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锋芒渐显

张绣既得小城,威名初扬,然其志不止于此。其深知欲成大业,必广纳贤才,充实军资。遂于城中张榜,以重金厚禄求贤。榜文曰:“今汉室倾颓,天下大乱,吾张绣欲兴正义之师,平乱世,安黎庶。凡有能者,不论出身,来者皆有重用,必以厚禄待之。”此榜一出,四方贤才闻风而动。

时有一壮士,名曰赵猛,善使长刀,勇力过人。闻张绣求贤,前来投效。张绣见其身形魁梧,英姿飒爽,心中暗喜。问之曰:“君有何能,敢来应吾之榜?”赵猛对曰:“某自幼习武,力能扛鼎,愿为将军效死力,于阵前斩敌首。”张绣又问:“君可通兵法否?”赵猛摇头曰:“某但知奋勇杀敌,兵法之事,略知一二。”张绣笑曰:“无妨,吾军中正需君这般勇士。”乃留之军中,为前部小校。

又有一谋士,姓孙名明,熟读经史,智谋不凡。孙明见张绣有崛起之势,亦来相投。张绣与贾诩共见之,问以天下大势。孙明侃侃而谈,曰:“今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势力颇大,但曹操多疑,其下人心未必尽附。刘备以仁德之名,聚贤纳士,然其尚无根基。孙权据江东,凭长江之险,然进取之心稍欠。将军今据宛城,若能内修政理,外结诸侯,待时而动,必可成大事。”张绣与贾诩相视点头,张绣曰:“先生之言,正合吾意。先生可愿留于军中,为吾谋策?”孙明欣然应诺。

张绣得贤才相助,军力渐盛。然其亦知,周边诸侯必不容其坐大。果不其然,曹操闻张绣占小城,又纳贤才,心甚忌之。乃召诸将议曰:“张绣小儿,本为吾手下败将,今竟有崛起之势,不可不防。”大将夏侯惇曰:“主公勿忧,某愿率军前往,踏平宛城。”曹操曰:“夏侯惇听令,汝率三万兵马,先行前往宛城,探其虚实。吾随后亲率大军接应。”

夏侯惇领命而去,引军直逼宛城。张绣得报,即与贾诩、孙明等商议。贾诩曰:“夏侯惇此来,气势汹汹,不可与之正面交锋。可令赵猛率一部兵马于城外设伏,待其军入伏,击其首尾。”张绣从其计,令赵猛领两千精骑于城外山林中埋伏。

夏侯惇率军至宛城城下,见城上守军严阵以待,便令士卒叫阵。城中张绣按兵不动,夏侯惇以为张绣怯战,遂令攻城。其军正攻城间,忽听背后喊杀声起,原来是赵猛率伏兵杀出。夏侯惇军大乱,首尾不能相顾。赵猛直冲入阵中,长刀挥舞,如入无人之境,曹军士卒死伤无数。夏侯惇奋力抵抗,然军心已乱,只得引军退去。

张绣得胜回城,犒赏三军。赵猛因功升为都尉。张绣对贾诩曰:“今虽胜夏侯惇一阵,然曹操大军在后,当如何应对?”贾诩曰:“曹操多疑,可使一计。”乃附耳与张绣言,张绣大喜。

遂令士卒于城中搜集曹军降卒之衣物盔甲,又选数百精壮士卒,着曹军衣甲,扮作曹军模样。然后大开城门,令此数百士卒押解粮草辎重,佯作曹军败军回营之状,缓缓向曹操大军方向行去。

曹操大军正行进间,见前方有“曹军”押解粮草而来,心中生疑。曹操令士卒喝问,扮作曹军之张绣士卒答曰:“吾等乃夏侯惇将军麾下,于宛城兵败,幸得粮草,欲归营复命。”曹操细观之,见其衣甲虽似曹军,然神情略显慌张,心中愈疑。此时,贾诩又令城中张绣军于城上摇旗呐喊,似有出兵追击之状。曹操大惊,以为中计,恐张绣与夏侯惇之军前后夹击,遂令大军速退。

张绣见曹操退军,知贾诩之计成,乃率军出城追击。曹操大军狼狈而逃,张绣军缴获军械粮草无数。经此一役,张绣之名更盛,诸侯皆不敢小觑。

然张绣亦未因此而骄纵,仍加紧扩充军备,训练士卒。其又令孙明治理内政,孙明于城中轻徭薄赋,鼓励农商,宛城百姓安居乐业,户口日增。

且说荆州刘表,闻张绣连败曹操,心中忧虑。恐张绣势力膨胀,危及荆州。遂遣使至宛城,欲与张绣结盟。张绣召贾诩等商议,贾诩曰:“刘表此举,不过欲借吾力以拒曹操,然吾等亦可得其助力。可与之结盟。”张绣乃应刘表之盟,双方互遣人质,约定攻守同盟。

结盟之后,张绣得刘表资助,军资更为充裕。其又于军中选拔将才,有一少年,名曰李兴,虽年少,然有大将之略。张绣见其聪慧勇敢,乃收为亲兵,亲自教导。

此时,天下局势变幻莫测。袁绍与曹操于官渡对峙,双方皆欲拉拢诸侯以为己助。袁绍亦遣使至宛城,以重金美女诱张绣,且言:“君若助吾,破曹操之后,共享天下。”张绣心动,召贾诩议之。贾诩曰:“袁绍虽强,然其人好谋无断,且其军内部矛盾重重。曹操虽新败于吾手,然其雄才大略,终成大事者必曹操也。主公不可因眼前小利而弃长远之计。”张绣深以为然,遂拒袁绍之盟,反遣使至曹操营中,表示愿为曹操效力。

曹操得张绣之盟,大喜过望。乃表张绣为征南将军,赐金帛无数。张绣遂率其军助曹操于官渡之战。

于官渡之战中,张绣军初战,对阵袁绍大将颜良。颜良勇冠三军,张绣之军初时颇感吃力。然赵猛奋勇当先,与颜良大战数十回合,虽不敌颜良,然亦挫其锐气。张绣见颜良勇猛,乃与贾诩商议,贾诩献奇计,令士卒于阵前掘陷坑,以草覆之。

再战之时,张绣令赵猛引颜良入阵,赵猛依计而行,且战且退。颜良恃勇追之,不防脚下忽陷,落入陷坑之中。张绣军一拥而上,擒住颜良。袁绍军大乱,曹操乘势挥军掩杀,大破袁绍军。

张绣于官渡之战中立下大功,曹操对其更为敬重。然张绣心中亦知,曹操为人猜忌,虽此时厚待自己,终难久安。于是一面小心侍奉曹操,一面暗地扩充自己势力。

战后,张绣随曹操班师回朝。曹操于许都大宴群臣,张绣亦在其列。宴间,曹操以酒敬张绣,曰:“君于官渡之战,功不可没。”张绣惶恐拜谢。

回宛城后,张绣加紧训练士卒,又令孙明广积粮草。其深知乱世之中,唯有自身强大,方得保全。

一日,有探子来报,言刘备于新野招兵买马,似有大图。张绣闻之,又召贾诩商议。贾诩曰:“刘备虽暂居新野,然其手下有关羽、张飞、诸葛亮等能人,不可不防。吾等可先遣使探其虚实,再做计较。”张绣乃遣使前往新野。

使者至新野,见刘备。刘备待之甚厚,然于其来意,却言语含糊。使者回报张绣,张绣心中疑虑更盛。遂令赵猛率一军于宛城与新野边境屯扎,以防刘备。

此时,曹操亦对刘备有所防范,密令张绣监视刘备动静。张绣处于曹操与刘备之间,如履薄冰,然其凭借贾诩之谋,孙明之治,赵猛之勇,在这乱世之中,艰难而又坚定地谋求发展壮大之路。

且说那李兴,在张绣军中,经张绣悉心教导,武艺谋略皆大有长进。一日,张绣与诸将在校场演武,李兴于马上使枪,枪法精妙,众人皆赞。张绣喜曰:“吾观李兴,日后必成大器。”乃擢升李兴为校尉,令其统领一部兵马。

而在宛城之内,孙明推行新政,兴修水利,开垦荒地。百姓感恩戴德,皆愿为张绣效命。宛城之富,已为周边诸侯所艳羡。

但张绣亦深知,树大招风。周边诸侯虽表面与己交好,然暗中皆觊觎宛城之富。于是,张绣一方面加强城防,增高城墙,深挖护城河;另一方面,派遣使者,与各方诸侯周旋,力求在这乱世的纷争中,保持自己的一席之地,以待时机成熟,可进一步逐鹿中原,成就不世之霸业。

随着时间的推移,张绣的势力在这三国乱世中不断地发展壮大,他就像一颗逐渐升起的新星,虽面临着重重的挑战与危险,但凭借着自身的智慧、勇气和麾下众人的齐心协力,正一步步向着自己的宏图伟业迈进。在这个过程中,他不断地学习、适应和改变,既要应对外部诸侯的压力,又要解决内部发展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然而,他心中的那份壮志与豪情从未熄灭,始终坚定地相信自己能够在这乱世之中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

与此同时,曹操在官渡之战胜利后,势力大增,其野心也日益膨胀。他开始对诸侯们的控制欲更强,对张绣虽然表面上仍然敬重有加,但暗地里也开始有了一些小动作。曹操时常以各种名义向张绣索要钱财粮草,张绣虽心中不满,但为了不与曹操过早决裂,只能忍气吞声,如数供给。

贾诩看出了张绣的困境,便向张绣进言曰:“主公,曹操此举,乃欲削弱吾等。吾等不可坐以待毙,当另寻出路。”张绣愁眉不展,问曰:“文和有何良策?”贾诩曰:“如今江东孙权,据长江天险,曹操一时难以南下。而刘备虽势力尚弱,然其麾下诸葛亮谋略非凡,不可轻视。吾等可与刘备暗中联络,互通有无,以防曹操突然发难。”张绣思忖良久,觉得贾诩之言有理,便点头同意。

于是,张绣暗中派遣心腹之人前往新野,与刘备密谈。刘备闻张绣之意,大喜过望,当即表示愿意与张绣结为盟友。双方约定,若曹操有所异动,彼此相互支援。

此事不久,曹操似乎察觉到了张绣与刘备之间的微妙关系,对张绣更加猜忌。曹操令夏侯惇暗中监视张绣的一举一动,同时减少对张绣的物资供应,试图以此来打压张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