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康霖读书笔记(续集)
- 缪明杨主编
- 1410字
- 2024-12-10 09:11:26
八 学习《资本论》第三卷第十九章《货币经营资本》笔记
编者导读:货币经营业的前身是从国际贸易中发展起来的,货币资本是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的。分离出来的这部分货币资本,与一般的货币资本不同:分离出来的这部分货币资本存在于流通中,被用于专门的货币收付、结算、保存业务。
银行的前身是货币经营业,因此要了解货币经营业的性质是什么,必须先了解货币经营业的业务活动。货币经营业的前身是从国际贸易中发展起来的。由于各个国家的货币不同,在外国购买货物的商人,就得把本国的货币换成当地的货币,或把当地的货币换成本国的货币。这种兑换就是货币经营业的基础之一。要兑换就要有一部分本钱。这部分本钱是从哪里来的?马克思说:是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的”,分离出来的本钱是一部分货币资本。这部分货币资本处于流通过程中,但它与流通过程中的“一般的货币资本的作用不同”。一般的货币被掌握在产业资本家手里,用来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而这“一部分货币资本”,从产业资本家手中独立出来,专门用来开展货币的收付、结算、保存等业务活动。马克思认为这是一种“纯粹技术性的业务”。这种经营技术的业务本身形成一种劳动。这种劳动不创造价值,但是必要的。因为这种劳动如果独立出来,由“特殊的代理人”替代整个资本家阶级担负起来,这种劳动就会缩短。之所以能缩短,是因为货币经营业务产生以后,就成为各个资本家的总出纳,或成为各个资本家的支付中介,从而货币流通中各种技术性业务,就会“集中、缩短、简化”。马克思说,“货币经营业者所完成的各种活动,只是他们为之服务的商人和产业家的活动”。
货币经营业的这些业务活动与货币的职能有关,或者说开展这些业务活动就是为了发展货币的职能,货币的收支、结算、兑换是为了发展货币的流通手段、支付手段的职能,货币的保存是为了发挥货币的贮藏手段职能。而储蓄的目的就是为支付手段、储蓄手段做准备金。马克思说,“储蓄货币不断分解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这种储蓄货币不断地流通着,它不断地进入流通,并不断地从流通中流回。
必须明确,马克思在这里所考察的货币经营业是“纯粹形式的货币经营业,即与信用制度相分离的货币经营业”。也就是说,这时货币经营业的业务活动,仅仅是与货币流通有关系的业务活动,仅仅是与发挥货币职能有关系的业务活动,仅仅是与商品流通有关系的业务活动,而没有把信用业务活动纳入一起考察。信用的业务一旦与货币经营业的业务结合起来,货币经营业就发展了,发展成银行的业务。所以货币经营业与银行的区别,重要的一点在于没有开展信用业务。
“银行”这个概念,在历史上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没有确切的记录。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引用了菲塞林在1860年出版的一本书(《实用国民经济手册》)中的一段话:在1609年阿姆斯特丹汇总银行创立以前很久,在尼德兰的商业城市中已经有汇总银行了。很久,究竟是多久呢?马克思没有明确说明。最近笔者看到一个材料,说意大利佛罗伦萨银行是在1211年成立的,这说明在13世纪,“银行”这个概念就出现了。所以在资本主义社会也有银行。但资本主义性质的银行是发展到一定程度才出现的。第一家资本主义银行是1694年成立的英格兰银行。1694年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的第54年。1640年是世界历史的一个分水岭,在以前叫中世纪,在以后叫世界资本主义时代。
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说银行的资本是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的,这种货币资本的变动,仍然不过是处在自己的再生产过程中的产业资本的一个独立的运动。
(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