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纪、陈谌

陈纪,字元方,是陈寔的长子;陈谌,字季方,是陈寔的四子。两人自幼聪慧过人,注重德行,和父亲并称“三君”,名重一时。陈纪官至大鸿胪,著书《陈子》。陈纪之子陈群是“九品中正制”的创建者,魏国开国元勋,官至司空。陈谌曾被辟为司空掾,英年早逝。陈纪、陈谌兄弟少年聪慧,孝行卓著,对父亲极为尊敬,《世说新语》记载了很多这样的故事。

在《世说新语》中,陈纪又被称为“陈元方”,陈谌又被称为“陈季方”。

* * *

陈纪、陈谌1

陈元方子长文有英才,与季方子孝先1各论其父功德,争之不能决。咨2于太丘,太丘曰:“元方难为3兄,季方难为弟。”德行1.8

【注释】

1.孝先:陈忠,字孝先,陈谌之子。

2.咨:征询。

3.难为:不易做。

【译文】

陈纪的儿子陈群有出众的才智,和陈谌的儿子陈忠各自谈论自己父亲的功绩德行,互相争论,不能决断。他们便去征询陈寔的意见,陈寔说:“(陈谌之贤能,)陈纪不易做他的哥哥,(陈纪之贤能,)陈谌不易做他的弟弟。”

【评析】

面对两个孙子的争论,陈寔当然不能直说两个儿子的优劣,采用了很巧妙的方式回答。

【成语】

难兄难弟 东汉陈元方和陈季方是兄弟,他们的儿子是堂兄弟,都夸耀自己父亲的功德,请祖父陈寔评断高下。陈寔说:“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意思是元方好得做他弟弟难,季方好得做他哥哥难。后来用“难兄难弟”形容兄弟都非常好。现引申为彼此之间患难与共的兄弟。

* * *

陈纪、陈谌2

颍川1太守髡2陈仲弓。客有问元方:“府君3何如?”元方曰:“高明之君也。”“足下家君何如?”曰:“忠臣孝子也。”客曰:“《易》称:‘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4如兰。’何有高明之君,而刑5忠臣孝子者乎?”元方曰:“足下言何其谬也!故不相答。”客曰:“足下但因伛为恭6不能答。”元方曰:“昔高宗放孝子孝己7,尹吉甫放孝子伯奇8,董仲舒放孝子符起9。唯此三君,高明之君;唯此三子,忠臣孝子。”客惭而退。言语2.6

【注释】

1.颍(yǐng)川:郡名,晋代治所在许昌(今河南省许昌市)。

2.髡(kūn):古代剃发之刑。

3.府君:汉代时对太守的尊称。

4.臭(xiù):气味。

5.刑:刑罚。这里用作动词。

6.因伛(yǔ)为恭:借着驼背假装恭敬。伛,驼背。

7.高宗放孝子孝己:殷高宗武丁放逐孝子孝己。高宗,即商代国王武丁,后世称为高宗,他重用傅说、甘盘,力求巩固统治。放,放逐。孝己,殷高宗武丁之子,以孝行著,因遭后母谗言,被放逐而死。

8.尹吉甫放孝子伯奇:尹吉甫放逐孝子伯奇。尹吉甫,西周宣王时大臣,曾受命率军反击猃狁(xiǎn yǔn),大获全胜,威震百蛮。伯奇,尹吉甫之子,受后母诬陷,被父亲放逐,作《履霜操》,尹吉甫听后感悟,射杀后妻。

9.董仲舒放孝子符起:董仲舒放逐孝子符起。董仲舒,西汉学者,提出“君权神授”学说,要求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武帝采纳,使儒学处于正统地位。符起,事迹未详。

【译文】

颍川太守对陈寔实施髡刑。有人问陈纪:“颍川太守为人怎么样?”陈纪说:“是崇高明睿的长官。”“您父亲怎么样?”陈纪回答说:“是忠直的臣子,孝顺的儿子。”那人说:“《周易》说:‘二人同心协力,就能像利刃斩断金属;倾心相投,契合的谈话,就像兰花那样芳馨。’怎么会有高明的长官,对忠臣孝子用刑呢?”陈纪说:“您的话多么荒谬啊!所以我不想回答您。”那人说:“您不过是借着驼背假装恭敬,实则不能回答。”陈纪说:“从前殷高宗放逐孝子孝己,尹吉甫放逐孝子伯奇,董仲舒放逐孝子符起。这三人,都是高明之君,他们的儿子,都是忠臣孝子。”那人听了惭愧地离开了。

【评析】

按《后汉书》等史籍记载,陈寔先后两次入狱,一次是被冤枉,一次是因为“党锢之祸”,没有详述哪一次逮捕对他施加了髡刑。这一则入“言语”,陈纪引用贤君流放忠臣孝子的例子,既不否定太守的裁断,也不否定父亲的品格。

* * *

陈纪、陈谌3

陈太丘与友期行1,期日中2,过中不至,太丘舍去3,去后乃4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5?”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6。”元方曰:“君与家君7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8之,元方入门不顾9方正5.1

【注释】

1.期行:相约同行。期,约定。

2.日中:正午时分。

3.舍去:丢下(他)而离开。舍,舍弃。去,离开。

4.乃:才。

5.尊君在不:令尊在不在?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不,同“否”。

6.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委,舍弃。

7.家君: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

8.引:拉,牵拉。

9.顾:回头看。

【译文】

陈寔和友人相约同行,约定在中午,过了中午友人没来,陈寔便丢下他离开了,离开后友人才来。陈纪当时七岁,在家门外玩耍。友人问陈纪:“你父亲在家吗?”陈纪回答说:“等您很久您也没来,他已经走了。”友人便大怒,说:“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而行,却抛下别人自己走了。”陈纪说:“您与我父亲相约在中午。中午您没来,是不守信诺;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是不讲礼貌。”友人听了很惭愧,下车去拉陈纪,陈纪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评析】

这则故事收入《世说新语》“方正”门,这一门收录的都是品行方严、行为端正之人的故事。陈寔的朋友自己迟到,反而发怒责怪陈寔。陈纪只有七岁,面对长辈无礼的行为,没有装作没听到,而是直接予以回击,显示了少年的勇气。同时,陈纪的回击不是简单的抱怨,而是逻辑关系非常清晰的驳斥:迟到是没有信用,对着儿子骂父亲是不讲礼貌。这也显示出他的早慧。

* * *

陈纪、陈谌4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1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2之,何所履行3?”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4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5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6往者尝为邺7令,正行此事。不知卿8家君法9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10、孔子11,异世而出,周旋动静12,万里如一。周公不师13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政事3.3

【注释】

1.候:探望。

2.称:称赞。

3.何所履行:实行了哪些政策。

4.绥(suí):安定。

5.恣(zì):任凭。

6.孤:古代王侯的自称。

7.邺(yè):古县名,治所在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

8.卿:对人的敬称。

9.法:效法。

10.周公:周公旦,据说是周代礼乐制度的制定者,也是儒家文化中的圣人。

11.孔子:孔丘,字仲尼,春秋时代著名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

12.周旋动静:处置世事的举止。

13.师:师法,效仿。

【译文】

陈纪十一岁的时候,去探望袁公。袁公问道:“您父亲在太丘做官,远近的百姓都称赞他,他都实行了哪些政策?”陈纪说:“我父亲在太丘时,对强者用恩德来安定他们,对弱者用仁爱来安抚他们,任凭他们安心做事,久而久之百姓便更加敬重他了。”袁公说:“我从前也曾做过邺县县令,正是做了这些事。不知道是您父亲效法我,还是我效法您父亲。”陈纪说:“周公和孔子,出现在不同的时代,处世的举止,虽然相隔万里,也如出一辙。周公没有效仿孔子,孔子也没有效仿周公。”

【评析】

“袁公”是谁,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袁绍,也有人认为是袁绍叔父袁槐。总之,“袁公”很可能是出身汝南袁氏的重要人物。因此面对颍川陈氏的晚辈,才能半开玩笑地问出“您父亲是不是效仿我”这种话。陈纪援引古代贤人的例子,回答得体。世家大族在出任地方官员的时候,往往推崇温厚仁爱、以道德超越法度的治理方式。

【文化常识】

周公与孔子 周公,姓姬,名旦,周武王之弟。传说,周武王灭商之后,周朝的礼乐制度正是由周公设计并建立的。到了春秋末年,天下动乱,原本的礼乐制度遭到严重的破坏。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开创者,一生以恢复周代的礼乐制度为理想,因此十分推崇周公。孔子曾经感叹:“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意思是“我太衰老了,已经很久都没有梦见过周公”。

* * *

陈纪、陈谌5

宾客诣1陈太丘宿2,太丘使元方、季方炊3。客与太丘论议,二人进火4,俱委5而窃听,炊忘著箄6,饭落釜7中。太丘问:“炊何不馏8?”元方、季方长跪曰:“大人9与客语,乃俱窃听,炊忘著箄,饭今成糜10。”太丘曰:“尔11颇有所识1213?”对曰:“仿佛1415之。”二子俱说,更相易夺16,言无遗失。太丘曰:“如此但17糜自可,何必饭也!”夙惠12.1

【注释】

1.诣:拜访。

2.宿:住所。

3.炊:烧火做饭。

4.进火:生火煮饭。

5.委:舍弃。

6.箄(bì):用以蒸食物的器具,多为竹制。

7.釜(fǔ):古代用于蒸煮的炊具。

8.馏(liú):蒸饭。

9.大人:对长辈的敬称。

10.糜(mí):粥。

11.尔:第二人称,你们。

12.识(zhì):记住。

13.不:同“否”。

14.仿佛:大略。

15.志:记住。

16.易夺:改正补充。

17.但:只要。

【译文】

客人拜访陈寔家,陈寔让陈纪、陈谌烧火做饭。客人和陈寔正议论(人事的好坏是非),陈纪、陈谌生了火后,就都弃之不顾跑去偷听,结果蒸饭时忘了放上竹箄,饭全部掉进了锅里。陈寔问:“做饭为什么不蒸呢?”陈纪、陈谌直身而跪说:“您和客人说话,我们都来偷听,蒸饭时忘记了放竹箄,现在饭都变成粥了。”陈寔问:“你们还记得说了些什么吗?”回答说:“还记得个大概。”二人便一起说,互相改正补充,一字不漏地把听见的话都说出来了。陈寔说:“这样的话,只要粥就可以了,不必吃饭!”

【评析】

陈纪、陈谌偷听长辈谈话,记得一清二楚,这让陈寔很是高兴,认为只要子弟聪明,把饭煮成了粥也不算什么。

【文化常识】

长跪 古代早期没有凳子、椅子之类的坐具,常见合乎礼仪的“坐”姿是在地面上,上身挺直,双手放在腿上,臀部放置于脚后跟,也就是今天说的跪坐。跪坐结合手部、头部等身体动作形成稽首、顿首等不同的拜礼。“长跪”则是直身屈膝成直角而跪,表示敬意和庄重。不合礼仪的坐姿则有“踞坐”,即坐时两脚底和臀部着地,两膝上耸,类似今天说的蹲坐。

* * *

陈纪、陈谌6

陈元方遭父丧,哭泣哀恸,躯体骨立1,其母愍2之,窃3以锦被4蒙上。郭林宗5吊而见之,谓曰:“卿海内之俊才,四方是则6,如何当丧,锦被蒙上?孔子曰:‘衣夫锦也,食夫稻也,于汝安乎?’7吾不取8也。”奋衣9而去。自后宾客绝百所日10规箴10.3

【注释】

1.骨立:形容人消瘦到极点。

2.愍(mǐn):哀怜。

3.窃:私下。

4.锦被:用锦缎作面子的被子。

5.郭林宗:郭泰,字林宗,博通经典,居家教授,弟子至千人。

6.四方是则:天下人都以你为准则。

7.“衣夫锦也”句:语出《论语·阳货》。意思是:(在丧期)穿锦缎做的衣,吃稻米做的饭,你心安吗?详见下文【典故】。

8.不取:不能赞同。

9.奋衣:犹拂袖,表示气愤。

10.百所日:一百多天。所,大约。

【译文】

陈纪遭遇父亲丧事,哭泣悲痛至极,身体消瘦得只剩骨架,母亲很哀怜他,私下用锦缎被子盖在他身上。郭泰前来吊唁看见了,对他说:“你是四海之内才智卓绝的人,天下的士人都以你为准则,你怎么面对父亲的丧事,用锦缎被子盖在身上?孔子说:‘穿锦缎衣,吃稻米饭,你心安吗?’我不赞同你这样。”(郭泰)愤然拂袖离去。此后一百多天都没有宾客来吊唁。

【评析】

东汉末年以至魏晋,士大夫对于孝行名节的注重到了背弃人情的地步。陈纪为了父亲去世形销骨立,母亲出于爱怜儿子给他盖了锦缎被子,在今天看来并没什么过分之处。但在汉末,这就是违背礼法和孝道的行为。准备来赴丧的人耳闻这样一件事,就不再上门,可见和陈寔生前的交情、对陈寔身后的仰慕,相比被人物差评牵连,都不值一提了。

【典故】

食夫稻,衣夫锦 《论语》中记载,孔子的学生宰我向孔子请教关于丧礼的问题。儒家一贯认为,父母死后,子女要服丧三年,并且三年内只能吃粗茶淡饭,穿简陋的衣服。但是宰我认为,三年的期限太长了。于是孔子反问:“食夫稻,衣夫锦,于女(汝)安乎?”可见,孔子是极力维护三年之丧的。因此,为父母服丧三年也成为后世的惯例。

【背景】

郭泰和许劭齐名,是执掌当时人物品评的顶级权威,一言九鼎。陈寔名望极重,《后汉书》记载他去世时赴丧的有三万多人,但郭泰一句话,就可以让宾客百日不登门,可见当时人物品评的影响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