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上古时期的医药概况

从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来看,上古时早期存在巫医一体的情况,到后期巫、医逐渐分化,医药理论和经验也不断成熟。

一、医学理论

在甲骨文中,屡屡记载商王因病向神灵祷告的情况。近年出土的文物“秦骃祷病玉版”(图1-10),记载了秦王向神灵祷告的情况,说明战国时鬼神致病说仍然盛行。但与此同时,对疾病病因病理的理性认识也在不断发展。上古时期虽然没有专门的医药文献传世,但在其他文献中对医学知识有不少记载。

图1-10 秦骃祷病玉版铭文摹本

(出自:《国学研究(第六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周礼·天官》说:“四时皆有疠疾:春时有痟(img,头痛)首疾,夏时有痒疥疾,秋时有疟寒疾,冬时有漱上气疾。”大意是说,春天容易感冒头痛,夏天则易生皮肤病,秋天易感染疟疾等冷热交替的疾病,冬天天冷,老年人易发咳喘。这说明在西周时候,人们已经认识到疾病与气候有关,不同季节有不同的多发病,并形成了规律性的认识。

《左传·昭公元年》记载了春秋时期秦国医和分析晋侯疾病的一段话:“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征为五声,淫生六疾。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分为四时,序为五节,过则为菑(同“灾”):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女,阳物而晦时,淫则生内热惑蛊之疾。今君不节、不时,能无及此乎?”这段话的第一句体现了更为完整的“天人相应”思想。第二句则反映出当时医家已经将影响健康的气候因素提炼为阴、阳、风、雨、晦、明六种要素,并且指出形成了与疾病的对应关系,这被后世称为“六气致病说”。第三句不但反映了当时关于房事不节容易劳损致病的认识,还运用阴阳观念解释原理。第四句则强调了“节”(节制)、“时”(适时)的合理养生原则。这段话是我国历史上出现得最早的病因病理学说。

先秦诸子还屡屡谈到人的精神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如《荀子·修身》中提到“治气养心”之术,如说“血气刚强,则柔之以调和”“狭隘褊小,则廓之以广大”等,虽然其本意是谈精神修养,但同时也是心理疗法的基本原则。

二、诊疗知识

《周礼·天官》记载:“以五气、五声、五色眡(视)其死生;两之以九窍之变,参之以九藏(脏)之动。”提到了医生诊察疾病的具体手段,即通过观察病人的气味、声音、容貌颜色的变化,了解病人脏腑情况,判断病人的生死吉凶。所用的诊断方法已涉及望、闻、问、切四诊基本内容。

与疾病治疗手段、方法相关的药物知识已经出现。先秦文献《山海经》中记载了许多药用物产的名称、产地、生境、形态、功用、主治、用法等内容,共有126种。如耳鼠食之御(防御)百毒、栎食之已(治愈)痔、滑鱼食之已疣、鹿蜀佩之宜子孙等。虽然有些药物的用法带有巫术色彩,但总体上各有针对性,体现了按病论治的医学原则。所涉及的疾病包括内、外、妇、眼科疾病达数十种之多。

此外,对用药的原则、用法也有不少记载。如《尚书·说命》中有“若药弗瞑眩,厥疾弗瘳”的记载,意为用药后如果不出现头晕目眩的明显反应,则疾病就不能痊愈,已认识到用药要足量才能有效。《孟子·离娄上》中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记载,反映了对药物的特殊要求。

药物治疗不仅包括内服,也包括外治。《周礼》中记载,西周时期已积累起丰富的疮疡痈肿、刀伤等外伤治疗经验。《礼记·曲礼》载有“头有创则沐,身有疡则浴”,表明沐浴也是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此外《左传·成公十年》记载有“病入膏肓”典故:晋侯因噩梦而患疾,求医于医缓,医缓指出:“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文中“攻”是指灸法火攻,“达”是指针刺,“药”是指药物治疗。考古还发现了这一时期的一些金属针刺工具,反映了针刺技术的发展。

导引作为医疗、养生手段之一,在这一时期也广泛流行。《庄子·刻意》说:“吹呴(img,慢慢呼气)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熊经鸟伸”指像熊和鸟那样伸展活动身体。现存战国“行气铭”玉杖首,记载了当时的气功方法(图1-11)。

图1-11 行气铭玉杖首文字拓片

(专家释读其文字为:“行气,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长则退,退则天。天几舂在上,地几舂在下。顺则生,逆则死。”)

三、医事制度

《周礼》记载了我国最早的医事制度。《周礼·天官》记载:“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医师为众医之长,负责王室与卿大夫疾病的治疗并掌管国家医药政令,同时还要负责应对各地出现的疫情,采取相应措施予以预防和治疗。医师之下设有士、府、史、徒,各有专任。“士”协助医师管理医政;“府”管理药物;“史”掌管宫廷文书和病案;“徒”供职役使,看护病人。这是专门为宫廷服务的医事机构。

“医师”手下的医生又分为四科:食医、疾医、兽医和疡医。疾医“掌养万民之疾病”,相当于内科医生,其职责是施治万民之疾病。疡医“掌肿疡、溃疡、金疡、折疡之祝药劀(img,刮去)杀之齐(img,药剂)”,相当于外科医生。兽医“掌疗兽病,疗兽疡”,主要治疗家畜之疾病或疮疡。这是我国最早关于医学分科的记载。

周代在宫廷医生管理措施中,还建立有严格的考核制度。《周礼·天官》载:“岁终则稽(img,考核)其医事,以制其食。十全为上,十失一次之,十失二次之,十失三次之,十失四为下。”由医师负责对医生的年终考核,并据诊疗病人疗效的优劣,来评价并制定其俸禄等级。

《周礼》中的医事制度具体实施情况如何,史无记载。此外,在文献中可看到战国时秦、燕都设有侍医一职。

参阅线上平台视频:1.2.3 医事制度的出现

四、医药人物

夏商时期,医主要由巫兼任。巫,指从事巫教职业的人。在笃信天命的夏商周时代,巫师经常以代鬼神发言的面目出现,他们主持歌舞,医治疾病,有的还参与朝政,支配国王的行动。巫师被认为掌握着异于常人的能力。这种能力,有的是假托天命而来,有的是因掌握了较多的知识而获得的。《山海经》中记载有十巫,曾采集“百药”,又说其中的巫彭“操不死之药”。这反映了早期巫医也逐渐应用药物治病。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不少职业医者的姓名,如《左传》《国语》中记载的医衍,《左传》中的医和、医缓等,而最有名的是《战国策》《史记》等都提到的名医扁鹊。

扁鹊相传是远古轩辕时代的神医名称,汉代画像石中经常出现神医扁鹊的形象,多为鸟首人身,或为人切脉,或为人针灸。之所以人首鸟身,据研究是由于鸟在当时是远古先民(东夷族团,即今山东一带)崇拜的图腾,对应于“鹊”字(图1-12)。后世所说的扁鹊,则多指战国时的秦越人,因他医术精湛,故被人们以神医“扁鹊”之名相称。秦越人,约生于公元前5世纪。其籍贯一说为郑人,一说为鄚人,一说为齐之卢国,故又被称卢医或卢扁。

图1-12 山东武梁祠壁画上的扁鹊像

《战国策》记载有“医扁鹊见秦武王”的故事。扁鹊准备为秦武王治病,但秦武王左右以有可能有风险劝阻,“扁鹊怒而投其石”,并说:“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可见他是以针砭治病的良医。

司马迁在《史记》中作有《扁鹊仓公列传》,成为中国医学史上第一篇医家传记。记载秦越人师从长桑君学医,尽得其传。学成后,他经常来往于各诸侯国之间行医。一次秦越人到了虢国,正赶上太子出殡,然而他一眼看出太子仅是“尸厥”(休克),于是与弟子一起给他针刺、热敷和煮药,太子很快就苏醒了。人们惊叹他连出殡的人都能救活,称赞他能起死回生。但秦越人实事求是地说:那是因为太子本来就没有死。

秦越人来到齐国见到齐桓侯时,一看就指出他内有病根,要及早医治。但齐桓侯自己未觉不适,不予理睬。秦越人三番四次劝说,反被当成谋财的骗子。等到齐桓侯真的病发,这才急着去请扁鹊的时候,秦越人却早就走了,因为他知道治疗的时机已经错过,回天乏术了。

秦越人兼通内、外、妇、儿、五官、针灸各科。《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说他“过邯郸,闻贵妇人,即为带下医;过雒(洛)阳,闻周人爱老人,即为耳目痹医;来入咸阳,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此外他精于脉诊,司马迁赞扬说:“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

秦越人作为职业医生,还提出了六不治原则:一是依仗权势,骄横跋扈的人不治;二是贪图钱财,不顾性命的人不治;三是暴饮暴食,饮食无常的人不治;四是病深不早求医的不治;五是身体虚弱不能服药的不治;六是相信巫术不相信医道的不治。后者反映出这一时期巫、医已经有了明显的区分。

秦越人医术高超,深受群众欢迎。后来秦国太医令李醯出于妒恨,派人将他杀害。秦汉以来,各地人们十分尊崇扁鹊,各地纷纷为其立陵墓和建庙祠。如河北省任丘市鄚州镇有扁鹊故里,建有扁鹊庙。河南省卢氏县也有扁鹊庙,称之为卢医庙。山东省济南市黄河北岸有鹊山扁鹊墓,长清区有卢医墓等。

参阅线上平台视频:1.2.4 名医扁鹊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