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如何摆脱错觉(一)

“人是活在错觉中的”,对这一事实的发现就是觉醒。但理解接受这一事实,与真实的体证这一事实并不是一回事。如同你听别人说这个苹果有点酸产生的酸的感觉和你咬一口苹果产生的酸的感觉肯定不一样。所以,真正的觉醒不是指你能理解接受“人是活在错觉中的”这件事,而是你亲身体会到“人是活在错觉中的”,并且这种体会是恒常的、绝对的,而不是某种原因造成的。当然,首先我们要理解人为什么一定活在错觉中。正如老子在《道德经》中讲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即可道非常道,可名非常名。这里可以从两个层面细解:一是人在认知世界的过程中,必须通过“描述”“分别”“评价”“判断”等思维活动来进行;二是通过“描述”“分别”“评价”“判断”等思维活动,我们所认知到的世界已经不可能是真实的存在了。以现代物理学的语言和思维来看,这倒不难理解:观察(认知)本身就是一个扰动,使得我们观察(认知)的结果=自在+扰动。“自在”是我们未观察(认知)前的真实状态,相当于康德讲的“自在之物”,海德格尔称之为“存在”。“扰动”是我们作为观察(认知)者在观察时叠加上去的要素。量子力学告诉我们“叠加项”是无法去掉的。所以,一切的观察(认知)结果都是“叠加态”,都不是“本征态”,都不是世界的本来面目。如果把世界的本来面目,也即“本征态”称为“自在之物”,那么所有的观察和认知结果都是“我在之物”,都是相对于“我”(观察者)而存在的“我在之物”,都是“我”与“自在之物”叠加之后形成的“叠加态”。所以,哲学家叔本华说:没有无主体的客体。意思是所有的我们以为的“客体”,都是相对于某个“主体”(观察认知者)而存在的,都不是真正的原本的“客体”。这倒真有点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意思。哲学家海德格尔把这种“我在之物”,或者说“叠加态”称为“存在者”,以与自在状态下的“存在”相区别。也就是说,海德格尔同样认为,我们所认知到的一切,都不是原本的、真实的“存在”,而是因我们的认知活动而被改变了的“存在者”。所以,古今中外,宗教哲学科学都承认我们所有的认知感觉与原本的世界不符,都是错觉!那么,这种错觉究竟因何而生?能否消除或怎样抑制?我们先看看老祖宗道家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