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床儿童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
- 许政敏 刘大波主编
- 2454字
- 2025-03-18 19:07:44
第二节 解剖及胚胎发育特点
上下气道从解剖学、组织学以及免疫学的角度上看,都是有相互联系的,共同组成统一的呼吸系统。某一部分的气道炎症会影响到气道的其他部分。
一、呼吸道的组成及功能
呼吸系统由鼻、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组成。按解剖位置,以喉环状软骨下缘为界,可分为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按有无气体交换功能,以终末细支气管为界,可分为导气部和呼吸部。
呼吸系统除了主要行使呼吸功能外,还具有重要的防御功能、内分泌功能和合成、代谢生物活性物质的功能;此外鼻腔的嗅黏膜是嗅觉感受器,喉是发音器官。气管是连接喉与支气管之间的管道,不仅是空气的通道,而且具有防御、清除异物、调节空气温度和湿度的作用。此外,肺还参与产生多种生物活性物质的合成和代谢。
(一)上呼吸道
上呼吸道(upper respiratory tract)是指喉环状软骨下缘以上的部分,包括鼻、鼻窦、咽、咽鼓管、会厌、喉。上呼吸道是气体进入肺内的门户,除了传导气体这一主要功能外,尚有加温、湿化、净化空气、吞咽、嗅觉及发音等功能。
1.鼻(nose)
鼻是呼吸道的起始部,由外鼻、鼻腔、鼻窦三部分组成。除了呼吸器官以外,鼻也是嗅觉器官。
鼻腔及鼻窦是人体呼吸道重要的非特异性防御系统。作为呼吸系统的门户器官,鼻腔、鼻窦正常的结构和功能为完成对吸入气体的加温、加湿、过滤、免疫、维持气道阻力等任务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当吸入气流到达鼻咽部时,其温度、湿度和清洁度均基本达到保护下呼吸道的需要。当鼻腔功能减退时,患者可通过鼻肺反射,引发气道痉挛,从而引发或加重哮喘及呼吸困难,这在低龄儿童中尤为明显。
2.咽(pharynx)
咽为一漏斗形肌性管道,为呼吸道和消化道的共同通道,可分为鼻咽、口咽、喉咽三部分。除了呼吸和吞咽功能以外,咽的另一个生理功能即为免疫功能,此功能在儿童期尤为重要。
咽部具有丰富的淋巴组织,包括扁桃体、淋巴结和淋巴滤泡。淋巴组织互相通连构成淋巴环:内环又称Waldeyer淋巴环,由咽扁桃体(腺样体)、咽鼓管扁桃体、腭扁桃体、舌扁桃体、咽侧索、咽后壁淋巴滤泡等构成,位于呼吸道和消化道的入口处;外环由咽后淋巴结、下颌角淋巴结、颌下淋巴结、颏下淋巴结组成。两环内淋巴组织互相通连,且内环淋巴流向外环,外环淋巴流向颈外侧淋巴结(图4-0-1)。

图4-0-1 上气道淋巴组织
咽部淋巴组织对消化道和呼吸道的上段均起到重要的保护作用,特别是在儿童期。因此,咽淋巴内环的淋巴组织在儿童期增生显著,青春期后多可逐渐退化。咽部淋巴组织与儿童上下气道炎症性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比如:在腺样体组织中检测到与鼻黏膜相同的sIgE,通过治疗腺样体肥大可减少哮喘的发作和减轻哮喘症状等。
3.喉(larynx)
位置居颈前正中,上通咽部,下接气管,是一个由软骨、肌肉、韧带、纤维组织及黏膜等构成的锥形管腔状器官。
(二)下呼吸道
下呼吸道(lower respiratory tract)是喉环状软骨下缘以下的部分,是气管、左右主支气管及各级支气管的统称。
在吸气时,空气通过鼻子或者口腔进入气管。气管由具有弹性的、不塌陷的管道组成,气体经此进出体内,主要起传导气体的功能。气管在隆突处分叉形成左右两个主支气管,主支气管继续分叉,形成肺叶支气管、肺段支气管、小支气管、细支气管、终末细支气管,随着在肺内的深入,支气管逐级分支,进一步逐渐变窄、变短,分支增多,最终形成呼吸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和肺泡。
从叶支气管至终末细支气管为肺内的导气部,终末细支气管以下的分支为肺内的呼吸部。
二、呼吸道的组织学
黏液纤毛清除系统(mucociliary clearance)又称黏液纤毛传输系统(mucociliary transport),位于几乎整个呼吸道(除鼻孔、咽后壁和声带黏膜以外)的表面,是人体呼吸道重要的机械防御机制,影响上下气道炎症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
黏液纤毛清除系统包括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细胞、杯状细胞、克拉拉(Clara)细胞、黏膜下腺体(黏液细胞、浆液细胞)以及覆盖在上皮表面的液体层。纤毛细胞的功能是将分泌物推向喉部;杯状细胞和黏膜下腺体产生的黏液具有湿润和阻挡粉尘等入侵的作用(图4-0-2)。

图4-0-2 黏液纤毛清除系统
黏液纤毛清除系统对于清除呼吸道的异物和保持正常呼吸功能均起着重要的作用。
黏液纤毛清除系统可清除鼻腔后2/3、咽、喉到终末细支气管之间的所有吸入性颗粒以及外来的微生物。下鼻道前端的颗粒和微生物被黏液带到前方鼻孔内,然后被呼出。鼻咽部或气管支气管的颗粒和微生物,常被黏液纤毛清除系统转运到口咽部,被咳出或咽下。
1.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
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pseudostratified ciliated columnar epithelium)是由柱状细胞、梭形细胞、杯状细胞和锥体形细胞组成的单层上皮,主要分布在呼吸道内表面,具有保护、分泌等功能。
呼吸道表面都被覆有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鼻孔、咽后壁和声带黏膜除外),自鼻腔开始上皮细胞循序向肺部铺开,在呼吸道末端与肺泡上皮细胞相延续。鼻窦内黏膜纤毛运动方向均朝向窦口,而气管、支气管内纤毛运动方向均朝向咽部。
呼吸道上皮能温暖(或冷却)、湿润和净化吸入的空气,从而对上下呼吸道起到保护作用。
2.上皮层表面液体
呼吸道表面液体层(airway surface liquid,ASL)是覆盖在呼吸道上皮细胞表面很薄的液体层,分为水相和黏液相两层。
接近上皮细胞的液体层将上皮纤毛浸浴其中,其厚度大约等于纤毛的长度(6µm)。它们在纤毛周围提供了一个水样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纤毛可以自由摆动,从而使附着于纤毛及液体层上方的黏液层连同下面的液体层自小气道向大气道方向运输,将黏液、灰尘和细菌一起推向喉腔。喉腔黏膜十分敏感,受到痰液的刺激便反射性地引起咳嗽,将痰液排出体外,即咳痰。
表面黏液层的厚度约为5~10µm,像连续的毯子一样覆盖着呼吸道的表面或像岛屿一样漂浮在纤毛上。黏液主要由腺体及杯状细胞释放的黏蛋白构成,其成分具有抗微生物、抗蛋白酶及抗氧化等活性。
吸入气中直径超过10µm的粉尘或颗粒被阻挡在鼻腔;直径小于0.3µm的颗粒可悬浮在吸入气中,被重新呼出体外;直径介于两者之间的颗粒则沉积在不同级段气道表面的黏液毯上,随纤毛的运动运输至大气道,随咳嗽反射排出体外。肺泡和呼吸性细支气管没有纤毛,但表面黏液相连,也可通过传导气道的纤毛摆动而逐渐排出黏液;吸入肺泡的颗粒可被巨噬细胞吞噬,最终进入气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