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游戏不失控:终结亲子对抗,重塑屏幕习惯
- (美)阿洛克·卡诺吉亚
- 1376字
- 2024-12-18 17:09:07
●●挑战和成就
人类为什么追求成功?
答案藏在进化生物学中。从我们狩猎采集的先祖,到特洛伊战争中的奥德修斯,再到《魔戒》主人公佛罗多·巴金斯,人类的漫长历史中贯穿了同一种叙事模式,即我们探索未知、战胜险阻,最后凯旋。心理学家提出了“掌控动机”(intent to mastery)一词,指人会在内在驱动力的驱使下,为实现重要且艰巨的目标而付出巨大努力。这一模式深植于我们的大脑中。掌控动机是婴儿在学习走路或捡拾物品时坚持不懈的核心原因。尽管一再失败,他们脑中的某种固有机制却仍在驱使他们不断尝试,即使面对困难也不放弃。这种掌控动机也体现在宏观的社会层面,即我们尊重和欣赏那些达成了艰巨任务的人,例如奥运冠军、世界级钢琴家和诺贝尔奖得主。
游戏开发商非常善于激发人的这一动机,在游戏的所有关卡都设置了挑战和奖励。每当游戏玩家打败对手,或者顺利进入下一关时,他们都会得到内心渴望的成就感,以及一种小小的“耶!”的兴奋感。游戏开发商深谙此道,于是他们努力在挑战性和易玩性之间保持平衡。他们想让游戏具有一定难度,以便让玩家拥有成就感,但是与此同时,他们也不想把游戏设计得太难,以免让玩家产生挫折感。这一平衡点就是游戏设计的最优解,即游戏吸引力的最大化。游戏开发商深知这一点。
你可能还记得,我们在第1章讨论大脑回路时谈到过,克服困难带给你的那种小小的兴奋是多巴胺在起作用,这是攻坚克难后大脑里释放的一种神经递质。与此相关的概念是“成就回路”。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成就感不仅包含释放多巴胺带来的快乐,还涉及由成功激发的自我认同、自尊和自豪感。
不过,人类的这一心理机制旨在激发我们迎难而上,而非被游戏开发商利用。电子游戏的问题在于,沉迷于其中的玩家不再需要通过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来获得成就感,由此导致身心发展陷入停滞。因为,他们在游戏里获得的成就感大大削弱了他们在现实生活里打拼的动力。
如同我们稍后会谈到的那样,我发现最需要我帮助的并不是那些在学校遇到各种困难的孩子,而是那些来自成就至上的家庭、往往觉得上学很简单的孩子。虽然父母们(特别是老师们)不愿承认,但上学有时确实枯燥。即使在名校,老师也必须遵照国家规定的课程体系开展教学,必须顾忌标准化考试的指挥棒,也必须为了后进生而大幅放慢教学进度。
而电子游戏的难度却设计得非常完美。你没法立即赢,但只要付出努力,便终归能赢。比之于有时没法克服困难的现实生活,电子游戏借助奖励回路激发出的多巴胺要多得多。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我们渴望迎接挑战并获得胜利。如果孩子在现实生活里遭遇了很难或无法战胜的困难,电子游戏就会成为他的世外桃源。
电子游戏很“聪明”。不论你是游戏高手还是新玩家,它都能适应,同时始终保有一定的挑战性。你不必放慢节奏等待任何人,也无须找人来陪你玩。只要你想玩,游戏随时待命,并且难度适中,连游戏玩伴也帮你找好了。
电子游戏的另一大好处是,它会永远等着你。如果你有关卡过不去,你就可以反复尝试,直到成功。如果现实生活也能如此该多好。
虽然你也可以在现实生活里获取成功,但这是不确定的,而且代价不菲。也许你为了参加奥运会训练了很久,到头来却进不了国家队,于是多年的努力打了水漂。现实生活不会给你打包票,但是电子游戏会。不过,电子游戏也会有一定难度,以便让你的大脑觉得游戏中获取的成就与现实生活中的成就一样重要、一样难得。现实生活如何竞争得过电子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