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原由
- 清穿:胤礽也能当皇帝
- 鹤延甲
- 3551字
- 2024-10-22 15:52:06
前世,他从不参与到网上朝代粉的骂战——听书看戏,不为古人操心。
只是每次,当他在自己那五手的烂电脑上,看到某些历史情节时,偶尔会有遗憾——如果他这样做,或不那样做就好了。
因为他知道,一切用后世的立场、知识,拿上帝眼光去俯视古人的人,都是耍流氓!
今世,他有了健康的身体,还有了个高贵的身份,作为这段历史的参与者,就想着干点实事。
已经发生的,他无力改变,但是正在发生的,或者即将发生的不好的事,他觉得或许能做些改变。
其实挺难的。
胤礽这个“坑位”,后世没几个人看好:
第一,人设太差——不孝,生而害母,绝无忠爱君父之念,对兄弟毫无友爱之意,秉性凶残,是非莫辨……还是个基佬;
第二,难以成事——头顶上有个事业上升期的千古一帝,不光能干,还超长待机;
第三,兄弟们个顶个的能耐,但凡自己不长心,就会被顶了位子。
第四,最重要的一点——“满清鞑子”遭人恨。
满清入关才四十年,很多磨难中幸存的人还活着,仇恨依然还在,一个弄不好就烽火遍地。
怎么说呢,就挺难的。
不过,既来之则安之!
怎么安?
胤礽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要先改人设。
要不然立不住,人厌狗嫌,兄弟们群起而攻之,过几年就被废了。
先努力试试,不行的话,倒是可以躺平,混个理密亲王,还能平安活到五十岁。
但是,这也糟蹋了自己重活一次的机会。
画生母画像,一方面是他真的想知道生母的样子,另一方面,就是他修改人设做的诸多计划之一。
按清宫规矩,皇子六岁要挪宫单住。
从乾清宫挪宫到毓庆宫之前,康熙为了让胤礽不害怕,就经常带着他来毓庆宫,一间一间的熟悉每个房间。
有一天,到了毓庆宫后殿纪德堂,专门祭奠仁孝皇后的小佛堂里,胤礽看着墙上的皇后画像问康熙:
“阿玛,儿子为什么跟额涅不像?大哥跟惠妃母很像呢。”
当时康熙膝下就四个阿哥。
大阿哥胤禔,比胤礽大两岁。
五岁之前养在内务府总管噶禄家里,六岁回宫由生母惠妃看顾,每天跟胤礽一起在乾清宫读书。
三阿哥胤祉才三岁多,还养在内大臣绰尔济家里。
四阿哥胤禛不到两周岁,养在紫禁城东北角兆祥所,还没种痘,生人勿近。
“这是画,跟皇后不像。但是二阿哥跟皇后长得像,眼睛,下巴都像。”康熙耐心的给他解释。
按清宫规矩,任何一个宫廷画师都见不到仁孝皇后,或者说见不到后宫任何一位主子。
要画像,就仅靠皇帝寥寥几句描述,还不能说的太细。
于是,后宫任何一位皇后或妃嫔的画像画出来,只看脸的话,那就是“天庭饱满,地阁方圆”,民间俗称“富态”。
“阿玛,画人像都要画的不像吗?”
“那倒不是,有人就画的很像。”
“儿子能学吗?学画画,儿子想画个像的额涅。”
“二阿哥想画画?能学,阿玛给二阿哥找师傅。”
康熙想都没想就答应了,回去马上安排了南书房大臣戴梓,来教胤礽画画。
就这样,胤礽除了每天的文化课和骑射训练以外,下午抽一个时辰去养心殿,在戴梓的值房学国画。
起先,康熙以为胤礽是小孩子心性,可能坚持不了多久。
结果,他一直坚持,从未停止,甚至跟着康熙出巡在外时,也会每天抽时间作画。
基础课上完后,先是学画花草树木。
那一阵时间,宫里经常见六岁的胤礽,在背着画板,抱着颜料的太监们簇拥下,到慈宁宫花园和御花园里画画。
接下来学画动物鸟兽。
好嘛,紫禁城被胤礽的大队人马转遍了。
御花园的鹤,各宫的狸奴和小狗;
上驷院的马,养鹰犬处的海东青和猎犬;
象房子的大象,神武门外的黑猪和鹿;
西华门外内三圈的奶牛,御膳房的鸡鸭和羊;
连坤宁宫盘旋的祥瑞乌鸦也一起画。
七岁半时开始学画肖像。
但是胤礽只画孩童,宫里的兄弟姐妹,被他画了一遍又一遍。
不光画在纸上,最夸张的是,有天他跑到慈宁宫花园,让太监把院墙全刷白了,要画一幅画,给太后当圣寿节贺礼。
慈宁宫花园总管报到慈宁宫,太皇太后听了很高兴的说:“让二阿哥尽管画,大不了刷了再画。”
当时已经入秋,小冰河时代的尾巴还在,过午就很冷。
怕冻着太子,太皇太后和太后吩咐,加炭盆和人手,支帐子给太子挡风,一应供给从慈宁宫支应。
康熙来看过,多加了两个炭盆,又给加了一层帐子,还翻了一倍人手。
于是,慈宁宫花园有了幅“百子闹春”的画,画满了整个院墙。
整整一百个男女童子,分布在花园的院墙上,三五成群,或舞龙舞凤,或鼓乐吹笙,捉迷藏的,骑木马的,放风筝的,斗蛐蛐的……春意盎然,其乐融融。
重点是,胤礽把兄弟姐妹都画进去了。
大阿哥,三阿哥,四阿哥,还有刚出兆祥所送到太后膝下的五阿哥。
大格格,三格格和五格格也在画里。
从画闹春图那天开始,太皇太后,太后和康熙就轮流来看,没完成前,宫里就传遍了。
后宫妃嫔们也趁着胤礽上课的时候,来园子里看画,有时候还带着皇子和格格们。
“呀,主子,那是不是四阿哥,真像!”
“我看到三格格了,跟五格格拉着手的那两个,快看……”
“小五小五,太后跟小五快来,五阿哥画在这儿,坐在小车里吃糖葫芦的那个……”
“妃母,这个是我对吧?那是去年阿玛赏的纸鸢,一模一样呢……”
“对对,一看就知道,跟大格格真像……”
……
三个月后画完,正值圣寿节,太后很开怀,皇城外也传遍了。
刚开始,八旗各大王府,贝勒,贝子和大臣的女眷进宫请安时,太皇太后和太后都要赏她们进慈宁宫看画。
后来成了女眷们为了看画,专门进宫请安,甚至还传出了看画求子的段子。
在康熙和诸位大臣眼里,胤礽的进步简直就是神异,特别是引他入门的戴梓,多少次怀疑自己前半辈子到底学了个啥。
为什么胤礽进步这么快,因为“兴趣”,因为“专注”。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句话,不论是后世,还是现在,只要识字就听过,也知道什么意思。
但是古今天下,没几个人能做到真的“有心”,也就是百分百专注的去做事。
所以,全世界人类有史以来,存活过的人何止万万亿,而载入史册的,成功的没几个人。
胤礽可以,他的专注是上辈子带来的。
瘫在轮椅上十七年,哑巴了十七年,用一只手生活了十七年,但凡他少专注一点,摔在地上都起不来。
上帝关上一扇门的时候,会给你打开另一扇。
估计是,在胤礽这里,上帝关上的门太多,所以打开的门,就大了点。
“专注”给胤礽这一世带来了很多优势,只要他想做某件事,就一定能全心全意,百分之百的去做,而且成长的速度出奇的快。
画画是他的上辈子的兴趣,但是从来没学过,甚至没画过。
一个特级残疾人,只靠着国家的补助,安排的廉租房,是不可能有钱去学画画的。
这辈子终于有机会了,画笔颜料可劲造,还有国画大师悉心教导。
他这“兴趣”在“专注”的加持之下,进步神速就不难理解了。
但是,胤礽还不满意。
到八岁时,他就不打算继续在国画上面,再耗费精力了。
因为国画的短板就是,相对于水彩画,过于倾向于意境。即使到了大师级别,也可能达不到自己的要求。
于是,八岁多的胤礽在跟着康熙一起学几何代数时,“随意”问了外教南怀仁一句“西洋的画什么样”,然后又开始跟他学西洋画法。
可是,南怀仁对水彩画懂得并不多,仅算是个入门级,给胤礽讲了大约的基本原理和画法后,就无能为力了。
别人更不行了。
这个时代,整个大清朝,及周边的儒家文化圈,就没有几个人见过西方的水彩画。
见过的,即便看不懂,也是嗤之以鼻,不屑了解。
“正好,那我画成什么样子,就没人笑话我了。”
从那时起,胤礽的绘画活动,全面改成了水彩画。
自古以来的皇家规矩,皇帝和太子的字画是不能随便流出宫外的。
胤礽的字,写得好的,要拿去乾清宫,康熙和南书房几位大臣看后,按日期统一存放。
胤礽的画,画得好的,一部分给康熙摆在乾清宫,一部分他拿去慈宁宫“献宝”,逗太皇太后和太后开心。
那些不好的,字也好画也好,要放在炭盆里当场烧掉。就在毓庆宫正殿前的院子里,还得安排一个侍卫和一个太监,相互监督着烧。
其实,胤礽画了巨量的水彩画,绝大多数当成废画,也一并烧了。
不满意,胤礽一直不满意。
后世来的他,就觉得只有画出照片一样精致的生母画像,才算成功。
他还需要练习,疯狂的练习,不停的练习。
等到去年九月份,来了个机会——太皇太后要去五台山礼佛。
太皇太后自幼笃信喇嘛教,去五台山礼佛拜谒文殊菩萨是她多年的夙愿。
康熙为了帮太皇太后完成夙愿,带着胤礽和王公们,两次前往五台山探路。
期间,又是修路,又是修行宫,还详细安排好行程。
可是,护着太皇太后一路到了五台山的长城岭,因山势过陡,“岭路实险不可度”,退了回来。
得知无法到达山顶,无奈,康熙最后只能“代礼诸寺”,代替太皇太后去菩萨顶拜谒诸佛。
康熙在菩萨顶呆了五天,胤礽也跟在身边。
胤礽知道,虽然太皇太后嘴上宽慰康熙说“皇帝代吾行之,犹吾亲至”,但是心里非常遗憾。
回宫后,胤礽就去慈宁宫说:“孙儿把菩萨给老祖宗请来了。”
先给太皇太后画了“小样”,然后提出要画幅大的。
于是,三个多月后,就有了慈宁宫大佛堂的文殊菩萨像。
在画完这副巨大的壁画后,胤礽感觉可以了,不客气的说,本宫画技顶级了。
当然了,仅仅是画技到了顶级,还不见得就能画出离世十年,自己从来没有见过的生母画像。
好在,胤礽跟康熙说要学画后,就开始做了其他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