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自湖底图书馆一本个人日记,不知是什么人的?怎么会被收录到湖底图书馆呢?
今日骑自行车,骑行到中途竟然头晕眼花。原因大概有两点:一是前一日休息不足,最近都是将近凌晨三点才睡觉,身体如何吃得消?二是一路上红灯不断,走走停停,反而更累了。
我发现从家骑行到华师大,比从华师大骑行回家要轻松许多。大概是因为路线不同的缘故吧。从家到学校的路上,几乎没有红灯的阻挠,尤其在起初的路段。而在心理学中有“首因效应”的说法:如果对于一件事情的初印象是好的,那么整体印象也会不错,哪怕之后可能遇到一些糟糕的事情;反之亦然。无论如何,每次从学校回家,我往往骑到半路就有种濒死的感觉(笑)。
为何突然想到要骑行呢?是某种“心潮澎湃”驱使?还是说自行车的车轮早已在脑中滴溜溜地转了?
一个星期五的晚上,我出门散步,顺手买了一杯85°C的咖啡(恰逢周年庆,咖啡便宜得很)。店员诧异地看着我——年轻人夜晚喝咖啡,难道是因为有作业或工作的烦恼?毕竟DDL是太多不眠之夜的催命符。如此一想,这举动似乎也合情合理。
其实,我并不打算熬夜。那段时间正值暑假,日子万分悠闲,没有DDL催命。促使我在夜晚喝咖啡的理由很简单:我自诩两三杯咖啡下肚,仍然该睡就睡。毕竟,喝速溶咖啡的经历告诉我,当困意来临,咖啡是抵挡不住的。否则,我也不会屡屡在课堂上一边喝咖啡,一边昏昏欲睡。后来仔细思忖,咖啡应该是能提神的,但在讲课声的催眠效果面前,咖啡便黯然失色了。总之,当我在凌晨三点圆睁着眼盯着天花板时,一切都豁然开朗。
我突然萌生了一个念头:我应该要有一辆自行车。
为什么会有此想法?我的理论是,当一个人处于半梦半醒之间,思维如同做梦般跳跃,而且一旦认定了某个念头,就难以摆脱。同样的,在更早的一天,我曾想过,如果我骑车到滴水湖,那该是多么有魄力(或者说非常规)的举动啊。然而,这一想法太过离谱,以至于早早就被我否决。难道这念头只是“假死“罢了?第二天的凌晨三点钟,当我意识薄弱时又跑出来作妖?
还有一种可能性:就像电影《盗梦空间》里的情节一样,有人潜入了我的梦境,给我植入了潜意识。待日后骑行逐渐与我无法轻易分离时,便在此事上做文章。这是科幻的结局。而从更加理智的角度判断,一切都只是我突然发癫,冲动消费,这才是现实的根据。
无论如何,从开端来说,一切都难以说清楚了,过去的想法已成过去。85咖啡作为导火索,引发的骑行事件正在愈演愈烈。现在应该如何做?如何想?事情的发展往往无法预测。未来我会骑行到哪里?又会在骑行途中遇到怎样的人?前一秒的想法已成过去,后一秒的想法还未到来。当下的想法一旦思索便也成了过去,真是无从入手。难怪《金刚经》里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既然不可得,那就不去想了。
如今,我已经拥有了一辆公路车,既然如此,便无回头路可走。每次往返学校的44公里骑行,仿佛成了对过去非理性决策的责任,成为一种无可奈何却又心甘情愿的承诺。唯有如此,才能让此前的投入不算白费。我不愿称自行车的投入为沉没成本,于是“强健体魄”成了买车与骑车的一再托词。明明跑步是更加经济且安全的选择,但在凌晨3点的夜里,许多想法和决定早已定型。
世界上的种种事情看似没有瓜葛,却丝丝缕缕不产生联系,但是强行解释其因果每每引发谬误。需要厘清的是联系和因果的关系。若说二者存在联系,或许只是因为二者在逻辑上由同一个因造成的呢?那么,85咖啡和公路车是什么关系呢?或许85咖啡引发的失眠导致了买车的冲动,只是事件的表象,其中还有更加深刻的缘由。为何我会选择在非常规的夜晚喝咖啡?为什么选择买公路车而非电子产品?所有行为都可以追问,但我还是选择朴素地相信:一杯85咖啡和停在楼下的公路车,以一种奇异的方式,合理地关联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