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儿童上下气道炎症性疾病特点

第一节 概述

一、定义

上下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chronic inflammatory disease of the upper and lower airways)是指炎症累及上和/或下气道的慢性疾病。上下气道的炎症性疾病按照过敏与否可分为过敏性和非过敏性;按照感染与否又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上下气道的慢性炎症性疾病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关联和相互影响。

二、上下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之间联系的演变

上下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之间的联系很早就被发现了。中国古代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肺主鼻,在窍为鼻”阐述了鼻与肺在脏腑上为络属关系;《黄帝内经》之《灵枢·脉度篇》曰:“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指出了在生理上鼻与肺主司呼吸和嗅觉,两者的功能可相互影响;《诸病源候论》曰:“肺脏为风冷所乘,则鼻气不和,津液壅塞而为鼻”则进一步阐明了由肺病引发鼻病的过程。以上这些都说明了中国传统医学对鼻病、肺病同源性的朴素认知。

西方医学对上下气道疾病的相互影响也早有认识。早在2 000多年前,古希腊名医盖伦就指出:清除鼻腔分泌物能减少肺部的症状。1870年,Kratchmer的实验发现,在猫和兔子中对鼻黏膜实施机械或化学刺激,可引起气管收缩及呼吸节律的改变,这也就是后来为大家熟识的鼻肺反射。1953年,美国医生Sobel指出腺样体扁桃体切除术可对哮喘的治疗产生积极影响。

在上下气道炎症性疾病相互影响的研究中,过敏性鼻炎对哮喘的影响得到的重视度和关注度最高。1997年,Grossman明确提出了“同一气道,同一疾病”(one airway,one disease)的概念,1999年,Simons提出“过敏性鼻-支气管炎”(allergic rhinobronchitis),2000年,Passalacqua等称之为“整体气道病”(united airways disease,UAD),2004年,世界变态反应组织提出“过敏性鼻炎哮喘综合征”(combined allergic rhinitis and asthma syndrome,CARAS)。这些观点都体现了“过敏性鼻炎”和“哮喘”之间的同一性。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ARIA指南(过敏性鼻炎及其对哮喘的影响,allergic rhinitis and its impact on asthma)及2008年、2010年和2012年的修订版均指出应对过敏性鼻炎和哮喘进行联合诊断,并强调临床医生在发现患儿存在过敏性鼻炎或哮喘相关症状时,应对上、下呼吸道同时进行检查评估和诊断,并应对过敏性鼻炎合并哮喘的患者进行上下呼吸道联合抗感染治疗。

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发现上下气道的许多炎症性疾病间都存在着相互影响。2012年,Caimmi等学者提出,鼻和肺应被看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明确指出除过敏性鼻炎外,鼻窦炎对哮喘也有重要的影响。近年来的研究更进一步表明,鼻部的各种炎症性疾病均可对下气道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