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朱允炆九宗罪

朱长卿道:“举凡开国之君,对第一个继任者都大力栽培,太子薨,洪武帝更加对你寄予厚望。

“先看一下洪武帝给你留下了什么。”

“第一,完善的律法和完备的制度。

“自古能君,从来没有像洪武帝这样把王朝大大小小的制度梳理得井井有条。

“而《大明律》的诞生标志着大明进入依法治国的文明社会。这意味着皇权把自己放在士大夫的对立面,依法治国主要打击的就是这些人,让他们不再拥有特权欺压老百姓。

“自古以来,依法治国是最难也是最文明的,最难的那个阶段,洪武帝已经度过并且给你扫清了障碍。”

听到此处老朱正襟危坐,这还是第一次有人当他面评价《大明律》,这是他治国的缰绳,历来引以为傲。

朱樉和朱棣更是肃然起敬,把皇权放在士大夫对立面、洪武帝给你扫清障碍,这两句话的份量只有他们这些人最清楚,里面充满了斗争和杀戮。

“第二,百万大军以及百战老将。大明开国以来,作战实力就是天下第一,一直维持到洪武帝驾崩,天下都没有对手。

“第三,充盈的国库。洪武帝给你留下了三千万两白银。为什么能留下这么多银子,后世很多人提起洪武之治,都说洪武帝把大明变成了一个大农村,其实都是人云亦云不了解明初,造成这种印象的无非就是重农抑商、迁界禁海,但是三十税一的农税永远也攒不下这三千万两白银,那么钱是从哪来的,当然是商业税了,明初的民间商贸已经较为活跃。这才导致山、林、矿、泽的大力开发,而山、林、矿、泽都是国有财产,商人开采是要收税的。

“迁界禁海被后世不断误解,迁界只是少数地区,禁海更是跟杜绝混为一谈,沿海捕鱼者大有人在,所谓片板不得入海禁的只是出海贸易,不让民间去国外走私丝绸、瓷器、茶叶。什么人有能力去国外走私呢?大家心知肚明。正是这个政策打破了江南士绅阶层对海贸的垄断,朝廷的海外贸易收入才能大幅增长。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民心所归。

“洪武朝百姓安居乐业,税赋最低,天下归心。这一点对王朝统治尤其重要。

“后世朝代对洪武帝大肆抹黑,说洪武朝百姓吃不饱饭,在位期间爆发几十次起义。从明朝大量的史料,以及《国榷》的记载,显然这些都有待商榷,西南和西北的造反就不说了,中原和江南的起义,多是文官集团为了反抗洪武帝对贪赃枉法以及行业垄断的士绅阶层的打压而蓄意安排的。

“洪武帝给你留下的是个国富民顺的朝代。

“为人臣者尽忠以顺职,为人子者致孝以承业。君有非,则臣覆盖之。父有非,则子匿逃之。故君薨,臣不变君之政,父没,则子不改父之道。

“可是建文帝和那帮臣子是怎么做的?可以说跟忠臣孝子完全不沾边。

“继位当月,兵部左侍郎齐泰,升尚书。太常寺卿黄子澄,兼翰林学士,并参与军务。两个人等于拥有了兵权。

“六月,从汉中召回了方孝孺,十一月,将朝政交给这三人。

“方孝孺三人开始了一系列改制。

“他们具体改了什么东西呢。

“第一,恢复井田制。

“这种源自商朝的制度,当然不适合社会现状,因为明朝百姓早就不是奴隶了。

“井田制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理想制度,当然这个理想是权贵的理想,实质是一种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本质上就是农奴制,极大方便了士大夫阶层土地兼并。

“建文朝第一条政策就是奔着最容易让权力腐化的土地去的。危害就不用说了,这也是衡量明君的一个标准,谁能约束土地兼并谁就是明君,反之就是昏君。

“第二,撤掉了陕西兴洲、辽东营州、内蒙开平等北方的卫所,军队遣散回原籍军屯。

“这些百战老兵直接就回去种地了,这几个北方险要位置的卫所裁撤之后自然出现了隐患,鞑靼犯边自不用说,也为军火走私提供了便利,这个以后再说,反正就是大明这边有什么火器火炮,鞑靼、瓦剌、建州女直那边几乎是同步更新。

“明朝只要文官掌权,必撤军队,和宋朝如出一辙。

“以后这个剧情在每一次明朝皇帝驾崩之后都会上演一次,文官掌权之后第一步就要打压军队,皇帝想碰军权变得十分艰难,一度到了谁碰谁死的地步。

“第三,裁掉了洪武帝设在各府衙门中的检校。检校是专门监督官员审理民案是否合法、收税是否贪墨、体察民情是否公正,逼着地方各级文官做一个清官,文官一直把检校视为仇敌。就和仇视锦衣卫一样。

“但是检校只有监督权,没有执法权,所以拿他们开刀比较容易。

“洪武朝为什么能揪出那么多贪官污吏,功劳就是这些检校,检校一撤,文官就彻底自由了。以前地方断案,有检校监督,依照大明律判决,几乎不会出现错案冤案,没有了这些制约,断案谁说了算就不言而喻了。

“第四,定保举法。

“命文臣五品以上及县令各举贤才。基本上恢复了宋朝的荐举制,不用科举,直接当官。宋朝文官泛滥就是这个原因。它会迅速形成垄断,出现一种朝堂之上,皆是我辈的局面。久而久之,朝堂这一亩三分地就变成了权臣的自留地,他们想让谁做官就让谁做官。

“第五,提高文官的品阶。

“六部尚书此前是二品,现在变成了正一品,布政使进正二品,给事中七品,等等。

“又增加了左右侍中,佥都御史等乱七八糟的职位。文官自然皆大欢喜,但是带来的直接危害就是洪武帝时期的文武平衡被打破了。

“第六,给洪武帝时期处理的官员翻案,主要是贪官。

“流放的召回,抄家的奉还。这也是皇权交替的老把戏,举凡新帝登基,总有罪臣释放,对应到洪武朝就更加明显。你给贪官罪臣翻案,就是在否认前朝,然而洪武朝没有冤案,尤其是你释放的那批罪臣相当一部分都是空印案时期关押的。”

建文帝有些不服的道:“空印案过去这么多年,经查明,确有不公,朕释放的就是那些蒙冤入狱之人,这一点相信史书会给朕一个公道。”

建文帝的话让在场文官们颇有同感,只是不敢表态罢了。空印案是洪武朝针对文官的第一个大案,朝堂之上怨声载道,对于他们这种权力中枢的在京官僚来说简直是一场灾难,水至清则无鱼,他们一致认为皇上有些过于严苛。

建文帝将‘蒙冤入狱’的人释放,对他们来说当然是要大力支持的。大家都是给朝廷当官的,心里都有数,手握大权,有时候难免打盹,自己不想犯错也会有各种利益诱惑着去犯错,总不能犯一次错就要砍头吧。君与士大夫治天下,岂能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用空印案大做文章,杀得人心惶惶,以后谁还肯为朝廷鞠躬尽瘁。

朱长卿道:“各位大人好像很认同建文帝的话?你们心里知道,史书的主观立场太强,内阁写史几乎到了厚颜无耻的地步,关于空印案竟然单独给弄了一篇郑士利传,说他仗义执言,为天下官僚发声。他一个生员,连个正式编制都没有,他的奏章是怎么送到陛下手里的?给了他多少好处多少威胁才出来当炮灰的?他这种故事又怎么流传下来的?

“空印案明明是朝堂和地方官僚上下沆瀣一气,集体做假账被洪武帝惩罚,结果你们安排一个炮灰出来胡搅蛮缠就成了名垂千古的忠魂义士。颠倒黑白就这么容易?携带空印是为贪官大开方便之门,还要狡辩什么骑缝印没有机会造假,硬说他们是蒙冤的清官,请问你身为一个清官,在地方就那点鸟事,连最重要的钱粮税赋几个数字都核准不好还要专门带一张空印准备随时更改数字到底是何居心?又算什么清官?你们随便动几个数字,就有几千上万两白银流入自己口袋,而这几个数字得让地方百姓勒紧裤腰带劳作几年。本来都有地可种,为什么年年流离失所年年卖儿卖女?这些入狱的都有罪案可查,铁证如山都能翻案。也是,他们不翻案你们也不敢堂而皇之批判洪武。所以非得是让百官使劲贪腐的皇帝才会在史书上说他几句好话,不然他就是暴君,就是泥腿子小农,不配领导你们。

“任何主观立场写的史书都是缺少客观参考价值的,这种史书全名应该叫《王朝治理得好是我们的功劳,治理不好都是皇帝的过错,我们士大夫阶层剥削百姓是应该的,任何打压我们的皇权阶级,任何试图改革立法限制我们剥削的,就是暴君》。”

说完。

百官哑口无言,想辩不敢辩。

老朱却五味杂陈,本来听着朱允炆的一系列改制,血压逐渐攀升的他已经处在愤怒边缘,他做梦都想不到自己呕心沥血遏制贪官的政策被朱允炆改得面目全非。

从孙儿朱由检那里,他已经知道后世史书对他颇有微词,隐隐有把他推向暴君暴政的倾向。

他以为后世的人都会把这些当成冤案,继而批判他是个暴君。

没想到朱长卿在这里据理力争,力证洪武朝没有冤案。

就凭这句话,他恨不得现在就把朱长卿封个刑部侍郎。

但他不知道朱长卿现在都是挑对他有利的说,本着先给甜枣再给大棒的原则,以后再狠狠挑老朱的刺。

永乐帝道:“朱先生,先不说空印案,说朱允炆改制,让我爹知道知道我这好侄儿是怎么欺师灭祖的。”

朱长卿接着说道:

“第七,修改《大明律》。明法以绳天下,诛奸猾,绝并兼之徒。而强不凌弱,众不暴寡。以排富商大贾,买官赎罪,损有余,补不足,以齐黎民。

“洪武朝如果真有让大明传承千年的制度,那肯定就是《大明律》了,建文帝一上来就大肆修改。结果就是把贪官贪污的刑罚直接减轻。一共修改了多少,丧心病狂的七十三条。明法以绳天下,套在贪官污吏头上的七十三条绳索就这么摘掉了。

“第八,给南方省份减税,江西、江苏、浙江,这些都是明朝官员的主产地。建文朝的权臣大都来自这里,他们背后的家族利益和产业也都集中在这里,给这些地方减税,目的不言而喻。这个比第七条更复杂,也不赘述。

“急切抬高文臣,贬低武将地位。就算没有经历过战争也应该知道武将勋贵如果对你失去信心,你等于失去了一道保命符。

“从这八条来看,建文帝显然是被文官集团洗脑,因为修改的那些都是对文官集团有利的。”

“你是怎么知道这些的?”建文帝咬着后槽牙,有些震惊这个刁民竟然如此清晰的把他的执政方针列举出来。

“永乐帝崇祯帝在,你本人也在,这些是不是你做的。”朱长卿问道。

“地方武将跟各地藩王串通一气,朕要防患于未然,不削武将难道等着他们做大造反不成?”建文帝气道。

“那你正好说反了,洪武帝制定的兵权是分级制,兵部有调兵权,都督府有统兵权,二者分权制约。地方军事管理机构则是都司卫所制。胡惟庸案发后,兵部直属于皇帝,兵权尽归于皇帝之手。甚至连军屯卫所练兵和带兵的人都必须分开,他们没有权力造反。即便造反也是本地那点人,外地兵力根本无权调动。

“反而是文官集团啃噬内部的风险比较大。

“洪武帝一生都在打压文官集团,他们一旦得势,会迅速蔓延,变成王朝最大的蛀虫,剥削百姓、分化皇权,直到拖垮整个国家,国家从内部垮掉。

“外敌入侵,他们文官集体投降,国家无葬身之地。

“燕王靖难期间,文官给建文帝上奏了两千多封奏章,一千多个文官义正严词的辱骂靖难,要求杀了燕王。结果燕王打进京城,他们夹道跪地迎接。

“后世说方孝孺宁死不屈被诛十族,但那是一家之言,这一家之言为什么把方孝孺吹得那么好?

“因为上面八条大部分都是方孝孺改的。

“他身为文党头目,后世东林党修史时,自然要把他写得天花乱坠。

“如果不是燕王靖难成功,就凭这八条大明很快就变成下一个南宋。”

永乐帝听了两眼冒火,义愤填膺的道:

“没错!就是方孝孺带着群臣来投降的。

“说我诛了方孝孺十族纯属污蔑,这帮狗官净瞎写!

“方孝孺三年时间,荐保举提拔了873人!没有一个真才实学上来的!我收拾的是他这个党派!都是他的朋友、学生、亲戚、朋友的朋友、亲戚的亲戚。我要诛他十族,他堂弟为什么一直还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