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思辨力是一种人的底层能力

我是一个辩论教练,也是一个管理咨询顾问。多数听说过我的朋友都是因为《奇葩说》这个辩论节目,我参加过两季。其实在《奇葩说》之外,我打过十几年的辩论赛,曾经代表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哈佛耶鲁辩论联队拿过许多国际冠军。我也做过新加坡国立大学的辩论教练,系统地教过大学生、中学生如何辩论。做教练那几年,我带着队伍几乎拿遍了所有国际大赛的冠军,这种成绩在之前和之后都非常少见。

2018年,我从耶鲁大学管理学院硕士毕业加入了波士顿咨询公司。从最开始参加的MBA入学考试,到求职时的案例面试,再到真正的日常工作,辩论的训练让我走得相对轻松。同时很多同事和同学都表示,他们常常会在我分析问题和发表观点时看出辩论的影子,所以也时常问我能不能把对辩论的理解和在辩论中学到的思维总结出来,系统地讲一讲对每一个即使不参加辩论的人也有用的东西。

确实,辩论对我个人来说,帮助更大的部分其实是在辩论之外。有人可能认为,辩论就是口舌之争或仅仅是口语表达能力的体现。但在我看来,学习辩论对人至关重要的改变和提升其实是内在的思辨力。

什么是思辨力?

思辨力包括逻辑分析、思维框架、思考与表达时的清晰度和条理性,以及深度理解事物的能力。什么是深度理解事物的能力?例如在错综复杂的事物中,能分清什么是核心,什么是杂音;在看似无关的事物中,能找到共有的联系、一致的底层价值,以及相通的逻辑思路;知道该如何把一个庞大的问题切成众多小问题来分析和解决……

所以引申来讲,思辨力与人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是非常相通的。它是人的底层能力,自然会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都发挥巨大的作用,所以无论是国内的公务员考试,还是美国大学商学院、法学院的入学考试,它们的题目都与辩论在逻辑上有极大的重合。

先拿我的日常工作来举例,作为一个管理咨询顾问,我的工作内容就是给各行各业的决策者出谋划策。很多时候我作为乙方,面对的甲方是年资和行业经验都比我更丰富的企业董事、政府高官等。所以我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如何利用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去真正地创造价值,第二个问题是如何让他们信服我真的在创造价值。而这份工作的内核其实和辩论并无二致:它们都需要缜密的逻辑分析、详实的数据佐证、真正有价值的洞见、愿景和价值观上的共鸣,以及清晰的思路和表达。甚至有时开会时现场情绪上的连接也非常重要。

什么是现场情绪上的连接?《奇葩说》曾经做过一个数据分析,他们发现开场的人是否能把气氛烘托起来,对整场辩论内容的走向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不仅“有道理”重要,别人愿不愿意听你的道理、你如何把你的道理更好地组织和表达出来,也同样重要。这就是为什么辩论既需要理论和数据,也需要好的例子和故事。所以,辩论既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

辩论时抽到的立场不见得是自己的天然立场,但很多时候,我们摒弃原有的立场、偏见和情绪而站在对立面思考是会有收获的。你可能会因此发现对方观点的合理性,而这是此前从未想到的;又或是发现你与对方的身份不同导致了观点不同;或者成长经历的不同造成了底层价值观的不同。

最后,或许我的内心立场并没有改变,但对方在我眼中不再是一个非蠢即恶的人,我们的分歧是可以在理性层面上被讨论的。在动不动就“站队”“网暴”的网络环境中,能够拥有这样一种理性的心态本身已经是一种收获了。

以“代孕能否被合法化”为例

再来看一个具体的例子,在“代孕能否被合法化”这个辩题中,我既可以帮正方也可以帮反方辩护,但这并不是因为我这个人没有原则,而是因为“代孕合法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事情,可以有许多看待它的角度和方式,同时这个问题也能被切分为许多不同的环节。是要完全地讨论原则,还是考虑具体的操作问题?得到的答案是不一样的。

就拿三种代孕来举例讨论。第一种,《老友记》里面的Phoebe自愿为亲戚代孕,没有人逼她,甚至没有人劝她,这是一种纯自愿的非商业行为。第二种,合法的商业代孕,即一个人可以通过帮他人孕育胎儿赚钱。第三种,比如在印度的“代孕村”,不但代孕的价格被压得很低,当地女性甚至会被丈夫和家人逼着去代孕,他们会说“你有能够躺着为家里赚钱的机会,为什么不去呢?”

所以,当我们在反对代孕被合法化时,我们具体反对的是哪一种?如果反对第一种Phoebe式的自愿代孕,那很有可能我们认为代孕这个行为本身有些本质性或原则性的问题。比如在伦理上,我们觉得一个人不能够孕育他人的基因;或者一个孩子不能同时拥有两个生理意义上的母亲;又或当一件事对身体有危害时,我们不能让他人作为替代去承担风险,哪怕她是自愿的。

如果我们支持第一种自愿代孕,却不支持第二种商业化的代孕,那很有可能问题出在了商业化上。我们可以出卖时间和劳力,但有一条底线,当这个东西对身体甚至生命影响过大时,我们认为它不能被交易。因为在这个世界上,贫富权力的天平过于倾斜,一旦把这样的东西放到交易市场上去,穷人或者弱势群体就会丧失对自己身体和生命的掌控权,甚至会经历不同形式的威逼利诱。这是为什么我们反对任何商业化的代孕。

还有一种可能,我们支持前两种代孕,但反对第三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能认为商业化代孕在原则性上没有问题,只不过印度在现阶段还没有达到相应的社会发展水平,比如其医疗条件、对孕母的法律保障都远远不够。

这时我们要问:一个社会要发展到什么程度才叫作“够好了”、才被认为可以支持商业化代孕?是看整体的富裕程度,还是贫富差距的情况?还是取决于其法治建设和医疗水平?甚至是一些软性的条件,比如一个社会有多么尊重个人的自由和选择,一个家庭有多大的权力可以把决定强加在个人头上这样的文化问题?唯有如此,我们才知道哪些指标需要监测、哪一个方向上的改变需要推动,我们也才可以判断一个社会在什么时候可以支持商业代孕的合法化了。

你看,这么复杂的问题,你在理论上支不支持?你在现实中支不支持?如果一个人自愿代孕,你支不支持?还是你认为在一个性别权力结构不平等的社会里,在一个贫富权力差距甚至无法被消灭的世界上,真正的自愿、有效的自愿根本不可能?这都是可能的观点,但如今在社交媒体上,我们很难看到这样心平气和地、理智地讨论和分析问题的环境,它反而更像站队,站A被B骂,站B被A骂,不站被所有人都骂,说你“装死”。这很遗憾,所以我们的确需要一片思维的净土,用以思辨。

如何做到思辨?

在对以上案例的分析中,我们可以提取和迁移出哪些对日常思考、学习和工作也有用的思辨力?

第一,保持思想上的开放,不急于下结论。愿意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把大问题切成小问题去分析,这种愿意聆听和思考的态度本身就很有用。

第二,很多常见的分析问题的思维模型和逻辑思路可以应用在许多场景中。比如刚才有关代孕的讨论中,就涉及“理想状态是怎样的”和“现实状态是怎样的”的区分。对于前者,探讨的是它的原则;对于后者,探讨的是实际操作中的损益比。这有些类似于在物理中讨论摩擦力的问题:当忽略摩擦力时,我们考量的是什么;当加上摩擦力后,物体的表现又是怎样的。总之,这种切题思路可以帮助快速地锁定自己与对方的共识和分歧在何处。

第三,如何论证、表达,用什么例子和数据也非常重要。如果今天我作为支持代孕被合法化的一方,我分享某个同事代孕成功的照片,照片里有她们一家人、医生、孕母,气氛非常温馨和谐,孕母本人也发自内心地在笑,放上这样的材料会不会更好地佐证我的论点?又或者世界上有这么多关于代孕的例子,我们怎么挑选才能最有效地展示它们之间相通的逻辑、彼此的差异和分歧,以帮助最快速有效地分析这个问题?这也是一种可迁移的技巧。

总之,开放理性的思考,缜密的逻辑,恰当的论证和表达,这三者加在一起就是思辨力。

本书结构

我试图以内容有趣并引发思考为第一要义,同时总结和分析一些可迁移的思辨技巧和方法,以及在每一讲的末尾提出几个相似的问题,让读者可以在其他场景中举一反三——如果你研究过如何提升学习能力和认知能力,会发现“举一反三”是其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本书分为三章。第一章“破”,也就是反驳。很多人喜欢辩论,甚至发现自己的辩论天赋都是从喜欢怼人开始的,而这一章就是教你如何用逻辑和思辨力给别人挑错。比如有人说女性到了中年收入会下降,不结婚就会过得很惨。我们可以说,错,这是因果倒置。不是因为女性到了中年收入下降,所以需要家庭的支持,而是因为大部分女性结了婚,收入才开始下降的。这一章的内容能帮助我们识别许多逻辑谬误:为什么相关不等于因果?什么是循环论证、虚假两难、以偏概全、偷换概念?常见的数据错误有哪些?等等。这些问题会被放在有趣的辩题中分析和讨论。

第二章“立”。为什么破完之后还要立?会拆台,不代表自己能搭;会挑别人的错,不代表自己知道什么是正确的。所以经过第一章点对点的逻辑拆解后,第二章的重点就是搭建论证的整体结构,学会如何更宏观和整体地分析问题。

比如政策性辩论常用的一个分析框架叫“需根解损”,即需求性、根属性、解决力、损益比。假设要讨论“是否对垃圾食品收税”,那我们不仅要从需求性和根属性这两方面讲垃圾食品对健康造成的伤害、给医疗系统造成的负担,还要讲解决力:你这个税能收得上来吗?比如夜市卖炸鸡的,连个流水都没有,你怎么收这个税?我们还要讲损益比:你怎么定义垃圾食品?一碗阳春面几乎只有碳水化合物,这算不算垃圾食品?富人往往吃营养均衡的、昂贵的食物,但穷人往往依赖高卡路里且便宜的食物,为体力劳动提供能量。要是征了垃圾食品税,会不会对穷人的生活成本影响非常大?这是不是弊大于利的?

再比如,管理咨询中有一个词叫MECE,意思是相互独立、完全穷尽。也就是说,对于一个重大的议题,我们可以把它拆成不同方面、角度或论点去分析,并且这些点彼此不重叠,加在一起对这个问题不遗漏。这个逻辑思路放到辩论里也特别有用。比如“刘备和曹操谁更适合做领袖”“林黛玉和花木兰谁更适合做女友”,这类辩题的讨论很容易沦为一方说一个优点,另一方说一个缺点,一方再说一个优点,另一方再说一个缺点。可如此列举下去,算谁赢呢?所以一定要从整体思路入手,给这个比较框定一个比较标准。我们可以论证领袖一定要做到以下三个部分:第一,组建团队;第二,运营团队;第三,带领团队。再来论证因为曹操从头至尾在这三个方面都更加优秀,所以更适合做领袖。

第三章“回到现场”。世界上的分歧看似有千千万,但底层的逻辑和价值观的分歧其实就那么几种。在这一章,我与我的对方辩友詹青云会以经典辩题为核心,展示如何捍卫某一方,同时如何攻击另一方,从而带出那些最底层的思辨方法。我们试图重现许多经典辩题的辩论现场,比如杀一救百是不是正义之举、比如什么是正义、经典的电车难题等这类可以经常在现实中得到应用的问题。

还有很多相似的例子:

• 应不应该谴责灾难中的自私行为?

• 给宠物或流浪猫狗绝育,人道吗?

• 生育是社会责任还是个人选择?

• 对弱势群体的优待是不是一种歧视?

真理越辩越明,这句话本身是否可辩?

辩论是一个非常有用的东西。为什么哲学家要辩论?为什么竞选者要辩论?为什么制定政策前要辩论?为什么结构性地分析问题本身就可以成为一种专业的工作?为什么辩论训练是常见的培养人才的项目?为什么议论文是每一个人的必修课?

如果你特别喜欢思考,甚至思考那些没有明确答案的问题,如果你想要自己的思考和表达都更有条理,如果你想把常见的逻辑框架和经典的思辨问题纳入自己的知识库,如果你对提升自己的底层能力——思辨力——有兴趣,这本书应该会适合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