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开封教改-弥合南北明教的提案(追追~~~)
- 元末美术生,朱元璋叫我引路人
- 阙门五尺
- 2823字
- 2024-10-25 22:03:43
“一个炊饼都卖到十贯钱了,这还让不让人活了?”
开封府破败的街道上,郭天叙一脸的丧气,他坐在一座废弃的牌楼边,一边拿着炭笔和小本,勾画着这座城市中建筑的形貌,一边对着同行的几人不住抱怨。
他们只在曹州耽搁了两天,便有四百多号人加入了他们的队伍,在返程的路上,还不断有收到消息的灾民,拖家带口的跟上来想要混口饭吃。
对于这些人,郭天叙自然是照单全收。
但是,这几百号人,终归只是河沿三县灾民中的极小部分,更多的灾民四散逃亡,成为了流民。
这次决堤之后,蔓延的洪水直接隔绝了黄河两岸,本就一直处在事实上的无政府状态的河南江北,终于彻底陷入了混乱。
本来就没什么影响力的官府,根本无法约束四散的流民,这些流民以村为单位集结起来,向周边的各县蔓延而去,他们如今还只停留在集体讨饭的阶段,但郭天叙知道,这些被动组织起来的饥饿的人,很快就会发展成跨州连郡的流寇。
这个推断根本用不上什么后世的知识,单是从曹县走到开封这么一截路上,他们已经碰上三股绺子了,也就是那些绺子忌惮他们人多,队伍里还着实有那么几个一看就不好惹的彪形大汉,恐怕早就上来火并了。
那群颇具威慑力的大汉,此时就跟在前日与彭莹玉一番商议之后,决定进开封逛逛的郭天叙身后,其中最显眼的一个,乃是在曹县刚刚与他们重逢的邵荣。
“大公子,那卖炊饼的开价十贯,其实只是不愿收钞,若换成了银两布匹,价格便低多了。”这邵荣说来是郭家庄子上的管家,但全家老小,自郭子兴以下,没一个真把他当做仆役看待。
不止是因为邵荣长得身高八尺、腰阔十围,字面意义上拳头上站得人,胳膊上跑得马,更关键的一点是,他从小就跟郭子兴一起长大,他们老娘还是郭子兴的奶妈。
因着这么一层关系,郭天叙自小就是管他叫伯伯的,而现在的小郭,对这位伯伯更是在尊敬之中,还带着几分好奇。
尊敬是因为,曹县出了水淹矿洞这么大的事情之后,邵荣竟然能将没死在水灾中的百余个长工短工,都收拢在了自己身边,一直等到郭天叙的接应到了,也没一个逃跑。单凭这一手,郭天叙就高看了他一眼,这样的人放在后世工地上,给他个项目经理那绝对算是大材小用。
而好奇的原因,则是因为这邵荣在历史上的红巾起义中,那也是一号响当当的人物——在《明史》里,这人可是跟徐达、常遇春齐名的名将。
只可惜史料里对他的记载很少,而郭天叙对元末这段历史,又只说得上一知半解,因此他对绍荣的了解,止步于这位猛将兄是郭子兴帐下拿着原始股的大佬之一,很长时间里一直是和朱元璋平级的军队高层,别的事就不大清楚了。
“怪不得出门之前我爹非给我塞了两锭银子,合着现在这钞票已经是废纸了?”郭天叙耸了耸肩。
邵荣笑道:“你和舅老爷常在南边呆着,或许不大清楚,河北地方,已经几个月没人用钞了,都是用粮食或者银子。”说话之间,他的眼光有意无意的扫到了彭莹玉。
他已经知道了这个和尚的身份,也知道了彭莹玉之前给郭天叙治病驱邪的事情,但是他对这个和尚总是有点不放心。
北面不同于淮南,烧香拜明尊、弥勒的风气,已经盛行了好些年,更有许多打着明教的幌子起事的传闻,而彭莹玉这个明教的头目,忽然间和郭天叙走得这么近,邵荣担心他另有所图,再加上来到开封之后,彭莹玉的一桩提议,更加深了他的怀疑。
彭和尚对他的打量恍如未见,只是仔细观察着街角的几面墙壁,不多时,他便在一面墙壁上,看到了一朵火焰状的标记,他走到那堵墙壁面前,仔细观察了一阵后,回转身来,对郭天叙道:“公子,颍州的朋友已经到了。”
“到了?”郭天叙闻言,跳将起来,掸了掸屁股上的灰尘,“那就走吧,我可早就想会会这个老明王了!”
老明王何许人也?
自然是小明王他爹!
开封城南,一座已有些破败的酒楼中,郭天叙坐在一间黑黢黢的房间里,借着透过窗帘的些许微光,打量着对面那个长相俊美的中年,心中不禁感叹:果然啊,能干邪教头子的,就没一个长得丑的!
韩山童与刘福通,也打量着郭天叙,心中发出了类似的感叹。
“郭公子果然一表人才,不怪彭祖如此青眼。”刘福通先开了口,恭维了郭天叙一句,“刘某听闻,彭祖两年之前在袁州做大事,后来便没了消息,原来是去了淮西地面。”
“哎——”彭莹玉想起了伤心事,语调有些低沉,“可惜彭某几千徒众,惨遭屠戮。”
韩山童笑道:“吾辈既奉明尊,本就是打着与鞑子拼到底的主意,死又何妨?只是不知彭和尚忽然传信,召我二人前来,有何吩咐?”
“吩咐二字不敢当,彭某请二位前来,是有一件大事相商。”彭莹玉站起身来,双手合十,露出虔诚的神色来。
自打靖康以来,山河沦丧,乃至于崖山之后,神州陆沉,整个华夏大地,举义反抗之人多不胜数,除了那些世修降表的软骨头,天下汉人尽都盼着有朝一日能够重整乾坤。
百余年来,黄淮两岸打着明教旗号的反抗可以说从无一天间断,哪怕郭子兴这等豪富之家,也觉得结交明教,图谋反元是件理所应当的事情,也愿意与彭莹玉这种著名起义领袖结交。
但是作为明教内部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彭莹玉却知道,明教这些年来看似闹得风风火火,但屡战屡败,实是因为教中有一件极大的隐患——明教自打几十年之前,就分为了南北两派,北派多用明教之名,而南派已经有人将之称作白莲教了,长此以往,势必南北不能同心。
彭莹玉流落淮西之后,与北派明教之人交流不少,此次趁着郭天叙北上曹县的机会,同行而来,最核心的打算就是,想见见韩山童这位北派明教的教主,试试看能否弥合明教的南北两派!
他冲着两位北派明教的大佬,合十一礼,道:“教中有言道:‘青莲白藕红荷花,天下明教是一家’,彭某自袁州之败后,便想着鞑子的兵势如此之强,我们何时才能战而胜之?想来想去,只有一条道理,你我南北之人,同奉明尊,应当同心戮力,方有扫清胡元妖氛,重开大宋之天的指望。”
刘福通闻言,一拍手道:“和尚这见识极明!我早就想着,应当寻一位应明尊降世这谶言的英雄好汉,咱们天下豪杰,同奉明尊,共举大事!”
“正是如此!”彭莹玉一听刘福通竟然与自己想到了一块,十分欢喜,“彭某掐指数算,这应谶之人,如今当已降世,正在你我眼前!”
刘福通道:“刘某算来,亦是如此!”
“此人正是韩公子!”
“刘头领可知郭公子故事?”
他两人几乎同时说出了这么一句,接着便陷入了长久的沉默。
直过了近一刻钟,刘福通才道:“韩公子于黄河两岸,有信众无数,又是大宋皇帝苗裔,依刘某看来,他是明尊降世无疑!”
彭和尚皱了皱眉,道:“刘头领有所不知,郭公子有未卜先知之能,又有天雷地火的神通,必是明尊降世!”
他两个互不相让,连带着韩山童都一脸警惕的盯着对面的郭天叙。
正争执间,却听郭天叙道:“等等,停一停!我劝你们啊,与其在这争这个虚名,不如大家先静一静,把明教的这个理论搞搞清楚......”
郭天叙话音未落,便被韩山童怒冲冲的打断了:“我家世代烧香奉明尊,你是何人,也敢和我妄谈明教的理论?明教南北一十三座分坛,这天大的担子,是压在我的身上!”
他越说越气,站起身来,指着郭天叙道:“你有法力?我便没有?我于开封城外,有数千徒众,有胆子的,今日你我便开坛斗法,咱们便在大伙面前亮亮本事,看看到底谁是这明尊降世的应谶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