藏有医籍史料。1984年蕲春县人民政府还聘请了解放军三〇五医院主任军医高辉远同志任该院名誉院长。近年来,中央卫生系统及省、地、县各级部门曾多次拨款扶持,以继承和发扬李时珍医药事业。

李时珍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他将与日月同辉,与中华民族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