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特色美食

我喜欢在城市中骑车漫游,品赏城市风貌,寻味特色美食。不知不觉中,我突然发现,自己对这个城市是如此热爱,如此眷恋,如此气脉相投。因了地方水土的滋养,我越来越成为这个城市不可分割的一分子。而城市给我的感觉则是安逸、宁静、朴实而向上。这里有勤劳的人民,有厚重的历史,有生生不息的文化传承……

烩面

家附近有一个烩面馆,骑车10分钟左右就到了,是一家开了三十年的老店。

我喜欢休假的时候去品尝美味。

店老板是一个精致靓丽的女人。饭点的时候,她总是坐在店里或悠闲地剥蒜,或充人手上菜。

店内有现切羊肉与各式菜品,价格中高档位。烩面分大中小碗。一般中碗的量对我是足够了。

无需很长的等待时间,烩面上桌了。

刚煮的缘故,汤面很烫,需耐心等待片刻。面汤底是白色的,散发着羊羹的醇香。碗内有两个雪白的鹌鹑蛋,随着筷子的拌动起起伏伏。面内搭配有细切的豆腐丝与粉条,丰富着烩面的营养。绿色的香菜撒在三四片薄薄的羊肉上,与两颗鲜红的枸杞争奇斗艳,激起人无尽的食欲。

舀一勺汤慢慢吸入,鲜香的滋味顿时弥漫口腔。面宽约大半寸,整根下入。挑起油亮的面咬上一口,真是软滑筋道,伴随着菜品与羊汤的美味,让你忍不住开怀饕餮。

这家的羊肉烩面远近闻名,号称**第一。有一次在市内闲逛,看到另一家挂有“**第二”的牌子,我不禁莞尔,这是甘拜下风了吗?我入店品尝,口味确实比第一的稍逊。

喜欢这家店,是因为这个店记载了我生活中大大小小的阶段和事件,在我的生命历程中留下了重要的印迹。每每亲人相聚,友朋相欢,亦或自己心有所思,劳有所得,来此将情感与美味做一次深度融合,烩面便成为岁月中无法释怀的记忆联结。

这个小城因为这家店的存在而变得温馨可人,可能越是家常的东西,越是饱含百姓情怀吧。

凉皮

第一次吃凉皮还是在我上初中的时候,记忆中家附近有一个菜市场,有个卖凉皮的摊,当时我偶尔吃了一次,并没有留下很深的印象。朋友说好吃也没有激起我很大的兴趣。

后来在这里生活久了,凉皮渐渐成为我必不可少的美味饮食。而这个城市也慢慢因凉皮被传播开来。

如今,大街小巷都能找到凉皮摊或凉皮店。无论男女老少都充满了对凉皮这道小吃的热爱。

凉皮之所以能够成为这个城市的名片,在于制作工艺的改进。由于此地人员汇杂,凉皮从开始的发源地陕西、青海传入后,经民众多方改良,在此地形成了面筋、味鲜的独特口感,创建了当地专有的饮食文化。

在这里,每家凉皮的品味是不同的,独具特色,但因地域的统一,凉皮又有着共同的风味,由此远近知名。

每每炎热的夏季,吃碗凉皮开胃是大多数人的佳选。我总是找一家可意的店,看着老板调制好后,享受美味。

老板从摞得厚厚的凉皮层上,轻轻揭下一张放在案板上。圆圆的凉皮皮面完整,颜色微黄,呈半透明状,新鲜油亮。一阵快切后,老板用手撩起展匀,放入碗中。依次加入面筋、黄瓜丝、料汁、芝麻酱、花生碎、蒜液,最后应顾客需求,加入葱绿的香菜和油炸的红艳的辣椒。这样一碗凉皮便制作好了。对我来说,辣椒虽然看着一大勺,但辣度却掌握得刚刚好。

挑起凉皮,将调料拌匀,开吃。凉皮入口,软麻鲜香、筋道爽滑,让人未曾入肚,便忍不住再吃第二口。三下五除二,不一会儿,一碗凉皮便只剩酱色的汁液了。慢慢啜饮,直至碗面朝天方肯罢休。如果搭配一个烧饼或肉夹馍,人间至味,不过如此。

除了凉调,还有裹凉皮。制作方法如下:

一张凉皮展匀。在一个调制盆中加入面筋、黄瓜丝、芝麻酱、料汁、辣椒等拌匀,倒在凉皮上,用手摊开抹匀。对向两边往中线折叠,盖住菜面,然后轻轻压一下,使皮面沾抹上调料入味。再从侧面将凉皮卷起,装入袋中。这应该是个技术活,制作时既不能使凉皮破开裂口,又要确保料菜适当,吃起来可口。不知为什么,当地裹凉皮的价格都稍贵于调凉皮。根据顾客的食量和偏好,还有大裹、小裹,厚凉皮,薄凉皮多种吃法供选择。

这里一年四季都售卖凉皮。针对部分人士的特殊需求,还开有热凉皮店。制作方法相同,不过调好的是有温度的凉皮,吃了让人不至于觉得寒凉,冬天的生意超级火爆呢。我喜欢去的一家店已开30年了,老板是四川人。之所以不凉,说是将现做的凉皮用热水煦着的缘故,方法是自己研究琢磨的。后来去品尝,发现他们还用热汤汁调味,来确保凉皮的和暖养胃。目前这家店市内已开设数家分店。

记得去年市里为招商引资,开了一个盛大的凉皮节,各家店铺施展绝技,营声造势,很是热闹了一番。政府有关部门在高铁站做活动,向进出站乘客赠送凉皮,进行城市宣传。还有人为凉皮制作了专门的歌曲广泛传唱。凉皮效应逐渐扩大,为城市发展增光添彩。

凉皮在这个城市也已登大雅之堂。遇有贵朋婚宴,酒桌上必有一道菜品—凉皮,并且深受群众喜爱,吃得最快最干净。遇有远途出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人们也都带上几份新鲜凉皮馈赠亲友。这里创立的几家品牌店,每天熙熙攘攘,客流不断,店面一扩再扩。谁都不会想到,凉皮作为一道小吃,竟会产生如此大的社会影响力。

现在,过上一段时间,我都会吃碗凉皮打打牙祭。那种特别的滋味口感,让人欲罢不能。

我爱吃凉皮,我更爱我的第二故乡。

烧饼

你吃过金黄香甜的烧饼吗?

在这个城市的繁华道口,散布着现烤现卖的烧饼摊。烧饼是人们普遍喜爱的面食。

今天骑车买菜回来的路上,我不禁又被诱人的烧饼吸引,驻足在一个白色的圆圆的烧饼炉前。炉腔在炭火的烘烤下散发着热气,一阵阵麦香飘荡在空中。一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正在忙着打烧饼。

他揉着一团发过的面。案板上放着各样器具。我仔细看他如何制作烧饼。

只见他将揉好的面剂子摁扁,掰开,加入据他说是几十种味料制作的调馅。接着抹匀压平,将饼边用手压出花纹,接着再将饼在油滑的糖稀盘子里继续摁压至扁平,周边压花。糖稀是用白糖、冰糖和蜂蜜按一定比例熬制而成的粘液。然后将上部饼面用手沾满潮润的白芝麻。芝麻是预先用水冲发,放在一个碗中的。另一面点染糖稀后,将烧饼芝麻面朝外,贴入圆圆的炭火炉顶部。炉子底部是燃着的一个个鸡蛋大小的炭球,炉子穹顶看起来较光滑,烧饼却贴的结实,不会掉下来。炉腔温度很高,不一会烧饼的芝麻面慢慢鼓起,饼在炉壁和炉腔两面温度的发力下被烤熟,于是烫热的香酥可口的烧饼就做好了。此时,出炉的面饼软硬适中,芝麻也正好呈现出香喷喷的金黄色,十分诱人。炉腔可同时烤数个烧饼,接替作业。

“真好看!”我不禁赞叹。“你的手艺是祖传的吧?”我忍不住问道。

小伙子腼腆地一笑,说道:“是和朋友学的。”

“那你是得到朋友的真传了呢。”

“嘿嘿……”小伙子有点不好意思。

“一天能卖多少个?”我问。

“好的时候七百到八百个,玄(方言:差,不好的意思)的时候卖四、五百个。”

“这么多啊。”我不禁惊讶。由此可见这个城市的人们对烧饼的钟爱。

看他戴着套袖,我问:“炉温这么高,会不会被烫?”

他一边贴烧饼,一边坦然地说:“不挨上多少回烫可练不出手艺。”

那被套袖遮住的胳膊上应该有很多伤疤吧,我想。

“给我两个吧。”我付了四元钱。小伙子欣然麻利地为我装好。

从前买烧饼,我一般拿了就走,从未了解过烧饼背后的苦辛。我们总是愿意品尝香甜,却很少体会香甜中凝结的劳动和汗水。然而今天握在手中的热乎乎的烧饼,对我来说,有了别样的滋味。尤其是当晚上8点我又经过这里时,看到那个烧饼摊的灯依然执着地亮着,心中不禁感喟,几百个烧饼的打造,是日以继夜的拼搏与劳作啊!

胡辣汤

提起河南,最先想到的可能就是胡辣汤了。我所在的城市街巷,不时便能看到卖胡辣汤的店铺,且往往打出“逍遥镇胡辣汤”的招牌。逍遥镇,光听名字便能给人很神仙的感觉,汤一定好喝喽。外地朋友来访,最想品尝的就是胡辣汤,我总是尽力满足他们的心愿。其实胡辣汤在本地是很普遍的存在,象包子、馒头般被人需要着。几乎所有的早餐店都卖胡辣汤,市场餐点便民的小摊也随处可以买到。它虽然名气很大,却又没有高高的架子,就是如此家常而易得。

周末,我喜欢骑车去邻县游览。累了,便找一家酒店住下来。第二天一早继续在县城区内骑车闲逛。我喝过印象最深、最美味的胡辣汤便在这里。

那是一家临河的店。

店门口,一名年轻的女子烙着葱油饼。调好的面糊倒在烫热的鏊子上,加入葱花,撒上调味料,打入新鲜的鸡蛋,抹匀。在火力的作用下,面糊逐渐凝结为面饼。待饼花显现,翻面接着加热,直至饼身微黄,酥软喷香的葱油饼便出锅了。根据顾客需要,切成大小不一的饼块售卖。

旁边有一个高高的笼屉,卖现蒸的各种包子。羊肉的,蔬菜馅的,花样繁多。

进入店内,映入眼帘的是一口巨大的锅,锅内便是熬制好的酱黄色的胡辣汤了。男主人站在锅前,随时准备为顾客盛碗。一听到招呼,他便拿起大勺,搅几下,舀起浓冽的汤。散发着热气的餐室顿时弥漫着香料混杂的芬芳。

我要了一张葱油煎饼,一碗胡辣汤,找了张干净的桌子坐下来。这时又进来几个顾客,一看就是当地人,也都点了胡辣汤,开始有滋有味地过起早来。

他家的胡辣汤真是味道鲜美啊。应该是用心经营很多年才积累下来的手艺。那一口大锅堂内一摆,便让人感觉很不简单。不知放了什么佐料,汤汁口感细腻香滑。汤内添加有面筋、海带丝、大豆、牛肉、花生等多种菜品,配上葱油饼特有的咸香,一顿不足十元的早餐真是让人过上了仿若神仙般的日子。县城惬意安宁的生活就这样每天从美味的早餐中启动起来。

小城宁静休闲,生活纷然有序,每个人的脸上挂着悠然而满足的微笑。我在想,这种幸福安康的感觉是来自葱油饼或胡辣汤吗?亦或还有,缘于那轮温暖有光的太阳呢……

羊肉汤

天气寒凉的季节,能够喝上碗羊肉汤是多么地舒坦惬意。

城区有一家知名的羊肉汤店“马家羊肉汤”,也是三十多年的清真老店了,生意一年四季火爆。

喝羊肉汤要尽量赶早。原因是为防止干锅,羊肉汤在烧卖的过程中,店家会一直添水,如果去晚了,味道不免寡淡。所以我总是一大早赶去品尝美味。虽然这样,等到了那儿你就会发现,早有食客或坐路边,或在店内欣然享受羊汤的鲜美了。

这家店在几十年的发展中,尽管仍在原址,营业面积却一再扩张,已有最初的两倍大小。店外惯例有一个烧饼摊。烧饼现打现卖,新鲜暖热。饼面大而圆,通体金黄,其中一面布满诱人的白芝麻,二元五角一个,是羊肉汤的最佳搭档了。

进入店内,侧面售卖处支着一口直径一米宽咕嘟沸热的铁锅,白色的浓汤中裸露出大块带肉的羊骨,经过长时间熬煮,散发着羊肉的鲜香。一碗羊肉汤价格不一。根据肉量的多少,有15元,20元,30元,40元等供选择。我要了20元价位的。年轻的男服务员听到指令,快速端过一个放了熟羊肉切片的碗,盛入滚烫的羊汤,加入葱圈香菜,由外面的人接应端上餐桌。

餐桌上摆放着一碗经辣椒炮制红艳油亮的羊脂,一碗干辣椒面,一盏蒜汁壶,还有一碗雪白的盐,供食客根据自己口味任意添加。

端来的羊汤缭绕着热气。乳白的汤在青绿葱花的映衬下散发着诱人的光泽。轻轻嘘一口,羊汤咸淡适宜,汁浓味鲜。20元价位的羊肉量对我来说刚刚好。羊肉滋味醇香、绵软易嚼,鲜爽可口。搭配烧饼那满是芝麻香味的佐餐,这一顿饭真是让人吃得酣畅开怀,心满意足。如果喝完汤你还觉得不过瘾,那好,可以再来一碗,而且是免费续汤,直到你吃个饭饱肚儿圆。

喝完羊肉汤,清晨寒凉的感觉顿时一扫而空。身体温热,气血充沛,神清面爽,整个人充满了奋发向上的昂扬活力。

今天车公子和我来赶了个早,想着再为老母带一罐羊肉汤尝鲜。店家特意多加了几勺浓汤,那份善意让我感动。这个城市的人儿啊,就是如此坦诚而贴心,无时无刻不经意间于细节处传递着温暖与真情……

壮馍

说到壮馍,必与八公桥这个地儿相联系,正如提到胡辣汤,必是逍遥镇的才是正宗一般。

八公桥在哪里我着实不知,但壮馍售卖点却遍布市内大街小巷。上下班路上,买一块壮馍充饥,是当地居民的首选。那油煎的厚饼,裹挟着肉的醇香,好吃又饱腹,美妙的滋味让人咂摸不尽,回味无穷。

休闲的假日,我骑着单车进入一个集市。百姓们约定俗成这一天在这里相聚一起,售卖衣服、零食、农具,蔬菜等各种用品,熙熙攘攘,你来我往,热闹非凡。在一处街边,夫妻两人正忙着卖壮馍。

妻子在揉发好的面。面团均匀后,用擀面杖擀出两个圆圆的厚些的大饼。然后在一张饼上放入盆中调好的馅料。馅有猪肉和牛肉两种,是用香料、姜等各种调味品拌匀后,加入切碎的大葱和泡发的撕成小块的粉皮,与肉馅搅拌好,放置一旁备用。妻子将馅料平摊在一张面饼上,然后用另一张面饼把馅盖住,最后捏好两张饼的边缝,就此一个40公分大小的壮馍坯就做好了。

接下来就是煎壮馍了。旁边有两个半米宽的大平底锅正同时煎制。丈夫在锅中倒入大豆油,大约有一锅底的量。油在锅底煤球的加热下开始滋滋做响。待到温度合适,丈夫将饼放入锅中,盖上锅盖。几分种后,打开锅盖,看到的壮馍已是油光发亮,颜色微黄了。翻面继续煎烤,直至厚厚的饼皮色彩焦黄,饼花朵朵,饼身肉香四溢,一个大壮馍就可以出锅了。

切壮馍也有学问。只见丈夫将烫热的壮馍端上案板,先是中切,一分为二。接着应客人要求,将两半分部位、大小进行切割售卖,切好称重的壮馍用油纸包扎后装袋,顾客便可以品味美食了。切开的壮馍,可以看到熟透的一层层的馅料。粉色的肉、绿色的葱花与松软的浆皮夹杂着香气交合在一起,勾得人垂涎欲滴。

拿到手的壮馍有点热。但此时也最为新鲜可口。待稍凉一些,咬一口饼细细咀嚼,粉皮的软糯,大葱的芬芳与肉的鲜嫩顿时让人齿颊留香,忍不住大快朵颐。不知不觉间,一块饼便所剩无几了。

若是古代,行者吃了壮馍定能多赶几里路吧,真的很挡饿。由此想到“壮馍”名称的由来,应寓意人吃了身强体健、力大无穷,成为虎虎生风的壮士吧。这是人们多么朴素的愿望啊。

壮馍已成为这个城市的专有代名词。这款美食,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人,在时间的长河中延续流传。它融汇了地方特色,寄寓着理想祈望,必将于技艺的传承中,持续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