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苏东坡:被曾巩耽误的第一名!
- 大宋群星闪耀时(下册)
- 陈望北
- 3136字
- 2024-11-14 17:54:02
1
公元1057年,春末。
这日虽已是深夜,但汴河北岸与大内仅一墙之隔的国子监内依旧灯火如炬。
明天就是省试放榜的日子,礼院的考官们正在戒备森严的国子监内抓紧阅卷。
国子监分前后两个院子。
后面的院子正屋为崇文殿,是国子监藏书和省试阅卷的地方。考官们在这里对考生试卷进行弥封、誊录和初筛。大宋建国以来,历任皇帝对科举考试都很重视,弥封和誊录也都是为了防止作弊而施行的新措施。弥封就是把考生卷子上的名字糊起来。誊录是为了防止考官认识考生笔迹,而将糊上名字的试卷由专人誊抄一遍,再分发考官阅誊抄卷。
国子监的前院是辟雍殿,平时主要为皇帝临雍讲学之用,现在则是主副考官对初筛后的试卷进行最终审阅和商定名次的地方。
今年省试的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
“刑赏忠厚”这个典故出自《尚书·大禹谟》,是一篇介绍远古时期帝舜、大禹和皋陶等人论政施策的文章。这句话的意思翻译一下就是:奖赏时一定要从重,惩罚时要从轻;可有可无的赏赐要奖,证据不足的刑罚要免。
2
大内鼓楼的鼓声刚敲过三更,一个身影从阅卷现场崇文殿急匆匆地走出,径直奔前院而来。
来人顾不上敲门,一把推开辟雍殿的大门,举着手里的一份试卷,兴奋道:“欧公,快看,奇文奇文!”
借着大殿内通明的灯光方才看清来人面容清瘦,两鬓斑白,但精神矍铄,神采奕奕。
他一步跨进殿门,将手中的试卷递给早就等候在里面的主考官。今年科举省试的主考官正是名闻天下的大文豪欧阳修。
刚才推门而入的是此次考试的副主考梅尧臣,字圣俞。
欧阳修此时正站在一面硕大的书案前面,他接过试卷,迫不及待地展开,认真地看了起来。看了一会,欧阳修忍不住地轻咳一声,读出声来:“……可以赏,可以无赏,赏之过乎仁;可以罚,可以无罚,罚之过乎义……先王知天下之善不胜赏,而爵禄不足以劝也;知天下之恶不胜刑,而刀锯不足以裁也……”
读毕,欧阳修一拳打在身旁的书案上,赞道:“果然是千古奇文!旁征博引,纵论古今,读之不觉汗出,快哉!快哉!”
说罢,他又似想到什么,扭头向梅尧臣问道:“只是这句‘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老夫不记得在何处读过。圣俞,你知道出处吗?”
梅尧臣摇摇头道:“欧公,今年参加省试的一千二百三十六份考卷下官已经阅完了,这份《刑赏忠厚之至论》结构严谨,文辞简练而又说理透彻,下官读书数十载从没遇到过这么优秀的文章。下官可确认此文定可以流传千古,想必文章的作者一定也是饱读经书之士,这句‘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说不定来自于某一残本古籍。你我作为考官,能有幸先读此文,已是大幸,又何必管它的出处呢?”
史载“圣俞言,何须出处!”
欧阳修没有言语,只是默默点了点头。他的双眼还在盯着手里的试卷,很明显他已经被这篇文章深深吸引了。
梅尧臣看对方不说话,继续道:“欧公,我看今年的省元非此人莫属了!”
“省元!”欧阳修这才回过神来,若有所思道:“圣俞啊,我同意你的看法,这篇文章确实文辞洒脱,尽脱五代以来浮糜艰涩之气,旷古难觅。不过,依老夫所见,他还不能是第一名的省元,只能是第二。”
“为什么?”梅尧臣不解道:“这明明是……”
欧阳修放下手里的试卷,一只手抓住梅尧臣的肩膀,让他少安毋躁,然后才语重心长道:“圣俞啊,你可知道曾巩曾子固?”
“当然知道。‘南丰七曾’在我大宋文坛可谓成名已久,他们弟兄七人擅长雄浑超逸,结构严谨的文章。七人中,尤以曾巩曾子固的名气最盛。他的文章我曾拜读多次,可谓古雅本正,温厚典雅,章法严谨,是难得的人才。只是不知道为什么曾巩一直未科举中第。”梅尧臣说到这里,似乎是想到什么,连忙问道:“欧公的意思是这篇文章有可能是出自曾子固之手?”
欧阳修这才转过身倒了杯水咽下,幽幽道:“除了曾子固,老夫实在想不出这世上还有什么人能写出此等旷古奇文。”
梅尧臣更加不明白了。他紧趋几步,走到欧阳修身边,道:“欧公,即使这文章是曾子固所作,那又何妨?”
欧阳修回过身,盯着梅尧臣的双眼,叹了口气道:“圣俞啊,你可知道曾巩是老夫的学生?”
“啊?”梅尧臣显然吃了一惊。他似乎明白了,曾巩年轻时曾就读太学,那时候欧阳修似乎正好任国子监祭酒,这么算来曾巩极有可能给欧阳修投献文章,拜于欧阳修门下。
欧阳修看出了梅尧臣脸上的惊讶,他捋了捋胸前的胡须,苦笑一声道:“是的。当年曾巩于太学读书,曾给我投献自己的名作《时务策》,老夫当时即惊为天人,唱和不断。后来老夫于太学讲书,曾巩正是座下弟子。”
“虽说曾巩是欧公门生。俗话说举贤不避亲。欧公为国选贤,岂能以其是自己座下就……”
梅尧臣还未说完,欧阳修忙伸手示意他噤声。
欧阳修走到窗前,看了看窗外无人,这才关上窗户,继续道:“圣俞兄,你我二人甘冒得罪全天下文人的骂名,推动此次文风更易,已经引起很多朝臣的不满。你知道官家顶住多大压力才决定任命你我二人为此次考试的主副考官?如若到时候给他们以任何口实,他们到时候攻击的不是你我二人,而是当今官家推动的‘文风更易’之大策。所以,如果这篇文章是曾巩所作,那只能让他屈居第二了。”
“下官明白了!”梅尧臣双手一揖,躬身一拜,旋即退出大殿……
3
第二天是省试开榜的日子。
天还没亮,贡院门口的小广场上就挤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举子们。
贡院是举人们参加科举考试的地方,同时也在这里放榜公示通过省试的名单。
根据宋制,通过省试就可以参加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殿试一般不再进行淘汰,只是对通过省试的这些人进行排名。也就是说,通过省试就意味着最次也是同进士出身了。
所以,大家都很看重今天礼院即将公布的名单,一大早天不亮就赶了过来。
就在这时,一顶绿呢小轿绕过熙熙攘攘的人群,直接进了贡院后面的侧门。
院子中间的值房内,十几只灯笼把里面照得如同白昼,两名小吏正在几名考官的监督下誊写即将张贴在贡院外面的大红榜。
小轿停在了院子中间,还未等轿子停稳,梅尧臣就一撩轿帘大跨步走了出来。
考官们看到梅尧臣进来,纷纷起来行礼,梅尧臣来不及一一回礼便径直来到红榜前,道:“誊写好了吗?”
“回梅主考,今年通过省试的举子一共三百一十六名。这是大内刚刚送回经官家压印的名单。”一名年长的官员指着桌上的名单回答道:“名单马上就能誊写好!由主考官欧大人签押后,即可放榜。”
“哦!那就好!今年的第二名叫什么?”梅尧臣装作漫不经心地问道。
那名官员一愣,笑着问道:“一般人都关心第一名省元是谁,梅主考怎么偏偏要问第二名呢?”
“没什么。我只是随便问问。”梅尧臣依旧不露声色。
“梅主考请稍等,我这就给您查。”说着,那名官员拿起名单仔细地查找起来。过了一会儿,他指着手里的名单道:“查到了。第二名叫苏轼!”
“苏轼?”梅尧臣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一把拿过名单自己又确认了一遍,确定名单没有问题后,他才将名单还给那名官员,道:“苏轼是谁?”
“这个举子下官也没见过!只听说他是四川人,还有个弟弟叫苏辙,也同榜中出。”
“哦!是这样啊!”梅尧臣又恢复了原来的镇定,若有所思地问道:“那南丰学子曾巩有无中出?”
“回梅主考,曾巩也中了,只是排名要靠后一些……”官员不紧不慢地回答道。
那名官员的话还没说完,梅尧臣已经走出值房的大门,快到轿子前时,他又猛地回头冲值房内的官员道:“记得尽快把名单给欧公签押,今天放榜我就不去围观了!”
4
公元1057年,宋仁宗嘉祐二年,大宋科举省试名单张榜:
第一名,林希(官至宰相)。
第二名,苏轼。
第三名,章衡(殿试状元)。
……
第某名,曾巩(唐宋八大家之一)。
第某名,苏辙(苏轼的弟弟)。
第某名,章惇(章衡的叔叔,官至宰相)。
第某名,曾布(曾巩的弟弟,官至宰相)。
第某名,曾牟(曾巩的弟弟)。
第某名,曾阜(曾巩的族弟)
……
第某名,吕惠卿(王安石变法的中坚力量,官至宰相)。
第某名,程颢(儒家程朱理学创始人)。
第某名,张载(程颢的表叔,儒家程朱理学创始人)。
……
史曰,欧阳修“可谓识人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