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研究政治经济学必须运用抽象力

编者导读:抽象也就是一种排除法,是指事后对已经发生的事物的抽象,或者说抽象要在事后进行。人们为什么要劳动?劳动都是具体的,各式各样的?以劳动创造价值为例,亚当·斯密提出了劳动一般。从劳动创造财富而言,各式各样的劳动都是创造财富。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指出:分析经济形式,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二者都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这就是说,《资本论》使用的方法同自然科学使用的实验方法是不相同的,因为《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关系,它既不能使用显微镜,也不能使用化学试剂,而只能运用抽象力。什么是抽象呢?就政治经济学来说,抽象就是从具体的、大量的经济现象出发,经过思维的加工,抽象出一些简单的范畴。正如马克思所说的,“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探寻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只有这项工作完成以后,现实的运动才能(被)适当地叙述出来”。马克思的这段话,对于如何进行研究工作,讲得很清楚:占有材料;进行分析;探寻内在联系。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由具体到抽象的方法。但这还不是抽象的全过程。在一定阶段的研究工作完成之后,还要采取适当的形式,把研究的结果叙述出来。

什么是适当的叙述形式呢?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做了阐述。他在总结了政治经济学史上的经验与教训之后认为,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思维形式才是唯一正确的叙述形式。这就是把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逻辑加工,并按照事物本身的客观规律叙述出来。从具体上升到抽象,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叙述方法,是以详细占有材料并进行大量研究为前提的,所以它只是在形式上不同的研究方法。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最主要的不公平在于对劳动者的剥削,劳动者得到的报酬要低于他们所生产的价值,其剩余价值被拥有生产资料的雇主获得,生产资料的个人占有与生产产品的社会化矛盾必然会导致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发生。他力图揭示资本积累的过程和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他认为“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最基本单元,商品的流通和对利润的追求会导致社会中经济与道德的冲突和分裂,主观的道德价值和客观的经济价值会分道扬镳。政治经济学应该研究价值的分配方式,使经济学的发展符合法律和道德观念。《资本论》提供的是认识世界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而不是现成的教条,《资本论》的理论也需要在实践中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特别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要把握以下四点:

(1)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某些重要观点,由于种种原因,过去被忽视了、被简单化了,如关于科技劳动和管理劳动作为生产劳动创造商品价值的观点,关于多种财产权及其内部构成关系的观点等,这些观点的重要价值目前已日益为人们所认识,需要我们从现实出发进一步加以研究和阐释。

(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中有一些与当时现实相符,但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变化,已与当前现实不符的具体观点,应当实事求是地加以改变。例如,《资本论》中讲,作为世界货币的只能是贵金属货币,这符合当时的实际。但在目前金本位崩溃的条件下,美元等纸币也可充当世界货币,需要在理论上予以阐明。

(3)我们在社会主义实践中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面临的新任务,应当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进行与时俱进的新的探索与研究,做出科学的说明,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落实科学发展观等问题。

(4)需要力求准确理解和把握《资本论》的基本理论,减少误解与错解。应当区分哪些是附加于马克思的甚至错解了的东西,特别是要划清科学社会主义同空想社会主义、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以及民主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坚持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发展和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马克思在1866年10月13日给库格曼的信中写道:“全部著作分为以下几部分:第一册 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二册 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三册 总过程的各种形式。第四册 理论史。”现在出版的《资本论》的分卷情况,和马克思当时的设想不尽相同。《资本论》第一卷出版后,马克思继续进行第一卷的修改和译文校订工作,并对第二卷和第三卷的手稿反复进行修改,但由于国际工人协会活动占用了马克思大量的时间和他自己身体状况的恶化,第二卷、第三卷未能及时出版,他就逝世了。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继承马克思未竟的事业,把《资本论》第二册、第三册整理为第二卷和第三卷,并分别于1885年和1894年出版。恩格斯在世时,曾打算整理出版《资本论》第四卷(理论史),可惜他未能实现这个愿望,后来由考茨基整理出来,当作独立著作于1904年、1905年、1910年分三卷出版。现在我们仍把它作为《资本论》的第四卷编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但是,考茨基把它作为一部与《资本论》平行的独立著作,命名为《剩余价值学说史》。《资本论》以剩余价值为中心贯穿全书,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恩格斯说过:“马克思的整本书都是以剩余价值为中心的。”

《资本论》第一卷研究资本的生产过程,这是暂时撇开流通过程和分配过程来研究资本的生产过程,中心是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问题。

《资本论》第二卷研究资本的流通过程,这是在资本生产过程的基础上来研究资本的流通过程,是资本的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中心是分析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

《资本论》第三卷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研究资本的各种具体形式(如商业资本、生息资本等)和剩余价值的各种具体形式(如商业利润、利息、地租等),这是资本的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分配过程的统一,中心是分析剩余价值的分配问题。

《资本论》第四卷系统地分析批判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说,中心是分析剩余价值的学说史。

《资本论》中心突出,结构严谨,逻辑严密,是一个非常完整的科学体系。用马克思自己的话说,《资本论》是“一个艺术的整体”。

(198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