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纪录片创作理论与实践(慕课版)
- 张倩主编
- 1630字
- 2024-12-30 15:57:03
1.4.2 文化功能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强调,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纪录片作为一种独特的影视艺术形式,肩负着传承、创新和传播社会主义文化的重大使命。通过真实影像的力量,纪录片不仅能够生动地记录和保存珍贵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基因,为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还能够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和时代内涵,推动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命力。此外,纪录片还能够构建不同文化之间交流与互鉴的重要桥梁,推动中国文化的跨国和跨文化传播,促进各种文化的相互理解和尊重,从而推动多元文化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慕课视频
纪录片的文化功能
1. 文化传承
纪录片在文化传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记录和展示特定文化的历史、传统、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纪录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传承和保存文化遗产。例如,记录和传承一些濒临消失的古老传统技艺的纪录片,如《传承第二季》(2018);关注和展现民歌的纪录片,如《民歌魂》(1999)、《山歌好比春江水》(2021);传承纳西古乐、侗歌、地戏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纪录片,如《聆听中国》(2016)。这些纪录片有助于保存中华民族多姿多彩的音乐文化资源。
知识链接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纪录片是挖掘民俗习惯,展现独特民族风俗的重要载体。例如,《中国年俗》(2014)呈现了广袤的中国大地上,民众诸如喝腊八粥、打腊鼓、赶年集、吃年夜饭等蕴含丰富中华文化内涵的习俗。《风情中国》(2016)聚焦中国55个少数民族代表性的特色民族文化与民族风情,在全方位展示中国少数民族的文化风情,保护、挽救和宣传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丰富和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 文化创新
2023年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强调了“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了积极应对新时代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挑战与机遇,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纪录片创作者应积极、主动地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与灵感。通过运用独特的叙事策略、前沿的技术手段及多元化的艺术表现形式,纪录片重新诠释并重构了文化内涵,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与价值。
案例引入
在叙事手法的革新方面,系列微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巧妙地运用了第一人称拟人化的叙述角度和口吻,给那些原本没有生命、不具备主观意识和思想情感的文物赋予了人的情感和人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样的叙事手法不仅深入揭示了文物背后富有人情味的故事,更在情感层面引发了观众的广泛共鸣,有效拉近了观众与文物之间的距离。在技术手段的创新方面,该系列微纪录片积极运用文物手绘、图像扫描和3D动画等多元化的手段,让承载着悠久历史的古朴文物在镜头下“活”了起来、“动”了起来,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
《如果国宝会说话》的创新性尝试不仅为观众提供了全新而丰富的文化视野与体验,有助于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而且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3. 跨文化沟通
影像文本的意义建构会受到不同文化圈的生活方式和该文化圈意识形态的影响。因此,影像文本在跨文化传播中也会出现文化折扣(Cultural Discount)现象。产业经济学家考林·霍斯金斯认为扎根于一种文化的特定电视节目、电影或录像,在当地市场极具吸引力,因为当地市场的观众拥有相同的常识和生活方式;但在其他地方吸引力就会减退,因为那儿的观众可能很难认同这种风格、价值观、信仰、历史、社会制度、自然环境和行为模式,即存在文化折扣现象。
崔旭认为:“得益于内容具有的自然和人的普遍特性,纪录片比其他内容更容易进入海外市场,在跨文化沟通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纪录片可以让观众了解和体验其他民族、地区、国家的生活、文化和价值观,加深对彼此的认知和尊重。例如,大型纪录片《风情中国》将中国的民族风情和特色文化呈现给了世界观众,增进了各国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认识。这种文化交流和互动不仅可以促进国际文化的对话、交流和互鉴,还可以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和推动多元文化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