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y Walk——在上海的高楼与小径间走走停停

在我的印象里,最热爱上海这座城市的西方人中有一群客居在此的意大利人,他们不是那些在安福路用奇装异服以及夸张表情自拍或者以此吸引摄影爱好者拍照的打卡者,他们是一群喝了整晚啤酒或香槟的醉醺醺的意大利男人。

2006年7月的一个凌晨,意大利男足通过罚点球以5:3战胜法国队夺得世界杯冠军,一群狂喜的意大利人在著名的Park 97酒吧看完整场紧张刺激的世界杯决赛之后,载歌载舞地开着挎斗摩托车去人民广场庆祝属于他们的胜利。

上海夏天的早晨,阳光并不是那么强烈,那些人的身上充满了香烟以及那种热乎乎的啤酒的味道,其中还混杂着浓郁的香水味。这些夜生活的气味混杂在一起,被升起的太阳照耀之后一下子都消失了,我甚至可以闻到一丝露水或青草的气味,之后就是“长江750”挎斗摩托车从发动到剧烈轰鸣所排出的油烟味,这些气味构成了那样一个奇妙的上海早晨的印记,也成了我对足球球迷最美好的一次回忆。

十几年前,城市里的娱乐场所内还没有禁烟,也没有那么频繁的例行酒驾检查,甚至马路上的摄像头都还不像今天这么完备,放纵和狂欢都以足球的名义完成了那次浩浩荡荡的庆祝活动。

上周一次餐聚之后,我突然发现当天正好是我搬到上海20周年的日子,我也发现我对这座城市的归属感建立在各种城市漫步之中。

如今流行city walk,我发现一座适合步行的城市应该是一座友好的城市,因为无论步行在北京还是深圳,我总觉得平安大街以及深南大道都不是一条特别适合步行的路线。年轻人开始享受梧桐区的风采,其实更多时候是在享受上海城市中心区每隔五百米左右就会出现一个街口的步行便利。在这样的街道上散步,不会让人产生西天取经漫漫长路的绝望心情,马路两边尚未完全缙绅化之前,各种居民生活所需的小店依旧展现着社区朴素的魅力,或者是一间自行车行,或者是一间服装店,或者是一间杂货店,这些都是悠久的在地文化的体现。

后来,在我读完《杀死一座城市》之后才明白,我们现在看到的各种潮牌买手店以及精酿啤酒店、咖啡店、三明治店,都是一个个慢慢撕开的伤口,是流入城市的大量资本所引发的破坏而造成的创伤。还好,资本流入的速度在最近慢了下来。

从我住的地方一直向南走,穿过延安高架桥,穿过淮海中路、复兴中路、肇嘉浜路、斜土路,大概步行四十分钟就会来到徐汇滨江绿地。那里永远都有跑步的人群,无论白天还是傍晚,周末会有人支起帐篷,带着小孩在此野营聚餐,总能看到有人躺在草坪上吃东西或者打牌,我还是更喜欢那些运动的年轻人。

草地上经常会看到遛狗的人,很有意思的是人以群分,狗以类聚,好像永远都是一群同样的狗在周末聚集于此,穿插其中跑来跑去的都是一些小狗。还有在滑板场地玩滑板的,以及在打篮球的年轻人。在周末的徐汇滨江绿地,我最不喜欢看到的是露天唱卡拉OK的人群,扰民且毫无愉快可言,不过看着那些深情唱歌的中老年人,我觉得他们也是乐在其中的。

离草坪不远处是一群吹萨克斯的中年人,初学者的练习都是惨不忍听的。当然专业玩家也是有的,那是一群喜欢在草地上打手鼓的爱好者,闻鼓起舞,倒是比远处一排跳广场舞的阿姨们更有原始风情。

有时觉得在公共场合不打扰别人应该是品位与教养的表达之一,运动恰好让大家从这条沿江而建的跑步径上感受到一丝生命的活力,汗水流淌在健康的肌肤上,低沉有力的呼吸声在耳边滑过。还有在江边对着手机直播的Up主和网红,都与这运动着的和自然的环境相得益彰,每个人都能在这片城市绿地中找到自己的快乐。

“你开心就好!”这不就是人们出来溜达或city walk的理由嘛!

沿着内环高架桥下继续往东走,很快就到了中山南路,在这里可以看到著名的“浦东三件套”,可以看到锯齿形的天际线,犹如股票利润条形图一样向上升起。黄浦江对岸就是著名的陆家嘴,这是号称国内唯一一个地面上的建筑物投资和地下管道工程投资比例接近1:1的地块。谈到城市建设,很多人都喜欢看着摩天大楼抒发自豪感,经历了国内某座城市的大雨灾情之后,人们便开始谈论什么是城市的良心,这时他们才会明白为什么城市地下管道建设会那么重要了,显然陆家嘴是一个成功的案例。

从外滩继续向南走,一路都是非常好的跑步径。据说在政府规划中,今后在黄浦江两岸可以举办全程环江马拉松比赛,估计就是由两岸的塑胶跑步径构成马拉松赛道吧。穿过外白渡桥,路上有很多拍摄婚纱照的新人,虽然现在有很多年轻人选择不婚不育,但是在外白渡桥拍婚纱照,似乎跟永远拍不完的抗战孤岛时期的谍战片一样,总会有新人青睐那斑驳的铁架桥,以及临江神秘的俄罗斯领事馆,还有著名的浦江饭店。此前我曾在如今已歇业的茂悦酒店楼上的露天酒吧看过这段黄浦江的分叉交汇处,落日时分,两岸的高楼大厦以及夜晚的灯火通明都曾带给人们一种蓬勃向上的时代气息,那一艘艘闪着广告牌的游动的观光船,好像一只只小电熨斗,不停地在平整的黄浦江面上熨来熨去。

从外滩的中山东一路开始,经过南京东路走回静安寺的南京西路,正好是五公里,想想当年之所以叫作“十里洋场”,大概说的就是这个距离吧。不过彼时的静安寺对面还不是今天的静安寺公园,印象中是一座公墓。这一路的商业店铺几乎涵盖了全球各个著名品牌。

当然,在今天喜欢city walk的年轻人眼中,南京东路以及南京西路就显得太不文艺了。游客的city walk似乎只能叫溜达,只有在梧桐区的溜达,才可以用英文去体现,这是今天互联网社交平台为年轻人营造出的时髦,我们总是会产生一种雾里看花的懵懵懂懂。

我们属于这座城市,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走在人来人往的外滩的马路上,总会有一种不在其中的抽离感。在满是游客的人群中,这座城市的辉煌与虚幻好像特别明显。闲逛者总是给人一种现代艺术家或诗人的感觉,因为他们更像是一座城市的业余侦探或者保险公司的调查员,这些对城市喧嚣生活有着敏锐观察的人们,也是这座城市的标志。当他们一遍又一遍在同一片土地上行走徘徊的时候,他们会获得更深一层的探索与发现,无论是在物质上还是在智力方面,都会逐渐发现一些此前没发现的精神或象征寓意。这时候他们似乎更像一个矿工或者潜水员,有时也更愿意平稳地漂浮在由那些狭窄马路所形成的记忆的溪流上。

2017年我曾受某旅游机构的邀请,策划过一次以“喝杯小酒”为主题的“Martini城市之旅”,那次活动不幸夭折,因为没有人报名。后来想想这一段要喝六七杯Martini的city walk,主要是因为想报名的人觉得不胜酒力之后会更加不胜脚力。

那段行程从新天地的誉八仙酒楼开始,走到永嘉路的The Roof大楼,之后再走到高邮路的Labella餐厅,再从高邮路折返回到当时还在茂名南路营业的酒池星座,最后一站来到修葺一新的张园el ocho酒吧(这家酒吧如今也搬离张园了)。每一站都有我喜欢的酒吧,以及一杯我喜欢的Martini。这种在我熟悉的酒吧之间的步行,经常登上每天一万步的朋友圈运动排行榜。当我花了无数个小时在上海的大街小巷闲逛的时候,细细品味其中的细节,我就会更加热爱这座城市。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知道的你已知了,不知的,将来可能依然不知。当我跨越了街道的距离并且去证明和收集沿途观察结果的时候,无数次在街道上看到的历史痕迹都会让我觉得在放大历史的细节,其他一切感觉都会变得遥远,那种感觉越遥远,随之而来的渴望也就越强烈。

家是一种离开和返回的地方,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立足之地,以便让我们可以重新调整自己的注意力。夏夜里走在衡山路上,会闻到各种旧建筑特有的霉味,而气味和景象也会深深地留在我的脑海里。每次从虹桥机场降落,走出航站楼看到一排排出租车的顶灯,我会感觉好像从来没有离开过这里一样的熟悉与亲切。(2023.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