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秋,我有幸来到目前的学院,成为一名高校教师。尽管研究生阶段读的不是英语专业,但是结合以往我的从教经历,学院最终安排我在外语教研室工作,从事公修英语的教学工作。我并不怵于教英语,毕竟我本科专业就是英语,胜任英语教学我还是充满信心的。一开始精心备课,很快就进入角色。如今,一晃五年多匆匆而过,我也熟悉了大学英语教学的理念、方法以及评价模式。这几年,我先后担任了10级、12级和14级的部分专业的英语课教学任务,在工作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方式和风格。
期间,我接触到《大学艺术英语教程》和《应用型大学英语教程》等教材,也参编过艺术英语教材。但是,从教学过程中来看,所选教材对我院学生来说,有点水土不服。记得教10级时,他们在大一使用《大学艺术英语教程》,内容简单,课后习题便于处理,学习的积极性颇高,可是换了《应用型大学英语教程》之后,明显感到不少学生目光呆滞,上课更加茫然。我估计书中内容的难度大,超出我院学生的整体英语学习水平。但是,教材使用一般要经历几年的实践才能更换。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有选择地开发教材内容,也就是没有完全照搬教材,而是结合教学计划,只要不违背原则,适当添加视频片段,增加影视欣赏的比例,结果屡遭同事诟病。照本宣科教学造成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增删教材却被认为特立独行,对此我纠结不已。从学生评教情况来看,多数学生还是认同我的授课方式,这对我多少算是安慰。
对于10级学生,我倾注的心血最多。《大学艺术英语教程》没有配套课件,我都是借助网络,搜寻素材,摸索着完成课件。每单元的课件差不多要耗去很长时间,到课堂上呈现时,尽管有很多不足,但是按照我自己的思路,每次授课也是乘兴而来乘兴而归。那时候觉得10级的学生很可爱,很配合的,整个课堂过程完整而流畅,到期末时挂科人数也是寥寥无几。
当然,那时候也是考前划范围,但是没有现在这么啰嗦。教材内容本来不多,难度也仅仅相当于高中二年级水平,上课能够好好听讲,课下稍加准备,轻松及格。而这两年让我开始为大学英语教学产生忧虑,一方面学生整体上对英语重视程度不够,另一方面教学改革折腾来折腾去,让我苦不堪言。平时成绩由20分上升到30分,再由30分升到40分,据说还有上升到50分的可能。可是,挂科的人数呢,不降反升,整个年级段早就突破三位数。就我熟悉的14级而言,大一第一学期挂科人数竟然达到300人,到组织补考时,安排了好几个考场。
尽管我们时不时地拿出四级考试成绩说事,试图证明现在过四级的人数比原来多了,但是要知道,这几年学院领导层开始有人关注英语教学,开始允许外研室给学生开展四级辅导,15级走得更彻底,干脆把中学那一套也搬了过来,督促学生上早晚自习。
强制学生在英语这一科上多花那么多时间,英语提高算正常,下降才怪了呢。
为了这一门公修课,让学生拼时间拼精力到底划不划算,这个问题真的需要思考。
目前,就我接手的14级学生而言,平时成绩增加了之后,期末考试效果并没有明显改善。例如,环艺某班涛声依旧,挂科率仍然徘徊在40%左右,其中逢考必挂者有之,初次加盟者有之。殊不知,考前还专门划了范围,甚至指明教材某页的翻译即为原题——即便如此,个别同学风雨不动安如山,没有丝毫改变。看着该班接近一半的卷面分数不足30分,个别学生才考了个位数,我不由心寒,不敢想象这是我教了一年半的学生,他们会以这样的成绩回报我。
相当大比例的学生连最基本的英语知识都没有掌握,即便我认为英语程度不错的学生写了一篇文章,我批改的过程中竟然没有发现几句正确的句子。不要说继续完成每单元的英文写作了,到现在差不多他们强大的思维惯性中,翻译“我非常喜欢X”仍然表达为“I very like X”。检查每个单元单词时,即便已经让他们准备再三,开始听写,仍然是怪像环生,且不说忘带书写工具,即便有人写了,不对照正确的单词之前,写正确的也是没有几个。简单的课前表演,推三阻四,甚至浑水摸鱼,不愿意参与,反倒争取平时成绩时毫不客气。这种极端的利己主义屡见不鲜,不说也罢。课文朗读的现象更是悲催,如果不是采取每单元强制录视频的方式,真不晓得有多少人能默默坚持每天都读一读英语,将那些优美的语言渗透到血液和灵魂中去......
这么一番牢骚并不是说明我对学生已经失望,而是清楚认识到很多情况下,他们在课堂上根本没有听讲。有考试就有比较,就必然存在分数拉开,但是每次考试过后,还是存在几家欢喜几家愁。匪夷所思的是,个别情况下,考试过关的不认为是自己认真复习的结果,反而认为是运气好,死里逃生。那么,落入挂科之列的,不是从自身查找不足,而是抱怨老师“不懂事”,不给面子,甚至言语中包含不雅之词。我从言辞凿凿之中,丝毫没有感受到因为挂科而带来的耻感,反而是张牙舞爪式的示威、发泄或者撒泼。
其实,作为本人,心中也是五味杂陈,同样倍感压力,尤其与同年级段相比,其他班挂得少,自己挂得多时。大学阶段,学生成绩没有中学那么过分重视,但是学生考得一团糟,说明任课老师教学效果不佳,需要反思,需要做进一步调整。另外,学生考试的成绩不好,还牵涉到其他的一些事。辅导员不悦,这可能让她(他)觉得自己负责的专业挂那么多,自己没有尽到督促的责任。更直接的压力,有时候来自身边同事:在别人都放水时你一个人严格把关会被当作另类而被各种排挤。考试成绩一公布,学生的不满就更是越来越明显,学生班级群里各种公开抱怨嘲讽甚至骂街的都有了。想要得到所有学生在评教时的好评,显然是不大可能。评教好坏倒在其次,那些“钉子户”学习态度一直那么顽固不改,倒是让人倍加头疼。
想想这五年多以来,我一直认真对待教学,并且为了引导学生加强课堂听讲和跟进思考,想了不少办法。除了课堂上传道授业之外,我还通过QQ,微信,邮箱等形式辅导学生学习。另外,也主动参与四级辅导,耐心为乐于进取的学生答疑解惑,但几年下来,没有感受到教学上的成就感,反而感到每次授课都仿佛钝刀割肉,丝毫调动不起来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提高课堂听课率(不玩手机,不睡觉,认真听讲等)。
有的人听说我在大学教学,他认为当个大学老师真的很容易,就是上课吹吹牛,跑跑火车,考前指指重点,甚至给出做好答案的复习题让学生考前突击背一两天,考试时大家轻松过,师生皆大欢喜,这很容易做,也很轻松,而且越来越流行:这样老师可以腾出更多时间到更出成果更有效益的科研上来,真是两全其美的事情。
但是,稍有常识者就会知道,真正的知识无法通过考前几天的突击复习就能得到,必须要靠平时的点滴积累和训练。现在的大学生根本无法指望他们在课堂外回去自学(考研复习除外),那么抓住课堂教学有效积累知识,文化与科学才能有效传承,而这正是大学的职责所在。
大学教师职业讲究的是良心活,做好做坏全靠自己,也几乎无人管束,但从职业道德角度,不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放任甚至诱导他们在学习上走走过场,显然不是好事。轻则说是同流合污,重则说是误人子弟,误人前程。
不由悲叹:我这样于人于己都不讨好的教学方式还能坚持吗?还需要坚持吗?何不也学会放水,让每个学生笑逐颜开,个别人也用不着再像仇敌一样对待我评判的分数。
在利益第一的当下国情氛围下,选择向现实妥协似乎更容易。但人之为人,是不是可以有更高一点的坚守呢?人在做了有悖初衷的事时,灵魂是否还能够获得安宁?
在大学学习早已沦为打酱油的现实状况下,这种坚守是否还有意义呢?如果有,那应当怎样坚守下去呢?
或许要不了多久,已经年届不惑的我也会选择放弃自己的坚守,慢慢退化为一个好好先生。就目前大趋势来看,这似乎是我个人的宿命。可是全国高校每个个体的宿命,便汇集成我们中华民族未来的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