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善用药物自然属性调整机体

史教授认为,中医治病之道,贵在明脏腑生理病理特点,谙阴阳气血生化之机,熟药物七情和合之性,用自然药物的阴阳属性调整机体阴阳的偏盛偏衰,从者逆治,逆者从治,燮理阴阳,以平为期。在此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生理、病理及药理研究的成果,有助于提高中医的临床疗效。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治病必求于本”“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可见,阴阳调和是人体健康的根本,失之则百病丛生。在临证中,需明辨虚实,慎察阴阳,阴阳有互根、互化之性,所以在用药时,不仅仅应用药物的功效,更善于用药物的四气、五味和升降浮沉的阴阳属性,去调整疾病阴阳的偏盛偏衰,使之达到相对平衡,疾病向愈。

脏腑都是具有阴阳两方面的有机统一体:如肾阴和肾阳、肝体和肝用、脾升和胃降、心血和心阳等。史大卓教授强调在治疗疾病时要紧紧把握脏腑阴阳属性的两个方面,不可偏执一端。比如慢性心衰,中医学认为心力衰竭多属本虚标实,本虚主要指气虚,常兼有阳虚、阴虚,标实则主要指血瘀、水饮、痰浊。心衰的早期表现多为活动后气短胸闷,随病情进展,症状逐渐加重,出现气短,稍动即喘或喘息不能平卧,纳差、腹胀,下肢水肿,畏寒肢冷或口干喜饮等,根据这个病情演变过程,史教授认为心力衰竭早期多由上焦心肺受损开始,继而损及中焦脾胃、下焦肝肾,五脏传变可复损上焦心肺,最终致真气耗竭,阴阳离决以致死亡。其基本病机以心气虚、心阳虚为本,可逐渐发展为五脏元气虚损,以气滞、血瘀、痰饮、水邪为标。即使在心衰早期,虽患者尚没有明显阴虚症状,但可能存在阳损及阴的潜在病机,且补心气、温心阳等辛温燥药物的使用和利尿剂的应用,均可伤阴液,所以常在应用甘温补心阳心气时,稍佐养阴酸敛的麦冬、五味子等使阳气内守,以贯血脉、运血行。又如高血压患者,在血压控制不良时多伴头晕头胀、耳鸣或听力下降、性情急躁、面红、口苦、脉弦等肝阳上亢的表现,治疗时,轻症可选菊花、钩藤、白蒺藜等清热平肝之品;而对于肝阳暴涨者,可选潜镇之品,如珍珠母、石决明、龙骨、牡蛎等重镇潜阳之品。“肝为刚脏”,愈镇愈烈,肝体阴而用阳,故治肝最讲究阴阳平衡,在平肝潜阳之时需注意酌加柔肝养肝之品,如白芍、生地黄、山萸肉、枸杞子等。又如,川牛膝与葛根为史教授治疗高血压常用的对药,川牛膝性善下行、入血分,葛根轻扬升散、入气分,两药相合,一升一降,调和气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