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少见及疑难皮肤病图鉴
- 高天文 刘玲 马翠玲 廖文俊主编
- 31247字
- 2025-03-19 12:21:40
第二节 面部为主的常见病非典型表现(common diseases of face with atypical manifestations)
1.2.1 基底细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
基底细胞癌又称基底细胞上皮瘤(basal cell epithelioma),主要发生于中年以后,尤其老年人,与日光照射有关,多见于人体中线附近。好发部位为眼眶周围、鼻翼、鼻唇沟和颊部等暴露部位,浅表型和纤维上皮瘤型多见于躯干。发展缓慢,但日久可局部广泛破坏,极少转移。临床形态可分为5型。①结节溃疡型:此型较常见,初发为蜡样小结节,中心易溃疡,边缘呈珍珠样卷起,伴以毛细血管扩张,中央形成棕色结痂。②色素型:同结节溃疡型,但有明显褐色色素沉着。③局限性硬斑病样、硬化型或纤维化型:局部皮肤硬化,呈白色或淡黄色,边界不十分清楚,略高出皮面,最后可破溃、结痂。④浅表型:损害为一处或数片红斑,表面有糠状鳞屑,外围有线状蜡样边缘,可形成浅表溃疡,易形成瘢痕。⑤纤维上皮瘤型:损害为一个或数个高出皮面的结节,质地中等,表面光滑,淡红色,常略有蒂,偶尔破溃。
基底细胞癌1 典型病例
男,60岁,右耳前红色斑块,伴糜烂2年(图1.2.1.1)。
病例点评:结节溃疡型,边缘珍珠状丘疹,中央形成溃疡。

图1.2.1.1 基底细胞癌
基底细胞癌2 典型病例
女,53岁,鼻部红疹8年(图1.2.1.2)。
病例点评:结节溃疡型,中央稍凹陷,边缘珍珠样隆起为重要特点。

图1.2.1.2 基底细胞癌
基底细胞癌3
女,53岁,背部暗红斑半年(图1.2.1.3)。
病例点评:非曝光部位,病程较短,注意鉴别炎症性疾病或鲍恩病。

图1.2.1.3 基底细胞癌
基底细胞癌4
女,75岁,额部黑色斑块3年(图1.2.1.4)。
病例点评:老年女性,曝光部位黑色皮疹,应首先考虑基底细胞癌或黑色素瘤。

图1.2.1.4 基底细胞癌
基底细胞癌5(多发浅表型基底细胞癌) 典型病例
男,56岁,全身散在红斑、结痂伴痒反复20年(图1.2.1.5)。面部、躯干多发红斑,境界清楚,周边轻度线状隆起。病理示瘤细胞团于表皮底部呈芽蕾状向下延伸。
病例点评:浅表型,临床上不易与炎症性皮肤病、原位皮肤鳞状细胞癌等鉴别。

图1.2.1.5 基底细胞癌
基底细胞癌6 典型病例
女,66岁,左腹部紫红色斑块6年(图1.2.1.6)。
病例点评:浅表型,易与鲍恩病混淆。

图1.2.1.6 基底细胞癌
基底细胞癌7
女,41岁,右下睑红褐色丘疹3年(图1.2.1.7)。
病例点评:此例不易与色素痣鉴别,30岁后发病是重要线索。

图1.2.1.7 基底细胞癌
基底细胞癌8
女,72岁,右侧腰部斑块、糜烂,伴疼痛1年(图1.2.1.8)。
病例点评:此例病史仅1年即形成明显的结节,糜烂溃疡,临床误诊为结节型黑色素瘤。

图1.2.1.8 基底细胞癌
基底细胞癌9(结节囊肿型基底细胞癌)
女,36岁,左耳后上方头皮结节4年(图1.2.1.9)。
病例点评:蓝黑色结节,界清,色素分布均匀,质韧,囊性感。本型需与黑色素瘤、皮肤附属器肿瘤等相鉴别。病理上肿瘤团块囊性扩张,周围间质疏松,富含黏液。

图1.2.1.9 基底细胞癌
基底细胞癌10
男,61岁,左鼻孔下方胡须缘黑色丘疹40年余(图1.2.1.10)。
病例点评:本例病史长,形态缺乏基底细胞癌特点,临床误诊色素痣。

图1.2.1.10 基底细胞癌
基底细胞癌11(硬斑病样基底细胞癌)
女,78岁,左侧鼻唇沟红斑3年,溃疡3个月余(图1.2.1.11)。
病例点评:皮损呈淡红色萎缩性斑片,轻度凹陷,似硬斑病。反复破溃提示恶性改变。病理示瘤细胞团周边基质致密、硬化。

图1.2.1.11 基底细胞癌
1.2.2 痣样基底细胞癌综合征(nevoid basal cell carcinoma syndrome)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皮肤损害为多发性基底细胞癌,好发于面部,为1~10mm丘疹,肉色至褐色,常对称散在分布,可于出生时或生后发生,有逐年增多趋势。累及多器官系统和组织,包括牙齿、骨骼、眼、神经、生殖系统等,以颌骨囊肿、手掌或足底凹陷和骨骼异常最多见。X线检查可发现多发性颌骨囊肿,还可表现出肋骨分叉、脊柱后凸、侧凸或骨性结合、硬脑膜钙化等;CT检查可见脑积水;B超可发现隐睾等。
痣样基底细胞癌综合征1 典型病例
男,54岁,鼻部黑色斑块5年,术后2年(图1.2.2.1)。
病例点评:头面部多发黑色丘疹、斑块,边缘隆起,表面脱屑,双手掌见点状凹陷。

图1.2.2.1 痣样基底细胞癌综合征
痣样基底细胞癌综合征2
女,18岁,眼周、耳周密集的褐色丘疹7年(图1.2.2.2)。
病例点评:面部多发褐色丘疹伴手掌点状凹陷,皮损处于发展早期。

图1.2.2.2a 痣样基底细胞癌综合征

图1.2.2.2b 痣样基底细胞癌综合征
痣样基底细胞癌综合征3
女,58岁,发现右颞部黑色丘疹3天(图1.2.2.3)。半年前腹部有类似皮损,行病理检查示“基底细胞癌”。CT扫描示颞骨、颌骨多发囊肿。母亲、哥哥有类似散发皮损,均行病理检查示“基底细胞癌”。
病例点评:该病例皮损少,但有明确的家族史,颞骨、颌骨多发囊肿。

图1.2.2.3 痣样基底细胞癌综合征
1.2.3 毛发上皮瘤(trichoepithelioma)
毛发上皮瘤分为单发性和多发性,是毛母细胞瘤的特殊类型。单发性好发于40岁以上成人,多发生于面部,偶见于其他部位。多发性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女性多见,幼年发病,随着年龄增大皮损数目增多,特别是青春期增大明显。皮损初为肤色半透明丘疹,直径2~8mm,质硬,表面光滑,可见毛细血管扩张。临床容易与结节性硬化相混淆,结节性硬化本质为血管纤维瘤,表现为粉红色或者淡棕色的有蜡样光泽的丘疹。病理表现为基底样细胞团块、毛乳头样结构和角囊肿,周边有结缔组织围绕。以皮肤附属器肿瘤为特征的Brooke-Spiegler综合征可出现多发性毛发上皮瘤。
毛发上皮瘤1 典型病例
女,9岁,面部多发坚实丘疹1年余(图1.2.3.1)。无不适,缓慢增多,主要集中于内眦与鼻周。曾行激光治疗,效果不佳。否认家族史。
病例点评:幼年女,鼻周多发肤色有光泽的坚实丘疹,无溃疡。病程持续时间长。

图1.2.3.1 毛发上皮瘤
毛发上皮瘤2 典型病例
男,30岁,面中部多发皮色丘疹、斑块10年余。随年龄逐渐增多增大,无不适。曾行冷冻治疗,效果不佳。否认家族遗传史。面中部可见密集分布肤色、淡红色丘疹,部分融合形成斑块(图1.2.3.2)。
病例点评:青年患者,慢性病程,面中部多发密集丘疹,缓慢融合形成大的斑块,注意鉴别结节性硬化症。

图1.2.3.2 毛发上皮瘤
毛发上皮瘤3
女,65岁,左鼻翼丘疹10年余,近年来迅速增大,偶有疼痛。左鼻翼约0.8cm淡红色半球形丘疹,表面可见光泽,局部见毛细血管扩张,质中,边界清楚(图1.2.3.3)。
病例点评:老年女性,慢性病程,单发淡红色丘疹,表面可见光泽,有毛细血管扩张。需要同基底细胞癌和毛母细胞瘤相鉴别。

图1.2.3.3 毛发上皮瘤
1.2.4 异物肉芽肿(foreign body granuloma)
常见于囊肿破裂、毛囊炎继发反应,其他异物包括美容填充或手术。睑板腺囊肿破裂伴异物反应多表现为发生于下睑部位的红色丘疹或结节。其他异物包括手术后缝线肉芽肿等。
异物肉芽肿1 典型病例
女,48岁,眼眶暗红色斑块4年(图1.2.4.1)。
病例点评:既往有局部美容填充史,为诊断依据。

图1.2.4.1 异物肉芽肿
异物肉芽肿2
女,25岁,上唇多发红色丘疹1年(图1.2.4.2)。
病例点评:沿上唇边缘规律分布,为文唇相关的异物肉芽肿。

图1.2.4.2 异物肉芽肿
异物肉芽肿3
女,41岁,鼻背部蓝色丘疹20年(图1.2.4.3)。
病例点评:20年前铅笔芯扎伤史,病程较长。临床表现似蓝痣或皮下出血,需仔细结合病史以明确诊断。

图1.2.4.3 异物肉芽肿
异物肉芽肿4
女,43岁,面部多发暗红色丘疹3个月余(图1.2.4.4)。
病例点评:矩阵式分布的红色丘疹,水光针注射后导致的皮疹,结合病史可诊断。

图1.2.4.4 异物肉芽肿
1.2.5 硅肉芽肿(silica granuloma)
含硅微粒(如石英和石棉等)侵入皮肤引起异物反应。表现为丘疹或结节,蓝色或蓝黑色,线状排列或散在分布,一般不形成溃疡。病程缓慢,皮疹可自行吸收消退。
硅肉芽肿 典型病例
女,38岁,额部暗红色斑块30年(图1.2.5.1)。
病例点评:外伤后出现,轻微痛痒,易误诊为瘢痕。

图1.2.5.1 硅肉芽肿
1.2.6 皮肤淋巴细胞浸润症(lymphocytic infiltration of skin)
皮肤淋巴细胞浸润症又称为Jessner-Kanof综合征,是一种皮肤淋巴网状组织炎症性反应性疾病,病因不明,可能与遗传、日晒、外界刺激、局部创伤、昆虫叮咬或感染等有关。典型皮损为紫红色或黄红色浸润性斑块,有时中央可消退,形成环状或盘状斑块。斑块表面通常光滑平坦,无鳞屑且无毛囊角化过度现象。偶有轻度疼痛或瘙痒,多无全身症状。好发于面部,尤其是鼻、颊、颧部和额部,单发或者泛发,多见于成年男性。皮损常有自发性缓解,消退后不留瘢痕,也可缓解与加重交替出现,且日晒后加重,但多数患者无光敏感现象。临床需与盘状红斑狼疮、多形性日光疹、皮肤淋巴瘤、面部肉芽肿及神经性皮炎等鉴别。
皮肤淋巴细胞浸润症1 典型病例
男,48岁,左颊浸润性红斑3个月余(图1.2.6.1)。
病例点评:患者无光敏感现象,但左颊浸润性红斑日晒后加重,曾于外院按“神经性皮炎”治疗,未见好转,后病理示真皮内淋巴细胞浸润,无界面改变,考虑为淋巴细胞浸润症。

图1.2.6.1 皮肤淋巴细胞浸润症
皮肤淋巴细胞浸润症2 典型病例
男,5岁,右面部浸润性红斑半年(图1.2.6.2),外院治疗(不详,可能外用激素)后减轻,但未见消退,组织病理上真皮内密集淋巴细胞浸润,经免疫组化排除皮肤淋巴瘤,考虑为淋巴细胞浸润症。
病例点评:病理上密集淋巴细胞浸润,主要观察细胞有无异型性,必要时行免疫组化染色,与皮肤淋巴瘤等鉴别。

图1.2.6.2 皮肤淋巴细胞浸润症
皮肤淋巴细胞浸润症3
女,43岁,左面部红肿3年(图1.2.6.3)。自述3年前左面部虫咬后出现红色丘疹及斑块,伴痒,此后略有缓解但不疼不痒,持续不退。
病例点评:临床易误诊为血管性水肿、丘疹性荨麻疹等。病理上淋巴细胞浸润,无嗜酸性粒细胞,无真皮乳头水肿等可鉴别。

图1.2.6.3 皮肤淋巴细胞浸润症
皮肤淋巴细胞浸润症4
男,46岁,面部多发浸润性红斑1年(图1.2.6.4)。额头、鼻背及颧部多发的浸润性红斑,不疼不痒,持续1年,无光敏感现象,双手背、双前臂等其他部位无皮损。
病例点评:除面部外,颈部、上肢等光暴露部位无皮疹,需注意与神经性皮炎、盘状红斑狼疮、多形性日光疹等鉴别。

图1.2.6.4 皮肤淋巴细胞浸润症
1.2.7 口面部肉芽肿病(orofacial granulomatosis)
口面部肉芽肿病(OFG)又称为肉芽肿性唇炎(cheilitis granulomatosa)。OFG是一种慢性非坏死性肉芽肿性炎症性皮肤病。多发于年轻成人,任何年龄均可发病,男女发病比例相当。多发于口唇,尤其以下唇多见。皮损表现为局限性皮肤黏膜肿胀、肥厚、粗糙、干燥和脱屑。OFG首发表现常为上唇间歇性肿胀,类似血管性水肿。发病早期通常在数小时至数日内缓解。随着疾病进展可能同时累及双侧口唇,出现持续性肿胀,导致功能丧失和毁容。有的病例可累及额、颊、颏、眼睑、舌及外阴。发病呈慢性病程,可反复发作。少数病例可出现颈部及下颌淋巴结肿大。如伴有面神经麻痹及沟状舌,称为梅-罗综合征(Melkersson-Rosenthal syndrome)。
口面部肉芽肿病1 典型病例
女,53岁,口唇、下颌皮肤潮红、肿胀1年。1年前发现口唇、颈部出现潮红、肿胀,曾诊断为“血管神经性水肿”,病情反复发作。口唇、下颌、颏和颈部皮肤弥漫性红肿,质硬,无压痛(图1.2.7.1)。
病例点评:口唇水肿,口周皮肤弥漫性浸润性境界不清的红斑,质地较坚实,慢性复发性病程,都是符合OFG的典型特征。

图1.2.7.1 口面部肉芽肿病
口面部肉芽肿病2 典型病例
女,45岁,口唇及口周面部红斑、肿胀2年。2年前发现口唇肿胀、干裂、有痂皮。1年前口周面部皮肤出现红肿,无明显不适。曾口服外用多种药物治疗,疗效不佳,病情反复逐渐加重。口唇肿胀、干裂,上覆鳞屑痂皮,口周皮肤可见暗红色浸润性红斑、肿胀,界欠清,触之有浸润感,无压痛(图1.2.7.2)。
病例点评:中年女性,慢性反复发作的病程,浸润性肿胀的红斑符合OFG的典型特征。除常见的口唇周围皮肤受累,双侧面颊也有累及,说明OFG不仅累及口唇周围,也可累及全面部。

图1.2.7.2 口面部肉芽肿病
口面部肉芽肿病3 典型病例
男,60岁,口唇水肿,面部肿胀红斑4个月。患者最初出现了口唇水肿,后逐渐累及面中部,面颊及上睑。面中部、双颊及上睑可见肿胀浸润性红斑,境界不清,下唇肿胀、粗糙,表面可见少量皮屑(图1.2.7.3)。
病例点评:唇部肿胀,面中部、面颊及眼睑浸润性红斑,也是累及全面部的OFG。

图1.2.7.3 口面部肉芽肿病
1.2.8 脂溢性角化病(seborrheic keratosis)
多发于中老年,偶发生于幼年,男性多于女性。病因不明,可能与光损伤、遗传及激素水平有关。好发于面、颈、躯干,不累及掌跖。皮损污黄色、褐黑色或黑色,为高于皮面的扁平丘疹、斑块、结节,偶有蒂,直径数毫米至2cm或更大,边缘清楚,表面粗糙,多覆以油腻鳞屑或厚痂。可单发或多发。无自觉症状,偶瘙痒,罕有恶变。脂溢性角化病罕见恶变,更常见的(大约占5%)是与脂溢性角化病伴发的肿瘤,有时称为碰撞瘤(collision tumor)。最常见的伴发肿瘤是浅表型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和黑色素瘤也有报道。
脂溢性角化病1 典型病例
男,57岁,左耳前黑色斑块20年,缓慢增大(图1.2.8.1)。
病例点评:左耳前黑色斑块,边界清,粗糙,为典型表现。

图1.2.8.1 脂溢性角化病
脂溢性角化病(儿童)2
男,5岁,右侧下睑丘疹2年(图1.2.8.2)。
病例点评:儿童患者,临床上较少见,注意鉴别其他良性皮肤肿瘤。

图1.2.8.2 脂溢性角化病
脂溢性角化病3
女,29岁,颈部黑色丘疹20年,近期增大迅速(图1.2.8.3)。
病例点评:年轻患者,皮疹自幼出现,近期增大显著,容易误诊为“色素痣”。

图1.2.8.3 脂溢性角化病
脂溢性角化病(多发)4
女,29岁,面部褐色丘疹、斑疹1年余,逐渐增多(图1.2.8.4)。
病例点评:年轻患者,曝光部位多发较小皮疹,临床上需要与扁平疣、丝状疣等相鉴别。

图1.2.8.4 脂溢性角化病
1.2.9 皮样囊肿(dermoid cyst)
皮样囊肿是由胚胎局部发育不良导致的先天性疾病。常于出生后或儿童期发病。皮疹最好发于眉外侧端的上方,也可以在眼周、面中线以及其他部位。典型皮损通常数毫米到数厘米大小不等,多位于皮下脂肪层。皮损比较坚实、不波动、不透明。大部分皮损不与表面皮肤相连。临床需要与表皮囊肿、畸胎瘤等鉴别。
皮样囊肿1 典型病例
男,7岁,出生即发现左眉弓外侧上方皮下结节。缓慢增大,皮疹2cm×2.5cm大小,质硬,活动度差,无压痛(图1.2.9.1)。

图1.2.9.1 皮样囊肿
皮样囊肿2
女,14岁,出生即发现右耳后淡紫红色包块。逐渐增大,包块约0.8cm×1cm大小,表面呈淡紫红色,质软(图1.2.9.2)。外院B超示血管瘤。
病例点评:从发病部位及皮疹特点均不典型,容易误诊为血管瘤或血管畸形。

图1.2.9.2 皮样囊肿
皮样囊肿3
男,21岁,枕部及右侧耳后两处结节,出生即有。头皮结节约2cm×2cm大小,右耳后结节约1cm×1cm大小,质软,缓慢增大(图1.2.9.3)。
病例点评:皮样囊肿较少见于头皮和耳周。临床需要和脂肪瘤等鉴别。B超可有助于诊断。

图1.2.9.3 皮样囊肿
1.2.10 表皮囊肿(epidermal cyst)
表皮囊肿又称为表皮样囊肿(epidermoid cyst)或者漏斗部囊肿(infundibular cyst),是由于毛囊口堵塞引起的毛囊漏斗部扩张形成的囊肿。常表现为真皮内坚实且有弹性的结节,大小不等,多为皮色,结节中央可见开放的毛囊口。多数单发,亦可多发,如Gardner综合征等。外伤导致的表皮植入真皮亦可以引起该疾病,通常不与表皮相连。该病多累及头面部和背部,其他部位也可累及。囊肿的内容物主要是角质物质,可从开放的毛囊口排出或挤出。囊肿破裂后,角质物质常引起异物炎症反应,包括红、肿、热、痛,容易被误诊为感染,该病不需要系统抗生素治疗,皮损内注射激素或者手术切开清除内容物可促进症状消退。
表皮囊肿1 典型病例
男,24岁,左面部结节2周(图1.2.10.1)。
病例点评:丘疹中央可见开口,可挤出白色角质物质,渐增大,表面红肿,提示可能继发感染。

图1.2.10.1 表皮囊肿
表皮囊肿破裂伴异物反应2
男,22岁,左面颊淡红色囊肿1个月(图1.2.10.2)。
病例点评:反复自行挤压内容物,渐增大,近期微痛,提示为破裂伴感染或异物反应的表皮囊肿。

图1.2.10.2 表皮囊肿破裂伴异物反应
表皮囊肿3
女,10岁,右下睑红色结节3个月余(图1.2.10.3)。
病例点评:无不适,无破溃、出血,否认外伤史。该患者发病年龄较小,部位亦比较罕见,临床被误诊为感染性肉芽肿。

图1.2.10.3 表皮囊肿
混合痣伴表皮囊肿破裂伴异物反应4
男,34岁,左面颊部黑褐色丘疹自幼发生,红、肿、疼痛10天(图 1.2.10.4)。
病例点评:既往有色素痣,红、肿、疼痛为伴发的表皮囊肿破裂。

图1.2.10.4 混合痣伴表皮囊肿破裂伴异物反应
1.2.11 婴幼儿血管瘤(infantile hemangioma)
婴幼儿血管瘤是儿童最常见的良性血管肿瘤,皮损多于出生后5~8周出现,可先天性发生。好发于头颈部、黏膜,全身各部皮肤均可累及。通常为单发皮损,可多发甚至全身播散。早期表现为粉红色斑疹,在数月内出现迅速增长,体积突然增大和颜色变得鲜红,表面可光滑或粗糙不平。巨大血管瘤可继发Kasabach-Merritt综合征,引起血小板急剧减少,导致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和皮肤紫癜,严重时可致命。
婴幼儿血管瘤1 典型病例
女,2月龄,右大腿内侧红色斑片,出生即有(图1.2.11.1)。
病例点评:出生时表现为红斑,渐出现丘疹,质软。

图1.2.11.1 婴幼儿血管瘤
婴幼儿血管瘤2 典型病例
男,1月龄,右手掌、左足第2趾红色斑疹、斑片,出生即有(图1.2.11.2)。
病例点评:皮疹累及手、足。

图1.2.11.2a 婴幼儿血管瘤

图1.2.11.2b 婴幼儿血管瘤
婴幼儿血管瘤3 典型病例
男,6月龄,随年龄增长颜色变淡(图1.2.11.3)。
病例点评:上唇黏膜部位皮疹。

图1.2.11.3 婴幼儿血管瘤
婴幼儿血管瘤4 典型病例
男,3月龄,头皮红色斑块,出生为鲜红色,颜色逐渐变暗(图1.2.11.4)。
病例点评:头皮皮疹,表面可见毛发生长。

图1.2.11.4 婴幼儿血管瘤
1.2.12 鲜红斑痣(nevus flammeus)
先天发生,通常发生在面部、颈部等暴露部位,也可发生于全身其他部位。典型临床表现为粉红、鲜红至暗红色斑片、斑块,边界清楚。随着年龄增长皮损逐渐增厚、颜色逐渐加深,最终可形成结节样增生物。部分可伴颅内或眼内血管畸形,如软脑膜蛛网膜瘤、结膜、虹膜或脉络膜血管瘤等。部分伴随并发症,包括合并脑部血管瘤、癫痫、对侧脑瘫、眼部血管瘤斯特奇-韦伯综合征(Sturge-Weber syndrome)以及合并软组织及骨肥大、静脉曲张、动静脉瘘的血管骨肥大综合征(Klippel-Trénaunay-Weber syndrome)等。
鲜红斑痣1 典型病例
男,35岁,左颈部紫红色斑片35年,出现结节10年(图1.2.12.1)。
病例点评:红色斑片基础上的外生性结节,病史较长,增生明显。

图1.2.12.1 鲜红斑痣
鲜红斑痣2
男,47岁,左侧面部红色肿块20年(图1.2.12.2)。
病例点评:20年前左面部即出现红斑,逐渐增厚形成结节、斑块,皮损较肥厚。

图1.2.12.2 鲜红斑痣
鲜红斑痣3
女,36岁,前胸、腋下淡红色斑疹3年(图1.2.12.3)。
病例点评:淡红色斑片,于外院行激光治疗后复发,稍凸出于皮面,增厚不明显。

图1.2.12.3a 鲜红斑痣

图1.2.12.3b 鲜红斑痣
鲜红斑痣4
男,7岁,右面部淡红色斑片7年(图1.2.12.4)。
病例点评:发生于三叉神经第2支,出生即有右面部淡红色斑片,颜色随年龄增长渐加深。

图1.2.12.4 鲜红斑痣
鲜红斑痣5
男,30岁,左颊、唇部、下颌、颈部红斑30年,下唇、下颌肥厚8年(图 1.2.12.5)。
病例点评:30年前即出现左颊、唇部、下颌及颈部紫红色斑片,8年前下唇、下颌红斑增厚。

图1.2.12.5a 鲜红斑痣

图1.2.12.5b 鲜红斑痣
鲜红斑痣6(斯特奇-韦伯综合征)
男,62岁,右面部红斑60年余,出现结节30年余(图1.2.12.6),癫痫50年。
病例点评:皮损三叉神经第1和第2支分布的区域鲜红斑痣,伴癫痫、脉络膜血管瘤、青光眼等,即斯特奇-韦伯综合征的临床诊断。

图1.2.12.6 鲜红斑痣(斯特奇-韦伯综合征)
1.2.13 静脉畸形(venous malformation)
静脉畸形是最为常见的脉管畸形类型,是由静脉异常发育产生的静脉血管结构畸形。皮损多为轻微至深蓝色,触之柔软,通常出生即有,不会自行消退,随着静脉畸形的扩张,淤血和血栓可导致局部肿胀、疼痛甚至变形。特殊类型的静脉畸形可累及多个部位,伴不同类型的综合征,如家族性皮肤黏膜静脉畸形(皮肤、口腔黏膜、舌部受累)和蓝色橡皮疱样痣综合征(皮肤、消化道黏膜受累)等。
静脉畸形1 典型病例
男,16岁,颈部蓝紫色斑片16年(图1.2.13.1)。
病例点评:颈部蓝紫色斑片,边界不清,随年龄缓慢增大,无触痛。

图1.2.13.1 静脉畸形
静脉畸形2 典型病例
女,39岁,左颞部、眼部淡蓝色斑片39年(图1.2.13.2)。
病例点评:累及眼部,左上睑外侧一皮下结节,病史较长。

图1.2.13.2 静脉畸形
静脉畸形3 典型病例
女,18岁,右手小指、手掌蓝色斑片、皮下包块18年(图1.2.13.3)。
病例点评:累及手部,随生长发育缓慢增大,出现皮下包块,导致手部畸形。

图1.2.13.3 静脉畸形
1.2.14 动静脉畸形(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
动静脉畸形又称动静脉血管瘤(arteriovenous hemangioma),多见于中老年男性患者。与外伤关系密切,可发于全身各部位,以面部多发,病程常长达数年。单发皮损可有瘙痒、疼痛等不适,直径一般不超过1cm;多发皮损多为继发于鲜红斑痣的结节性损害。
动静脉血管瘤1 典型病例
女,20岁,下唇红色丘疹8年(图1.2.14.1)。

图1.2.14.1 动静脉血管瘤
动静脉血管瘤2
男,51岁,右面部红色丘疹,出生即有(图1.2.14.2)。
病例点评:单发于面部的暗红色丘疹,皮损小于1cm,表面光滑,注意与樱桃状血管瘤鉴别。

图1.2.14.2 动静脉血管瘤
动静脉血管瘤3
女,24岁,左手示指、中指、手背红丘疹半年余(图1.2.14.3)。
病例点评:发于肢端,多发红色丘疹,边界清楚,但不是在鲜红斑痣基础上发生。

图1.2.14.3 动静脉血管瘤
动静脉血管瘤4
男,49岁,右鼻唇沟红斑、结节30年(图1.2.14.4)。
病例点评:前期为红色斑片,诊断为鲜红斑痣,未及时治疗,血管增生明显,逐渐形成丘疹、结节,表面光滑,诊断为鲜红斑痣合并动静脉血管瘤。

图1.2.14.4 动静脉血管瘤
1.2.15 蜘蛛痣(spider nevus)
蜘蛛痣又称蜘蛛状血管瘤(spider angioma),是一种特发性毛细血管扩张症,为皮肤小动脉分支末段扩张所形成。中央细小动脉性红色丘疹和放射状扩张的毛细血管形态酷似蜘蛛。常见于儿童,妊娠妇女和肝病患者。皮损大小不等,大的直径可达1.5cm,好发于面、颈和躯干上部,偶尔发生于下肢和外伤部位。中央红色丘疹常略高于皮面,玻片压诊时周边毛细血管扩张可暂时性消退。很少自行消退。
蜘蛛痣1 典型病例
女,41岁,左面部红色丘疹伴毛细血管扩张7年余(图1.2.15.1)。
病例点评:该皮损有典型的中央细小动脉性红色丘疹和周边放射状扩张的毛细血管,与颧部扩张的不规则形态毛细血管明显不同。

图1.2.15.1 蜘蛛痣
蜘蛛痣2
女,42岁,左面部红色丘疹3年(图1.2.15.2)。
病例点评:该病例肉眼下见中央的红色丘疹,周边毛细血管扩张结构不明显,皮肤镜下可见毛细血管扩张结构。周边血管不明显的外观结构与既往行1次电凝和2次激光治疗有关。

图1.2.15.2 蜘蛛痣
蜘蛛痣3
男,44岁,鼻部红色丘疹、毛细血管扩张23年(图1.2.15.3)。
病例点评:该例蜘蛛痣有明显毛细血管扩张,毛细血管未呈明显的放射状外观,红色丘疹并不位于扩张的毛细血管中央。

图1.2.15.3 蜘蛛痣
1.2.16 化脓性肉芽肿(granuloma pyogenicum)
化脓性肉芽肿又名分叶状毛细血管瘤(lobulated capillary hemangioma),青年人多发,多发生于暴露部位,也可发生于黏膜、皮下脂肪层及血管内。多与创伤有关,部分与妊娠以及维A酸应用相关。常表现为创伤部位出现的外生性红色丘疹,表面可有破溃。
化脓性肉芽肿1 典型病例
男,27岁,右拇指红色增生物3个月余(图1.2.16.1)。
病例点评:外生性红丘疹,基底部衣领状皮肤包绕。

图1.2.16.1 化脓性肉芽肿
化脓性肉芽肿2
男,40岁,左手指丘疹1个月(图1.2.16.2)。
病例点评:左手小指屈侧约0.2cm×0.2cm大小丘疹,触之易出血。

图1.2.16.2 化脓性肉芽肿
化脓性肉芽肿3
女,20岁,右耳后红色丘疹2个月余(图1.2.16.3)。
病例点评:右耳后见约0.5cm×0.5cm×0.5cm大小红色丘疹。注意与樱桃状血管瘤鉴别。

图1.2.16.3 化脓性肉芽肿
化脓性肉芽肿4
男,3岁,右面出现红色丘疹2个月(图1.2.16.4)。
病例点评:右侧面部红色丘疹,周边皮肤无异常。注意与其他血管瘤相鉴别,组织病理具有特征性。

图1.2.16.4 化脓性肉芽肿
1.2.17 血管纤维瘤(angiofibroma)
血管纤维瘤是组织学相似而临床表现、预后不同的一组疾病,纤维性丘疹为孤立、有光泽圆顶状肤色丘疹,多见于成人面部,最常见于鼻部。多发性面部血管纤维瘤和甲周纤维瘤是结节性硬化症的表现之一,是由单一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所引起的复合性发育不良,面部血管纤维瘤皮损多对称分布于双颊、鼻唇沟及鼻部。甲周纤维瘤也是血管纤维瘤,皮损可出现明显的角化过度和表皮增生。面部血管纤维瘤和甲周纤维瘤被认为是诊断结节性硬化症的主要特征,大约75%的结节性硬化症患者有血管纤维瘤。
血管纤维瘤1 典型病例
男,12岁,左面颊丘疹2年(图1.2.17.1)。
病例点评:单发的丘疹,直径小于5mm,以鼻部多见,因此也可诊断鼻部纤维性丘疹。

图1.2.17.1 血管纤维瘤
血管纤维瘤(结节性硬化症)2 典型病例
男,18岁,面部多发丘疹10年(图1.2.17.2)。
病例点评:皮损自儿童期出现,青春期充分发展,可达数百个,主要累及鼻唇沟、颊部及颏部。

图1.2.17.2 血管纤维瘤(结节性硬化症)
血管纤维瘤3
女,11岁,面部、躯干红色斑片、丘疹4年(图1.2.17.3)。
病例点评:皮损自幼出现,渐增多,累及面部、躯干,临床较难诊断。

图1.2.17.3 血管纤维瘤
1.2.18 粟丘疹(milium)
粟丘疹为起源于表皮或附属器上皮的潴留性囊肿。皮损常表现为1~2mm的白色或黄色坚实丘疹,顶尖圆,上覆以极薄表皮。常发生于面部,尤其是眼睑、颊及额部。通常无自觉不适症状,有的可自行消退。可分为自发性和继发性,继发性见于Ⅱ度烧伤、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等水疱性疾病、皮肤磨削术或剥脱术后恢复过程等。
粟丘疹1 典型病例
女,62岁,鼻梁处白色及皮色丘疹2个月(图1.2.18.1)。白色及皮色丘疹皮肤镜下为界限清楚的均质结构。
病例点评:白色小丘疹,临床皮损特征较典型,皮色小丘疹易与汗管瘤、毛发上皮瘤等混淆。

图1.2.18.1 粟丘疹
粟丘疹2
女,32岁,面部丘疹5年(图1.2.18.2)。
病例点评:病理上真皮无导管结构可与汗管瘤鉴别。自行挤压后无液体渗出,挤压破溃后有角质物,可与小汗腺囊瘤相鉴别。

图1.2.18.2 粟丘疹
粟丘疹3
女,8岁,面部多发皮色丘疹出生即有,挤压后可见白色内容物(图 1.2.18.3)。
病例点评:病史和临床皮损特征不易与毛发上皮瘤区别,病理上真皮内有多个小的复层鳞状上皮的囊壁形成的囊肿,囊壁有颗粒层。

图1.2.18.3 粟丘疹
粟丘疹4
男,42岁,面部多发丘疹14年(图1.2.18.4)。曾按“表皮囊肿”予激光治疗后部分皮损消退,余部位有新出皮疹。病史时间较长,囊肿略大,位置浅表、数量较多。
病例点评:单个皮疹较大,不容易与表皮囊肿鉴别,但表皮囊肿在面部较少群集发生。

图1.2.18.4 粟丘疹
1.2.19 扁平疣(flat wart)
以青少年及青壮年居多,皮肤型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感染所致,主要为 HPV-3、HPV-10 型。好发于面部及手背等平滑皮肤处。皮损大多骤然出现,为2mm左右的圆形或多角形扁平丘疹,正常皮色或淡褐色,表面多无鳞屑,质硬,数目较多,多数密集。可出现同形反应(又称Koebner现象),沿抓痕呈线性排列接种。
扁平疣1 典型病例
女,27岁,面、颈、双上肢褐色密集丘疹8年,渐加重,瘙痒明显(图 1.2.19.1)。

图1.2.19.1 扁平疣
扁平疣2 典型病例
女,42岁,面部扁平丘疹2年(图1.2.19.2)。
病例点评:面、额部可见散在分布的米粒大小褐色丘疹,无自觉症状,边界清楚,无渗出及糜烂,容易误诊为脂溢性角化病。

图1.2.19.2 扁平疣
扁平疣3 典型病例
女,9岁,面部皮疹3~4年,无不适,逐渐增多(图1.2.19.3)。
病例点评:面部中央部位较密集丘疹,粟粒大小,呈皮色。皮疹圆顶光滑,临床易误诊为血管纤维瘤、毛发上皮瘤等。

图1.2.19.3 扁平疣
扁平疣4
男,29岁,面部疣状新生物15年(图1.2.19.4)。系统检查无异常。
病例点评:青年男性,症状严重、多发的扁平疣,注意排查是否存在免疫系统缺陷。本例不易除外疣状表皮发育不良。

图1.2.19.4 扁平疣
扁平疣5
女性7岁,额部白色斑点半年余,近期加重(图1.2.19.5)。
病例点评:本病例表现为色素减退。额部白色斑点,呈线状排列,提示同形反应。

图1.2.19.5 扁平疣
1.2.20 小汗腺囊瘤(eccrine hidrocystoma)
小汗腺囊瘤由小汗腺真皮内导管扩张形成。好发于成人面部,尤其眼周及颊部,躯干、腘窝、外耳和外阴也可发病。夏季好发,冬季较少。皮损常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的紧张性水疱或囊性透明丘疹,大小直径1~8mm,棕褐色或淡蓝色。患者转移到寒冷环境后皮损仍可持续数周乃至数月才自行消退。若穿刺常会有液体流出。可通过切开引流、电外科治疗等破坏囊壁以防止复发。
小汗腺囊瘤1 典型病例
女,42岁,左外眦透明丘疹2年(图1.2.20.1)。
病例点评:2年前发现,无不适,皮损为约0.8cm×0.2cm大小透明皮色丘疹,表面光滑,质软,夏季明显。

图1.2.20.1 小汗腺囊瘤
小汗腺囊瘤2
男,13岁,鼻背部及鼻旁多发皮色丘疹7年余(图1.2.20.2)。
皮损为散在分布于鼻背及其两侧的0.1~0.3cm的透明光泽小丘疹,持续存在,冬轻夏重,挑破后有液体流出。
病例点评:临床表现类似毛发上皮瘤,但皮疹半透明样、冬轻夏重,具有线索价值。

图1.2.20.2 小汗腺囊瘤
小汗腺囊瘤3 典型病例
男,37岁,面部广泛皮色丘疹8年(图1.2.20.3)。
皮损泛发,对称分布于眶周及两颊,无不适,夏重冬轻,刺破后出清亮液体。
病例点评:需要与玫瑰痤疮、颜面播散性粟粒狼疮鉴别,皮损颜色不红,炎症较轻,夏重冬轻,这些特征有助于鉴别。

图1.2.20.3 小汗腺囊瘤
小汗腺囊瘤4
女,33岁,面部皮色小丘疹1年余(图1.2.20.4)。
眶周对称分布的皮色坚实小丘疹,天热时加重,寒冷时减轻。
病例点评:皮疹形态及部位需与汗管瘤相鉴别,汗管瘤通常不会自行减轻。

图1.2.20.4 小汗腺囊瘤
1.2.21 汗管瘤(syringoma)
汗管瘤是向末端汗管分化的一种良性附属器肿瘤,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内分泌(血清雌二醇水平的异常增高)、妊娠、遗传和环境有关。汗管瘤发病率为0.6%,多发于青春期,偶发于老年人,女性多于男性(男女约1∶2)。Friedman和Butler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合并疾病将汗管瘤分为4型,分别为局限型,家族型,合并唐氏综合征型及发疹型。多发于眼睑、外阴,也可播散全身,对称分布。皮损为针头至绿豆大小的丘疹,皮色或棕黄色,中等硬度,常密集而不融合。一般无自觉症状,位于外阴者常伴剧痒。皮疹多发,数个至数百个不等。良性,不恶变。
汗管瘤1 典型病例
女,40岁,面部淡黄色丘疹5年余(图1.2.21.1)。

图1.2.21.1 汗管瘤
汗管瘤2
男,24岁,双眼周、两颊部淡红色丘疹10余年,渐增多,无不适(图 1.2.21.2)。
病例点评:鼻背、鼻两侧淡红色丘疹,质硬,皮疹形态及部位需要与结节性硬化症和毛发上皮瘤鉴别。

图1.2.21.2 汗管瘤
汗管瘤3
女,51岁,外阴皮色丘疹伴瘙痒30年(图1.2.21.3)。
病例点评:外阴局限分布,需与大汗腺痒疹鉴别。

图1.2.21.3 汗管瘤
汗管瘤4
男,13岁,右眼睑周围小丘疹6年余,无自觉症状,渐增多(图1.2.21.4)。
病例点评:单侧发病,发病年龄小。

图1.2.21.4 汗管瘤
汗管瘤5
男,55岁,胸部密布红褐色扁平丘疹30年(图1.2.21.5)。
病例点评:躯干部多发皮疹,红褐色,局部融合,需要与扁平疣等鉴别。

图1.2.21.5 汗管瘤
汗管瘤6
男,20岁,颈部、躯干、四肢红褐色斑疹、丘疹7年,无自觉症状,逐渐增多(图1.2.21.6)。
病例点评:皮疹对称分布,皮疹为米粒大小斑疹、丘疹。

图1.2.21.6a 汗管瘤

图1.2.21.6b 汗管瘤
汗管瘤7
女,32岁,颈胸部淡红色丘疹10余年,偶痒,渐增多(图1.2.21.7)。
病例点评:颈胸部多发红色、孤立皮疹,表面较光滑。

图1.2.21.7 汗管瘤
1.2.22 皮脂腺增生(sebaceous hyperplasia)
正常皮脂腺增大所致,属良性病变。分为早熟性皮脂腺增生(premature sebaceous gland hyperplasia)和老年性皮脂腺增生(senile sebaceous hyperplasia)。前者发生于30岁之前的年轻人面部,后者好发于老年人额、面颊、乳晕和生殖器等部位。病因不明,可能与雄激素和外伤及局部炎症刺激相关。皮损孤立或多个成簇分布。单个丘疹表现为淡黄色,圆形或半球形,直径为1~3mm,中央常有脐凹,质地较软,无自觉症状。
皮脂腺增生1(老年型) 典型病例
男,60岁,面部肤色丘疹5年(图1.2.22.1)。
病例点评:多发,淡黄色,可见脐凹,为典型表现。

图1.2.22.1 皮脂腺增生
皮脂腺增生2(早熟型) 典型病例
男,38岁,面部黄色丘疹10年(图1.2.22.2)。
病例点评:淡黄色丘疹、密集分布、可见脐凹。

图1.2.22.2 皮脂腺增生
皮脂腺增生3 典型病例
女,16岁,右面颊部6年(图1.2.22.3)。
病例点评:右面颊皮色丘疹、斑块,皮疹簇集分布,表面有孔道,与临床上常见皮疹分布部位及颜色稍有区别,需要仔细甄别。

图1.2.22.3 皮脂腺增生
皮脂腺增生4 典型病例
男,31岁,左唇角下斑块10余年(图1.2.22.4)。
病例点评:左唇角下出现单发暗红色斑块,皮损质硬,与临床上常见的独立丘疹不同,不易诊断,需通过组织病理与瘢痕、感染疾病相鉴别。

图1.2.22.4 皮脂腺增生
1.2.23 婴儿脂溢性皮炎(neonatal seborrheic dermatitis)
病因不清,可能与母体雄激素经胎盘转运刺激婴儿皮脂腺生长、马拉色菌定植相关。临床表现头皮无症状、非炎症性黄色油腻性鳞屑堆积,常累及头顶和额部,呈“摇篮帽”样分布。多发生于出生后3周,具有自限性。
婴儿脂溢性皮炎1
病例点评:面部以眉部为著,淡红色斑片,油腻性痂(图1.2.23.1)。

图1.2.23.1 婴儿脂溢性皮炎
婴儿脂溢性皮炎2
病例点评:头部痂;头顶部油腻性痂(图1.2.23.2)。

图1.2.23.2 婴儿脂溢性皮炎
1.2.24 单纯疱疹/生殖器疱疹(herpes simplex/genital herpes)
单纯疱疹由单纯疱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HSV)感染所致,可分为HSV-1及HSV-2。HSV-1主要引起除生殖器以外的皮肤黏膜感染和脑部感染,典型病例为红斑基础上簇集性小水疱,破溃后可形成浅表溃疡,自觉灼热、痒或疼痛。病程短,有自限性,但易于复发。
生殖器疱疹皮损发生于生殖器及肛周者,主要由HSV-2引起,也可由HSV-1或两型混合感染,主要发生于青年人或成人,通过密切的生殖器接触传染,临床分为初发性生殖器疱疹(包括原发、非原发)、复发性生殖器疱疹(同一部位反复发作)、亚临床HSV激活等类型。
单纯疱疹1 典型病例
女,33岁,右臂红斑基础上水疱1周(图1.2.24.1)。
病例点评:上肢局限性皮损,具有单纯疱疹典型症状,红斑基础上簇集性水疱,少许水疱中央可见脐凹。

图1.2.24.1 单纯疱疹
单纯疱疹2
女,35岁,右手小鱼际外侧缘红斑、水疱伴压痛反复2年(图1.2.24.2)。
病例点评:皮损发生于手部,红斑基础上的水疱伴有压痛,属于复发性单纯疱疹。

图1.2.24.2 单纯疱疹
单纯疱疹3
男,44岁,背部红斑、水疱伴痛痒10天余(图1.2.24.3)。
病例点评:背部多发不规则水肿性红斑,上可见簇集性水疱,部分水疱破溃、糜烂、结痂,皮损处伴有痛痒,需与自身免疫性疱病鉴别,可行HSV病毒及自身抗体检测。

图1.2.24.3 单纯疱疹
生殖器疱疹4 典型病例
女,57岁,阴唇红斑、水疱伴疼痛7天(图1.2.24.4)。生殖器部位多发红斑、水疱,发病部位局限,部分皮损伴脓疱,自觉疼痛明显。

图1.2.24.4 单纯疱疹
1.2.25 脓疱疮(impetigo)
好发于2~7岁儿童,常由化脓性球菌(大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浅表感染引起。皮损特点常为丘疹、水疱或脓疱,易破溃而形成脓痂。分为大疱性脓疱疮和非大疱性脓疱疮。大疱性脓疱疮有脓疱,脓液沉积于疱底部,形成半月形积脓现象;非大疱性脓疱疮多见渗液干燥结成蜜黄色痂皮。好发于面部、口周、鼻孔周围、耳郭及四肢等暴露部位。当金黄色葡萄球菌侵及毛囊口时,形成表浅性毛囊口炎,也称Bockhart脓疱疮,即毛囊性脓疱疮。虫咬、搔抓、长期外用强效糖皮质激素或其他皮肤损伤可诱发毛囊性脓疱疮。特征性皮损为毛发开口处表浅性小圆形脓疱,四周绕以红晕,好发于头部及四肢,尤以股部及小腿常见。
脓疱疮1 典型病例
男,8岁,下颌部脓疱、渗出、结痂10天(图1.2.25.1)。
病例点评:面部、口周渗液,干燥结蜜黄色痂皮,为非大疱性脓疱疮的典型特点。

图1.2.25.1 脓疱疮
脓疱疮2 典型病例
男,4岁,躯干、上臂糜烂,结痂2周(图1.2.25.2)。

图1.2.25.2 脓疱疮
脓疱疮3 典型病例
女,13岁,面部、四肢红斑、糜烂、脓疱1周(图1.2.25.3)。
病例点评:皮损为脓疱,有典型的半月形积脓现象,为大疱性脓疱疮的典型皮损。

图1.2.25.3a 脓疱疮

图1.2.25.3b 脓疱疮
毛囊性脓疱疮4
男,8岁,头顶脓疱反复4年(图1.2.25.4)。头皮泛发浅表脓疱,与毛囊分布一致,曾按真菌感染治疗无效。脓性分泌物细菌培养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病例点评:幼儿头皮脓疱,应注意完善病原学检查,鉴别真菌或其他细菌性感染。

图1.2.25.4 毛囊性脓疱疮
1.2.26 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staphylococcal scalded skin syndrome)
SSSS为一种急性感染性皮肤病,大多发生于婴幼儿,偶见于成人,典型皮损为全身泛发性红斑、松弛性大疱及大片状表皮剥脱。病程初始时在口周或眼睑周围出现红斑,或红斑基础上松弛性大疱,随后迅速蔓延到躯干和四肢近端,1~2天内在口周和眼周出现渗出结痂,口周痂皮脱落形成放射状皲裂。有时见水疱剥脱后糜烂面,糜烂面恢复后形成糠状脱屑。该病可伴有全身症状,如发热、厌食、呕吐和腹泻等,或合并败血症、肺炎等,严重的可致死。
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1 典型病例
男,1岁3个月,面颈部红斑、痂皮伴痒痛4天(图1.2.26.1)。伴瘙痒,轻度疼痛,随后面颈部出现潮红,摩擦后出现表皮剥脱,留下浅表糜烂。
病例点评:口、眼周结痂及颈部小脓疱是本病的特征性表现,皮肤潮红,表皮剥脱需与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EN)鉴别。

图1.2.26.1 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
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2
男,1岁11个月,面颈、躯干、四肢红斑、糜烂1周(图1.2.26.2)。1周前患儿臀部“湿疹”搔抓后破溃,红斑基础上出现脓疱,后脓疱发展至全身。脓疱消退后口周出现放射状干燥痂皮和轻度皲裂。
病例点评:患儿既往患“湿疹”,提示皮肤屏障受损,容易继发感染。

图1.2.26.2a 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

图1.2.26.2b 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
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3
女,3岁,左胸部红斑、糜烂10天,累及面、躯干、四肢7天(图1.2.26.3)。左胸部首发红斑、糜烂,继而泛发躯干、四肢,轻度瘙痒及疼痛。
病例点评:病情进展较快,以浅表糜烂为特征。

图1.2.26.3 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
1.2.27 种痘样水疱病(hydroa vacciniforme)
病因不明,与EB病毒相关。蚊虫叮咬诱发及加重病情,出现高反应性皮损。好发于东亚人群,累及儿童和青少年,无明显性别差异,但成年人也可发生。好发于日光暴露部位如面部、四肢,偶可见于躯干。皮疹形态多样,有水疱、血疱、丘疹、坏死、溃疡、结痂,愈合后留下浅的痘样瘢痕,常伴面、四肢水肿。皮疹长期反复发作。严重病例可伴发热、消瘦、肝脾及淋巴结肿大等全身症状。可伴噬血细胞综合征。种痘样水疱病和种痘样水疱病样淋巴瘤,二者为谱系疾病,前者一般无系统性损害,后者有系统性损害,可进展为高侵袭性淋巴瘤。
种痘样水疱病1 典型病例
女,11岁,面、耳、手背红斑、水疱4年余(图1.2.27.1)。患者4年前无明显诱因发现枕部水疱,易破溃,皮损渐增多至面、耳、双手背。病情反复,春季稍重,面、耳、双手背散在水疱,结痂,尼科利斯基征(-),面部散在凹陷性瘢痕。家族史(-)。
病例点评:面、耳、手等曝光部位红斑、水疱反复发作。

图1.2.27.1a 种痘样水疱病

图1.2.27.1b 种痘样水疱病
种痘样水疱病2
男,8岁,面、颈、手背丘疹6年(图1.2.27.2)。患儿6年前面部、手背等暴露部位出现丘疹、糜烂、结痂,每年春夏季发作3~4次,给予药膏(具体不详)外用后,数日内痊愈。
病例点评:春夏季暴露部位反复发作丘疹,较虫咬皮炎严重,并伴有糜烂。

图1.2.27.2a 种痘样水疱病

图1.2.27.2b 种痘样水疱病
种痘样水疱病3
女,5岁,面部、躯干、四肢红斑、水疱、瘢痕伴高热4年,加重2个月(图1.2.27.3)。面部轻度浮肿,双眼睑肿胀,左眼不能睁开,面部散在20余处白色点状凹陷性瘢痕,偶见小水疱,皮疹以面部四肢较多,躯干较少。
病例点评:皮疹发作时,伴面部肿胀;水疱消退后形成凹陷性瘢痕。

图1.2.27.3 种痘样水疱病
种痘样水疱病4
女,10岁,面、手背部水疱、瘢痕4~5年,无发热,无家族史,无虫咬过敏(图1.2.27.4)。面颊、耳郭、手背红斑丘疹,水疱,多发凹陷性瘢痕。
病例点评:面部、双手背反复水疱,消退后遗留凹陷性瘢痕。

图1.2.27.4a 种痘样水疱病

图1.2.27.4b 种痘样水疱病
种痘样水疱病5
男,14岁,面部、四肢红斑、丘疹、水疱、大疱,反复7年余(图1.2.27.5)。面部可见萎缩性瘢痕,四肢较密集片状红斑、丘疹及萎缩性瘢痕,双手、足肿胀,红斑基础上水疱、大疱,壁厚,疱壁紧张。
病例点评:面部、四肢反复紧张性水疱,消退后遗留凹陷性瘢痕,应注意与其他自身免疫性疱病鉴别。

图1.2.27.5a 种痘样水疱病

图1.2.27.5b 种痘样水疱病
种痘样水疱病6
男,8岁,面、耳丘疱疹伴痒2个月,加重10天(图1.2.27.6)。2个月前面、耳部丘疱疹,伴瘙痒,不疼,余无不适,未曾特殊治疗,10天来自觉丘疱疹数量增多,气温高时瘙痒加重,面、耳部可见大小不等的丘疱疹,最大约0.6cm×0.6cm,表面光滑,边界清,无破溃渗出,部分可见结痂及抓痕。母亲:光敏性皮炎。
病例点评:光暴露部位反复发作丘疹、丘疱疹,注意鉴别光敏性皮炎、虫咬皮炎等。

图1.2.27.6 种痘样水疱病
种痘样水疱病7
男,7岁,全身反复丘疹、水疱、溃疡伴发热4年,加重1个月(图1.2.27.7)。全身丘疹、水疱、溃疡,部分皮损结痂,以面部及四肢尤重,躯干较轻,部分皮损消退后遗留凹陷性瘢痕。
病例点评:非曝光部位反复发生丘疹、水疱,表面黑痂,消退后遗留显著凹陷性瘢痕。

图1.2.27.7 种痘样水疱病
种痘样水疱病8
女,19岁,面部红斑、丘疹、血痂反复伴发热10余年(图1.2.27.8)。
病例点评:2岁始日晒后面部出现小水疱、丘疹,常发热。多处遗留凹陷性瘢痕。EB病毒: 3.04×102,抗EBV衣壳抗体IgG阳性。

图1.2.27.8 种痘样水疱病
1.2.28 隐翅虫皮炎(paederus dermatitis)
隐翅虫皮炎是接触隐翅虫毒液后出现的急性皮肤炎症反应。当虫体被拍击或压碎时,含有隐翅虫素的毒液沾染皮肤才致病。常发生于暴露部位,皮损形态常呈点状、条索状红肿,瘙痒,继而出现灼热、疼痛,可见透明薄壁水疱,有时也发展为脓疱或灰黑色坏死,皮损周围可出现点状或片状鲜红色丘疹或水疱。严重时可有全身症状,如头痛、发热等。
隐翅虫皮炎1 典型病例
男,右腋下红斑、脓疱2天(图1.2.28.1)。
病例点评:右腋下红斑,其上有脓疱,发病后未发现致病虫体,但皮损的分布在腋下有对应关系,右上肢下垂时两处红斑重叠,为毒素沾染形成的对吻损害。

图1.2.28.1 隐翅虫皮炎
隐翅虫皮炎2
男,24岁,左肘窝红斑、簇集条形水疱1天(图1.2.28.2)。否认出疹前曾外用(贴)各类药膏及搔抓等机械刺激。
病例点评:簇集性红斑、小脓疱,呈线状、条索状分布,呈以肘窝线为镜像的对吻损害。

图1.2.28.2 隐翅虫皮炎
隐翅虫皮炎3
男,40岁,野外宿营后右侧阴囊、腹股沟红斑、脓疱,伴疼痛1天(图1.2.28.3)。
病例点评:水肿性红斑基础上的密集针头大小脓疱,损害中心融合成片,表面稍下陷呈蓝灰色。

图1.2.28.3 隐翅虫皮炎
1.2.29 蜂蜇伤(bee sting)
蜂蜇伤后局部显著疼痛、烧灼感或瘙痒,很快会出现红肿,水疱或大疱。轻症者可出现一过性全身症状,严重者可出现多器官衰竭甚至死亡。
蜂蜇伤1 典型病例
男,22岁,右前臂蜂蜇伤2个月(图1.2.29.1)。
病例点评:起初蜂蜇右前臂红色丘疹,破溃、渗液。

图1.2.29.1 蜂蜇伤
蜂蜇伤2 典型病例
女,20岁,左下肢水肿性红斑、水疱、血疱伴疼痛2天(图1.2.29.2)。
病例点评:患者有蜂蜇伤史,起初出现左下肢水肿性红斑,逐渐加重出现水疱、血疱,无系统症状,口服甲泼尼龙片明显好转。

图1.2.29.2 蜂蜇伤
蜂蜇伤3 典型病例
男,8岁,口唇、枕部、臀部水肿性红斑、水疱伴疼痛1小时(图1.2.29.3)。
病例点评:有蜂蜇伤病史,唇部、臀部及枕部水肿性红斑,水疱,剧烈疼痛,实验室检查肌酸激酶和乳酸脱氢酶轻微升高,肌内注射地塞米松注射液后皮疹消退。

图1.2.29.3 蜂蜇伤
1.2.30 胶样粟丘疹(colloid milium)
胶样粟丘疹亦称胶样变性(colloid degeneration),是一组异质性疾病的病理诊断,其特征是在真皮内出现胶冻样物质沉积,分成年型、少年型、结节性、色素性、肢端角化伴真皮嗜酸性物质沉积。成年型胶样粟丘疹与长期过度日光暴露有关,好发于面部、颈部、耳部和手背,局限于日光暴露部位。多见于浅肤色、男性、户外工作者。皮损为黄色圆顶状半透明的丘疹,直径0.1~0.5cm。穿刺皮损时可挤出胶样物质。临床需与类脂质渐进性坏死等鉴别。
胶样粟丘疹1 典型病例
男,45岁,双颊部皮疹1年(图1.2.30.1),无不适。
病例点评:面颊部潮红,示日光损伤特点,密集小丘疹融合成斑块。

图1.2.30.1 胶样粟丘疹
胶样粟丘疹2 典型病例
男,43岁,双额、颞部肤色密集丘疹3年余(图1.2.30.2)。
病例点评:中年男性,容易误诊为皮脂腺增生,应注意后者多散在分布,中央有脐凹。

图1.2.30.2 胶样粟丘疹
胶样粟丘疹3
男,70岁,双面部融合性丘疹、斑块3年余(图1.2.30.3)。无自觉症状,触之软,可挤出白色膏状物。
病例点评:分型考虑结节性胶样粟丘疹。临床容易误诊为皮脂腺增生及皮肤钙质沉积。

图1.2.30.3 胶样粟丘疹
1.2.31 慢性结节性耳轮软骨皮炎(chondrodermatitis nodularis chronic helicis)
慢性结节性耳轮软骨皮炎是发生于耳部的压痛性结节,诱因包括日光性损害、寒冷、创伤、局部缺血等,多单发,6%~10%双侧发病,皮损多呈红色结节,中央可结痂或呈填充胶质火山口状,周围可见炎症反应,多数患者伴疼痛或压痛,局部遇冷、受压后加重,疼痛为发作性或持续性,早期尤为明显,一般无全身症状。皮疹开始发展较快,达到高峰后相对稳定,一般不会自行消退。
慢性结节性耳轮软骨皮炎1 典型病例
女,60岁,左耳轮暗红色结节伴疼痛1个月余(图1.2.31.1)。
病例点评:左耳轮单发结节,压痛阳性。

图1.2.31.1 慢性结节性耳轮软骨皮炎
慢性结节性耳轮软骨皮炎2 典型病例
男,65岁,右耳郭结节伴痒痛1周,外用激素、酊剂无效(图1.2.31.2)。
病例点评:皮损初发为绿豆大小结节,伴轻度瘙痒,反复搔抓后结节破溃增大。

图1.2.31.2 慢性结节性耳轮软骨皮炎
慢性结节性耳轮软骨皮炎3 典型病例
男,44岁,双耳郭肿胀伴瘙痒、烧灼感2个月余,青霉素静滴后稍减轻(图 1.2.31.3)。
病例点评:此患者为双侧发病,皮损时轻时重,表现为耳郭弥漫肿胀,临床少见。

图1.2.31.3 慢性结节性耳轮软骨皮炎
1.2.32 痤疮(acne)
好发于青年男性。皮损主要发生在额部、颊部及颈部,部分累及胸背部及臀部。皮损为黑头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及窦道,囊肿内经常有黏稠的黄红色液体排出。按严重程度可分为轻度(Ⅰ级)、中度(Ⅱ级、Ⅲ级)及重度(Ⅳ级)。病程慢,经久不愈,愈后可有凹凸不平或虫蚀样瘢痕形成。爆发性痤疮常见于男性少年,表现为面部、颈部、上胸背部突然出现多发的疼痛性炎症性结节和斑块,皮损很快出现液化坏死、溃疡,可有系统症状。坏死性痤疮典型损害是红色毛囊性丘疹或脓疱,迅速出现浅表坏死,轻度凹陷,上覆黏着性痂,痂脱后留有痘疮样瘢痕。
痤疮1 典型病例
女,39岁,面部粉刺、红色丘疹反复半年余,伴痒(图1.2.32.1)。

图1.2.32.1 痤疮
痤疮2
男,30岁,面颈、胸背、上肢反复红色丘疹、结节、脓疱5个月(图 1.2.32.2)。
病例点评:青年患者,皮疹广泛,往往面颈部和胸部均可累及。

图1.2.32.2 痤疮
痤疮3
男,17岁,面、胸、背部红斑、丘疹、脓疱、囊肿、结节10个月(图1.2.32.3)。
病例点评:颈部、上胸背部红斑、丘疹、脓疱、结节、囊肿,部分破溃坏死,遗留暗红斑及瘢痕。

图1.2.32.3 痤疮
痤疮4
男,20岁,面、胸背部丘疹、结节5年,加重1个月余(图1.2.32.4)。
病例点评:慢性病程,瘢痕修复。

图1.2.32.4 痤疮
痤疮5
男,21岁,颜面、背部红斑、丘疹、囊肿、瘢痕形成4年余(图1.2.32.5)。
病例点评:面部皮疹缓解后遗留瘢痕,双上睑瘢痕导致上睑外翻、闭合不全。

图1.2.32.5a 痤疮

图1.2.32.5b 痤疮
痤疮6
男,37岁,左面颊、下颌、颈、右臀部红斑、结节、囊肿、溃疡10年余(图 1.2.32.6)。
病例点评:皮疹局限于某一部位,反复发作,曾有脓性渗出,瘢痕修复,头皮无皮疹。

图1.2.32.6a 痤疮

图1.2.32.6b 痤疮
痤疮7
男,30岁,面部皮色结节2年,渐增多增大,轻度瘙痒,夏季加重(图1.2.32.7)。
病例点评:皮疹以皮色丘疹、结节为主要表现。

图1.2.32.7 痤疮
1.2.33 颜面播散性粟粒狼疮(lupus miliaris disseminatus faciei)
颜面播散性粟粒狼疮又名毛囊性粟粒性狼疮(lupus miliaris follicularis),颜面播散性粟粒型皮肤结核(tuberculosis miliaris disseminatus faciei),粟粒狼疮样结核症(tuberculosis luposa miliaris)。以中青年男性多见,皮损好发于眼周,尤其是下睑,病因不清。基本损害为2~3mm直径孤立或相互融合的红色、深红色半球形丘疹,表面光滑,质软。病程慢性,有自限性,结节经数月或数年才渐渐消失,抗结核治疗无效,对激素以及四环素类抗生素效果好,愈后留瘢痕。目前国外多认为是玫瑰痤疮的肉芽肿型,由于本病临床表现及预后有特殊之处,也有学者认为是独立疾病。
颜面播散性粟粒狼疮1 典型病例
男,19岁,面部红色丘疹1个月(图1.2.33.1)。
病例点评:1个月前自双眼周出现红色丘疹,遇热后出现瘙痒,皮损渐增多,局部出现融合。

图1.2.33.1 颜面播散性粟粒狼疮
颜面播散性粟粒狼疮2
男,32岁,眼周红色丘疹、脓疱反复半年(图1.2.33.2)。自眼周出现散在红色丘疹,脓疱,偶尔瘙痒,受热后皮损有加重,自行挤压后遗留瘢痕。
病例点评:眼周多发红色丘疹,是较典型的改变。

图1.2.33.2 颜面播散性粟粒狼疮
颜面播散性粟粒狼疮3
男,14岁,面部多发丘疹8个月,渐增多(图1.2.33.3)。
病例点评:皮损主要累及面中部,眼睑处有典型皮疹,患儿无瘙痒等不适。

图1.2.33.3 颜面播散性粟粒狼疮
颜面播散性粟粒狼疮4
男,24岁,左下睑红色斑块半年,右下睑红色斑块4个月(图1.2.33.4)。
病例点评:皮疹局限于下睑,曾误诊为“睑腺炎、蜂窝织炎”,治疗无效。

图1.2.33.4 颜面播散性粟粒狼疮
1.2.34 玫瑰痤疮(acne rosacea)
玫瑰痤疮既往称酒渣鼻(rosacea)、酒渣样皮炎(rosacealike dermatitis)。多见于中青年女性,好发于鼻、两颊、前额、下颌等部位。典型临床表现早期为阵发性潮红,后进展为面部弥漫性潮红伴毛细血管扩张,可有丘疹、脓疱和结节。按照不同部位、不同时期、不同皮损特点,可分为4型。①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面中部对称性红斑,毛细血管扩张,伴皮肤干燥、灼热、刺痛。②丘疹脓疱型:在前一型基础上,逐渐出现大小不一丘疹、脓疱和结节。③肥大增生型:在红斑或毛细血管扩张基础上,鼻尖肥大并出现大小不等紫红色结节状隆起,并逐渐发展为鼻赘。④眼型:通常与上述3型合并存在,表现为睑缘炎、结膜炎、角膜炎等。
玫瑰痤疮1 典型病例
女,42岁,面部红斑、丘疹伴痒反复10年(图1.2.34.1)。
病例点评:面部对称性分布的浸润性红斑,以颊部为主,病情反复。

图1.2.34.1 玫瑰痤疮
玫瑰痤疮2
女,40岁,面部红斑3个月余,无糖皮质激素外用史(图1.2.34.2)。
病例点评:面部皮损表现为对称性浸润性红斑,颧部和鼻背部较显著,肿胀感明显,不除外合并“类固醇皮炎”,需仔细询问病史帮助鉴别。

图1.2.34.2 玫瑰痤疮
玫瑰痤疮3
女,40岁,面部红斑、丘疹1个月余,轻度瘙痒(图1.2.34.3)。
病例点评:在红斑和毛细血管扩张基础上,出现多发丘疹,以口周和鼻部为著,属于丘疹脓疱型。

图1.2.34.3 玫瑰痤疮
玫瑰痤疮4
女,50岁,面部散在红色丘疹、毛细血管扩张、脱屑7个月,反复发作(图1.2.34.4)。
病例点评:以毛细血管扩张和散在红色丘疹为主要临床表现,皮肤伴干燥、脱屑,属于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

图1.2.34.4 玫瑰痤疮
玫瑰痤疮5
女,56岁,面部反复红斑、丘疹5年(图1.2.34.5)。
病例点评:本例发病前曾反复使用激素软膏,临床症状重,出现多发脓疱结痂。

图1.2.34.5 玫瑰痤疮
1.2.35 激素依赖性皮炎(steroid-dependent dermatitis)
激素依赖性皮炎是一种尚有争议的名称,指长期滥用或不适当使用含糖皮质激素药物及化妆品而引起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病因复杂,其发生主要与皮肤屏障损伤、炎症反应增强、神经系统高反应及微生物感染有关。多发生于中青年女性,主要表现为面部丘疹、红斑、脱屑等,经常伴有灼热、刺痒、局部干燥紧绷感,但停药后复发或加重。该病具有多形态损害、激素依赖或成瘾、病情复发等特点。
激素依赖性皮炎 典型病例
女,45岁,面部潮红伴灼烧感3年,既往长期外用复方酮康唑软膏(图1.2.35.1)。
病例点评:双颊弥漫性红斑、血管扩张、干燥。

图1.2.35.1 激素依赖性皮炎
1.2.36 多形性日光疹(polymorphous light eruption)
多形性日光疹是一种特发性、间歇性、反复发作的、以多形皮损为特征的常见光敏感性皮肤病。多见于中青年女性和户外劳动者,好发于暴露部位,皮损常为丘疹,可融合成为斑丘疹或斑块,也可见丘疱疹,同一患者常以单一形态皮损为主。病程长短不一,反复发作,愈后无明显色素沉着和瘢痕。
多形性日光疹1 典型病例
男,48岁,面、颈后、双手背曝光部位红斑、水疱、糜烂反复发作30年,日晒后出现(图1.2.36.1)。
病例点评:面颈、双手背对称红斑、水疱。

图1.2.36.1a 多形性日光疹

图1.2.36.1b 多形性日光疹
多形性日光疹2 典型病例
男,20岁,面颈部、双上肢红丘疹、斑块伴瘙痒1个月(图1.2.36.2)。
病例点评:皮损于日晒后出现,位于曝光部位,多发性水肿性红斑、丘疹、结痂。

图1.2.36.2a 多形性日光疹

图1.2.36.2b 多形性日光疹
多形性日光疹3
男,31岁,双上肢、面部散在红色丘疹,伴瘙痒2个月(图1.2.36.3)。患者皮损日晒后加重,严重时出现破溃,痂皮,阴雨天减轻。
病例点评:本例累及鼻部、双前臂伸侧均为曝光部位,临床上需要与盘状红斑狼疮相鉴别,后者皮损多累及双颊,上覆黏着鳞屑,可有萎缩,不能自行缓解。

图1.2.36.3a 多形性日光疹

图1.2.36.3b 多形性日光疹
1.2.37 慢性光化性皮炎(chronic actinic dermatitis)
慢性光化性皮炎多见于中老年男性。皮损主要位于长期受日光照射的项部、手背、面、颈、上胸等。皮损形态与慢性接触性皮炎相似,为界限较清的浸润、肥厚性斑块。常因搔抓致糜烂、渗液、继发细菌感染。可发生于内用光敏感药物或食物后,也可以表现为外用光敏感物质后在接触部位出现皮炎,后者又称为光过敏性接触性皮炎。春、夏季加重,反复发作。
慢性光化性皮炎1 典型病例
男,45岁,头面颈、上肢红斑、结节,躯干、下肢丘疹伴痒反复20余年(图 1.2.37.1)。

图1.2.37.1 慢性光化性皮炎
慢性光化性皮炎2
男,59岁,面部、腰腹部红色斑块、丘疹反复4年,瘙痒剧烈,日晒后加重(图1.2.37.2)。
病例点评:慢性病程,反复发作,日晒后加重,瘙痒剧烈。

图1.2.37.2 慢性光化性皮炎
慢性光化性皮炎3
男,61岁,面部、四肢红色丘疹、结节、鳞屑反复30年,瘙痒剧烈,夏重冬轻(图1.2.37.3)。
病例点评:皮疹以暴露部位为主,日晒后加重,冬季无法完全缓解,易破溃结痂。

图1.2.37.3 慢性光化性皮炎
慢性光化性皮炎4
男,55岁,头面部、手足红斑、干裂、结痂、痒7个月余(图1.2.37.4)。
病例点评:白癜风病史10余年,大部分皮疹区色素脱失斑基础上出现皲裂、结痂,考虑白癜风皮疹处黑素细胞破坏,光防护能力下降。

图1.2.37.4 慢性光化性皮炎
1.2.38 日晒伤(sunburn)
日晒伤又称日光性皮炎(solar dermatitis),是正常皮肤对过度紫外线B段(ultraviolet B,UVB)照射产生的急性炎症反应。暴晒部位出现弥漫性鲜红色边界清晰的红斑,严重时可有水肿、脱屑、糜烂和水疱,恢复后常有色素沉着。可伴有烧灼感或刺痛感。常见于春末夏初。日晒伤与日光强弱、照射面积、肤质等有关,好发于浅肤色人群,高原地区易发。
日晒伤1 典型病例
男,20岁,胸背部红斑、肩部水疱、痛3天(图1.2.38.1)。
发病前在水上乐园游玩3小时即出现红斑,次日出现水疱(图1.2.38.1a为发病第3天)。面、前臂无明显红斑。服泼尼松、湿敷后第2天水疱消退,次日出现脱屑(图1.2.38.1b)。

图1.2.38.1a 日晒伤

图1.2.38.1b 日晒伤
日晒伤2
男,59岁,面、颈、胸、双上肢红肿、脱屑伴瘙痒1周余(图1.2.38.2)。曝光部位日晒后出现,早期疼痛明显,后红斑颜色逐渐变暗,继而出现瘙痒不适,有白色细碎鳞屑出现,其他非曝光部位无红斑肿胀,否认病前有野菜等特殊饮食。
病例点评:相对病程较长,皮疹颜色暗红,光暴露病史对诊断有提示意义。

图1.2.38.2 日晒伤
日晒伤3
男,40岁,双颧、双耳红斑、水疱、糜烂、结痂伴瘙痒2天(图1.2.38.3)。2天前户外活动后出现双颧、双耳红斑、水疱、糜烂,病史较短,伴明显疼痛感。
病例点评:皮疹多形,明确光暴露史和急性起病有助于诊断。

图1.2.38.3 日晒伤
1.2.39 光化性痒疹(actinic prurigo)
光化性痒疹又称Hutchinson夏季痒疹(Hutchinson’s summer prurigo),是一种日光诱导的瘙痒性丘疹或结节,主要累及曝光部位。春夏好发,多见于儿童,女性多见,亦可发生于成人,慢性经过。主要发生于面部,部分成年后可自行缓解,愈后可遗留凹陷性瘢痕或色素改变;30%~50%的患者唇和眼黏膜受累,表现为下唇或上唇中央区的水肿、鳞屑、皲裂、溃疡、结痂及色沉,部分患者唇炎是唯一的临床表现;结膜损害则表现为眼充血、畏光、翼状胬肉、泪液增多等。
光化性痒疹1 典型病例
女,38岁,头面部及双上肢红色丘疹结节3年(图1.2.39.1)。皮疹分布于面部及上肢伸侧曝光部位,夏重冬轻。

图1.2.39.1a 光化性痒疹

图1.2.39.1b 光化性痒疹
光化性痒疹2 典型病例
男,41岁,面颈部、双上肢红色丘疹伴痒反复3年,复发加重1个月余(图1.2.39.2)。皮损为发生于面颈部及上肢伸侧的水肿性红斑、结节,部分破溃,结痂,本患者皮损发生于曝光部位,病情反复,可自行消退。

图1.2.39.2a 光化性痒疹

图1.2.39.2b 光化性痒疹
1.2.40 植物日光性皮炎(phytophotodermatitis)
摄食或接触某些植物后,身体暴露部位皮肤再经日光照射而引起的皮炎,为发生在暴露部位的光毒性反应。典型皮损为非凹陷水肿、弥漫潮红或紫红斑、瘀斑、肿胀、水疱、血疱或坏死等,可有灼热、痒、痛等不适。植物中起到致病作用的光敏物质主要为呋喃香豆素。常见光敏性植物包括藜科(灰菜、甜菜),伞形科(香菜、芹菜、茴香),芸香科(柑橘、柠檬、酸橙),菊科(野菊、黄花蒿),桑科(无花果),豆科(紫云英),十字花科(野生油菜、芥菜)等。
植物日光性皮炎1 典型病例
女,58岁,面部、双手背瘀斑、肿胀4天。患者4天前进食“灰灰菜”,日晒后暴露部位出现皮损。皮损为弥漫性红斑,非凹陷水肿、水疱(图 1.2.40.1)。

图1.2.40.1a 植物日光性皮炎

图1.2.40.1b 植物日光性皮炎
植物日光性皮炎2
女,56岁,面部、双手背红斑、肿胀、水疱伴疼痛10天。10天前进食“菜豆、青菜”,日晒后出现皮损,渐加重,出现糜烂、破溃(图1.2.40.2)。
病例点评:手背损害为肿胀性红斑、水疱及血疱,详细询问病史及皮肤外系统检查有助于鉴别烟酸缺乏症。

图1.2.40.2 植物日光性皮炎
植物日光性皮炎3
女,56岁,面部红斑、轻度肿胀5天。5天前进食“蘑菇”,日晒后出现皮损,伴痒(图1.2.40.3)。既往曾因食用“海带”后面部出现肿胀性红斑。
病例点评:皮损特点为轻度肿胀性对称红斑,境界不清楚,自身抗体系列未见异常可排除系统性红斑狼疮。

图1.2.40.3 植物日光性皮炎
1.2.41 皮肌炎(dermatomyositis)
皮肌炎是一种主要累及皮肤和横纹肌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在儿童10~15岁和40~60岁成人呈双峰分布。女性多于男性,与遗传有关。典型病例为眶周、颈前三角等曝光部位分布的水肿性紫红斑、皮肤异色症样皮损,可伴有甲周红斑和出血性甲襞梗死。曝光部位皮损早期易误诊为光敏性皮炎,晚期出现色素沉着或减退。手背的苔藓样丘疹(Gottron丘疹)及肘、膝关节伸侧的红斑(Gottron征)。累及肌肉表现为受累肌群无力、疼痛和压痛,最常侵犯四肢近端肌群、肩胛带肌群和咽部肌群,出现抬手、上楼、下蹲、吞咽困难及声音嘶哑等,严重时累及呼吸肌和心肌、出现呼吸困难、心悸等,肌电图示肌源性损害。有少数为无肌病性皮肌炎。钙质沉着多见于儿童,与系统应用皮质激素反应不佳相关。部分成年患者可伴发肿瘤(报道9.6%~27%不等)。实验室检查项目中血清酶如肌酸激酶等显著增高。病期数周至数年,重者可致死,MDA5(黑色素瘤分化相关基因5)抗体阳性的患者发生间质性肺病风险高,病情可能快速进展,预后较差。
皮肌炎1 典型病例
女,55岁,面、躯干、四肢红斑伴瘙痒10年(图1.2.41.1)。
病例点评:10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颈后红斑,丘疹伴瘙痒明显,按“神经性皮炎”诊治,好转,停药后渐发展至面、四肢及躯干。2年前出现双上肢无力,皮疹渐加重,双眼睑出现肿胀性红斑。

图1.2.41.1a 皮肌炎

图1.2.41.1b 皮肌炎

图1.2.41.1c 皮肌炎

图1.2.41.1d 皮肌炎
皮肌炎2
女,78岁,头面部、躯干、四肢红斑3个月,乏力1个月(图1.2.41.2)。皮损先出现于额头、颈部光暴露部位,外用地塞米松软膏后有改善,1个月前出现乏力,爬楼、蹲下起立略困难,饮水偶尔呛咳。皮损日晒后加重。皮肌炎特异性抗体检查发现转录中介因子1γ(transcriptional intermediary factor 1γ,TIF-1γ)抗体IgG(++)。
病例点评:光暴露部位红斑,伴随肌肉症状时区别其他具有光敏性特征疾病的要点。

图1.2.41.2 皮肌炎
皮肌炎3
女,48岁,面部、手背红斑5个月,呼吸困难、蹲起无力、关节痛4个月(图1.2.41.3)。自面部、双手背出现数个红色丘疹,轻度瘙痒。4个月前出现呼吸困难,活动后加重,同时出现蹲起无力,掌指关节、双肘、双膝关节疼痛。在肘、膝及双手背掌指关节处出现Gottron征及Gottron丘疹,在外院予口服“泼尼松片5mg /d”治疗后皮损及关节痛症状有改善。自行停药后皮损及症状再次加重。
病例点评:曝光部位及关节处皮疹具有特征性,伴随肌肉症状高度提示皮肌炎。

图1.2.41.3a 皮肌炎

图1.2.41.3b 皮肌炎

图1.2.41.3c 皮肌炎
皮肌炎4
女,4岁,面部紫红色斑片2年,双手背淡红色丘疹1年余(图1.2.41.4)。面部皮损迁延不愈,夏季加重。1年余前出现双手背Gottron丘疹。随后渐出现臀部、四肢伸侧红斑、丘疹。无吞咽困难及肌肉无力症状。
病例点评:皮疹较典型,无肌肉症状,注意系统排查,明确是否无肌病性皮肌炎。

图1.2.41.4a 皮肌炎

图1.2.41.4b 皮肌炎
皮肌炎5
男,26岁,鼻背、双手红斑1年,眼周潮红3周(图1.2.41.5)。1年前无明显诱因自鼻背、手部出现红斑,手部皮疹受凉后疼痛,局部出现坏死,曾按“酒渣鼻”治疗效果欠佳,近3周症状较前明显加重,眼周出现潮红斑。无发热、关节痛、肌痛等不适。
病例点评:鼻部皮疹注意鉴别红斑狼疮,结合双上睑水肿性红斑有助于诊断。

图1.2.41.5 皮肌炎
皮肌炎6
女,48岁,全身红斑伴瘙痒半年,乏力4个月(图1.2.41.6)。无明显诱因自面颈部出现红色斑片,渐累及躯干、四肢,瘙痒明显,4个月出现全身乏力,蹲下后起立困难,有轻微吞咽困难。心肌酶谱示乳酸脱氢酶496IU/L。诊断皮肌炎后3个月确诊左侧乳腺癌。
病例点评:该例患者肩背部的条纹状皮疹,是皮肌炎中比较少见的特征性皮疹——鞭打样红斑(flagellate erythema)。

图1.2.41.6a 皮肌炎

图1.2.41.6b 皮肌炎

图1.2.41.6c 皮肌炎
皮肌炎7
女,39岁,面颈部、双下肢、背部红斑、丘疹伴痒2个月(图1.2.41.7)。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额部左侧出现红斑,伴瘙痒,就诊于当地某医院,诊断“日光性皮炎”,给予口服抗过敏类药(具体不详)、外用维生素E软膏治疗3天,皮疹变化不明显,瘙痒减轻。停药3~5天后,日晒后双上肢、手背、背部均出现红斑、丘疹,伴瘙痒,无肌肉痛。先后于多家医院就诊,考虑“多形性日光疹”,口服抗过敏药物及外用糖皮质激素药膏后皮疹及瘙痒有改善,停药后皮损反复。
病例点评:病程中有明确光敏性,按日光相关性急慢性炎症治疗效果欠佳,仔细甄别手背皮疹有助于诊断。

图1.2.41.7a 皮肌炎

图1.2.41.7b 皮肌炎
皮肌炎8
男,56岁,双上睑红肿9个月,头颈部、胸部、双下肢红斑伴痒8个月(图1.2.41.8)。9个月前出现双上睑红肿,渐发展到头颈部、胸部、双下肢红斑、伴瘙痒明显,反复搔抓,局部出现色素减退。本次就诊前3个月诊断肺癌。
病例点评:本例患者与恶性肿瘤高度相关。

图1.2.41.8 皮肌炎
皮肌炎9
女,46岁,面颈部、双上肢、躯干红斑、丘疹、水疱伴痒2个月(图1.2.41.9)。初发时为颈背部弥漫红斑,密集红色丘疹,伴显著瘙痒,曾按“接触性皮炎”对症处理,效果不佳。皮疹渐扩展至腹部、双上肢,部分红斑表面出现水疱,右上睑出现紫红色斑片。心肌酶谱示:肌酸激酶441IU/L,乳酸脱氢酶331IU/L,乳酸脱氢酶同工酶188IU/L。患者诊断皮肌炎后6个月诊断卵巢癌。
病例点评:本例确诊皮肌炎在前,后期发现恶性肿瘤,提示皮肌炎患者系统检查随访的必要性。

图1.2.41.9a 皮肌炎

图1.2.41.9b 皮肌炎
1.2.42 脂溢性皮炎(seborrheic dermatitis)
脂溢性皮炎在皮脂溢出的基础上发生,主要发生于皮脂丰富部位,如头、面及胸背部。皮损为境界清楚的红斑,有薄层油腻性鳞屑和结痂,自觉瘙痒。临床上主要需与银屑病鉴别,病理上海绵水肿及毛囊口“唇缘”鳞屑痂有鉴别意义。
脂溢性皮炎1 典型病例
男,44岁,面部红斑、脱屑9年(图1.2.42.1)。曾按“湿疹、脂溢性皮炎”治疗有效,但反复发作。
病例点评:面部出现的红斑,边界清楚,表面覆黄色油腻鳞屑。

图1.2.42.1 脂溢性皮炎
脂溢性皮炎2
男,43岁,面部红斑、脱屑伴瘙痒10个月余(图1.2.42.2)。曾外涂“地奈德乳膏”、口服“依巴斯汀”,效果不佳。
病例点评:面部红斑、脱屑,皮损似蝶形红斑。需注意与红斑狼疮鉴别。

图1.2.42.2a 脂溢性皮炎

图1.2.42.2b 脂溢性皮炎
脂溢性皮炎3
男,25岁,头皮红斑、脱屑1年(图1.2.42.3)。平时头皮油腻,否认家族银屑病史。
病例点评:头皮片状红斑、脱屑,头皮油腻。需注意与头皮银屑病鉴别。组织病理显示海绵水肿性皮炎、毛囊口鳞屑痂具有鉴别诊断意义。

图1.2.42.3 脂溢性皮炎
脂溢性皮炎4
女,47岁,头面部、躯干红斑、脱屑2个月(图1.2.42.4)。四肢关节、肌肉疼痛,肌无力。抗MDA5自身抗体IgG阳性(+++)。
病例点评:系皮肌炎患者,头皮、面部红斑、脱屑。组织病理:面部红斑显示空泡性界面皮炎;头皮红斑显示银屑病样增生伴海绵水肿。最后诊断:脂溢性皮炎(头皮);皮肌炎(面部)。
文献上有报道发生于脂溢性皮炎部位的皮肌炎(脂溢性皮炎样皮肌炎),多见于抗MDA5自身抗体阳性皮肌炎,容易发生间质性肺病变。其红斑更倾向于暗紫红色、色素沉着更明显、治疗抵抗,组织病理及肌炎特异性抗体可资鉴别。

图1.2.42.4 脂溢性皮炎
1.2.43 睑黄瘤(xathelasma)
睑黄瘤又称睑黄疣,是最常见的一种黄瘤。睑黄瘤的发病机制不十分明确,局部组织中脂质沉积,被组织细胞吞噬后形成黄瘤细胞。睑黄瘤多见于中年女性,皮损为黄色或橙黄色的斑丘疹、斑块或结节,多累及上睑近内眦处,也可围绕眼裂多处发生。多数患者血脂正常,部分有高脂血症或脂蛋白代谢性疾病。
睑黄瘤1 典型病例
男,45岁,双上睑黄色斑丘疹2年,渐增大,无自觉症状(图1.2.43.1)。

图1.2.43.1 睑黄瘤
睑黄瘤2
女,37岁,双眶周黄色丘疹2年,渐增大、增多,无自觉症状(图1.2.43.2)。
病理特点:皮损多发并伴有色素改变,血脂正常。

图1.2.43.2 睑黄瘤
1.2.44 面颈部毛囊性红斑黑变病(erythromelanosis follicularis of face and neck)
面颈部毛囊性红斑黑变病为毛周角化病的特殊亚型,为侵犯毛囊的红斑性色素沉着病,常累及上颌区及耳前,为界限鲜明、对称性色素沉着斑,其上可有毛囊性丘疹、红斑或毛细血管扩张,好发于青年男,一般自幼发生,病情持久顽固。
面颈部毛囊性红斑黑变病1 典型病例
男,27岁,面颈部红斑、丘疹6年,逐渐扩大,日晒后加重,表现为下面颊延伸至颈部弥漫性暗红斑,上有散在毛囊性丘疹,局部可见色素加深(图1.2.44.1)。
病例点评:以两下颌为中心,双侧对称红斑,红斑内毛囊口角化性小丘疹。

图1.2.44.1a 面颈部毛囊性红斑黑变病

图1.2.44.1b 面颈部毛囊性红斑黑变病
面颈部毛囊性红斑黑变病2 典型病例
男,21岁,面部暗红丘疹21年(图1.2.44.2)。自幼双颊出现密集暗红丘疹,无明显不适。

图1.2.44.2 面颈部毛囊性红斑黑变病
面颈部毛囊性红斑黑变病3
男,17岁,面部红斑丘疹10年(图1.2.44.3)。颈、躯干、四肢均有毛囊性丘疹,但无潮红。

图1.2.44.3 面颈部毛囊性红斑黑变病
1.2.45 面部偏侧萎缩(facial hemiatrophy)
面部偏侧萎缩又称Romberg病或进行性单侧面萎缩症。原因不明,多数人认为属线状硬皮病。其发病与遗传因素、神经营养障碍、内分泌功能失调、感染、外伤、脂肪代谢异常等有关。好发于10~20岁,女性多见。临床表现为单侧自额顶骨区、至眉弓、面颊、鼻唇凹陷性萎缩,形似刀砍,局部皮肤菲薄呈羊皮纸样外观,皮脂和汗液分泌减少,毳毛变细、脱落。后期常因面部皮肤、脂肪、肌肉、骨骼萎缩造成口角上偏、张口露齿、眼球内陷、眼睑下垂、巩膜过分暴露、颜面瘦削塌陷等,严重影响美观。另外可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癫痫、三叉神经痛、偏头痛等。
面部偏侧萎缩1 典型病例
男,3岁,右侧头面部萎缩、硬化出生即有,逐渐加重(图1.2.45.1)。
病例点评:患者出生即有右面部皮肤萎缩,变硬,伴有牙齿缺失,毛发脱落,病史结合临床特点可明确诊断。

图1.2.45.1 面部偏侧萎缩
面部偏侧萎缩2 典型病例
女,38岁,左下颌皮下萎缩10年余(图1.2.45.2)。
病例点评:下颌皮肤及唇黏膜萎缩,同时伴有牙龈萎缩。

图1.2.45.2 面部偏侧萎缩
1.2.46 太田痣(nevus of Ota)
出生或青春期前发病。为蓝灰色斑片,单侧分布于三叉神经分布的眼和上颌骨区域,约5%为双侧。持久存在。60%患者累及巩膜和结膜,偶可累及鼻与口腔黏膜或脑脊膜。
太田痣1 典型病例
女,60岁,右面部黑斑60年(图1.2.46.1)。出生时黑斑小,后渐增大,部分越过中线,结膜无累及。

图1.2.46.1 太田痣
太田痣2
女,6个月,右侧头皮褐色斑片6个月(图1.2.46.2)。直径约5cm大小,边界不清。
病例点评:患儿自幼右侧头皮出现斑片,非好发部位,注意鉴别色素痣。

图1.2.46.2 太田痣
太田痣3
女,13岁,左面部青黑色斑疹13年(图1.2.46.3)。
病例点评:皮疹色素分布不均匀,边界不规则。注意与斑痣相鉴别。

图1.2.46.3 太田痣
太田痣4
男,16岁,左颊蓝色斑片出生即有(图1.2.46.4)。
病例点评:蓝黑色斑,范围较局限,注意鉴别特殊表现的蓝痣。

图1.2.46.4 太田痣
太田痣5
女,30岁,面部褐色斑片15年。右颧部一褐色斑片,约2cm×2.5cm大小(图1.2.46.5),左侧眼下方一褐色斑片,约1.5cm×0.2cm,形状不规则,境界清楚,表面光滑,压之不褪色,巩膜无色斑。
病例点评:双侧均有皮疹,容易误诊为褐青色痣。

图1.2.46.5 太田痣
1.2.47 颧部褐青色痣(nevus fuscoceruleus zygomaticus)
褐青色痣又称 Hori痣(Hori’s nevus)、获得性太田痣样斑(acquired bilateral nevus of Ota-like macules)。多见于20~40岁亚裔女性。42%的患者有一级亲属患病的家族史。临床表现为棕色或灰蓝色斑点,逐渐融合呈斑片。常不能自行消退。发生于双侧颧颊部、颞部、前额、眼睑或鼻部。
颧部褐青色痣1 典型病例
女,56岁,面部灰褐色色素沉着斑10年(图1.2.47.1)。
病例点评:面部灰褐色色素沉着斑,界限清楚,无痒或痛感。注意与黑变病相鉴别。

图1.2.47.1 颧部褐青色痣
颧部褐青色痣2
女,37岁,面部、颞部多发性斑疹10年余,无不适(图1.2.47.2)。
病例点评:患者既往有“痤疮”,注意鉴别炎症后色素沉着。

图1.2.47.2 颧部褐青色痣
颧部褐青色痣3
女,33岁,两侧额部褐黑色斑2年(图1.2.47.3)。
病例点评:额部两侧见密集褐黑色斑点,呈大片状分布,边界不清。注意与黑变病相鉴别。

图1.2.47.3 颧部褐青色痣
1.2.48 日光性黑子(solar lentigo)
日光性黑子又名老年性黑子、老年斑、光化性黑子(actinic lentigo)、日光性雀斑样痣。主要见于老年人的日光暴露部位,特别是浅肤色老人的手背部、面部。呈均匀褐色、黑色斑点及斑片,边缘模糊而不规则,斑片大小差异较大,可相互融合呈大斑片,临床需与脂溢性角化病、恶性雀斑样痣鉴别。
日光性黑子1 典型病例
女,43岁,面部褐色斑片10年(图1.2.48.1)。渐增多、增大,颜色渐加深,无不适。

图1.2.48.1 日光性黑子
日光性黑子2
男,50岁,面部散在褐色斑疹10余年。渐增多,偶痒(图1.2.48.2)。
病例点评:中老年患者,多发皮疹,临床容易误诊为脂溢性角化病。

图1.2.48.2 日光性黑子
日光性黑子3 典型病例
男,61岁,右颞部褐色斑片40年余(图1.2.48.3)。初约4mm,缓慢增大,无不适。
病例点评:此例需注意与脂溢性角化病鉴别。

图1.2.48.3 日光性黑子
日光性黑子4
女,37岁,面部黑色斑疹6年余,主皮损处自幼有1个小的黑斑点,曾于7年前电凝治疗,后增大,不规则(图1.2.48.4)。
病例点评:颞侧及鼻旁皮损为典型日光性黑子,但主皮损更像恶性雀斑样痣。类似的皮损皮肤镜鉴别也十分困难,需要病理确定。

图1.2.48.4 日光性黑子
日光性黑子5
男,63岁,左眉褐色斑片1年,近2个月增大明显,色加深(图1.2.48.5)。
病例点评:容易误诊为恶性雀斑样痣。

图1.2.48.5 日光性黑子
1.2.49 光线性角化病(actinic keratosis)
光线性角化病又称日光角化病(solar keratosis)、老年角化病(keratosis senilis)及光化性角化病,多见于老年皮肤较白皙者。常见于曝光部位,以面颈部、手背和前臂最常受累。皮损典型病例为红色或黄棕色干燥、鳞屑性斑丘疹,针尖至直径1cm以上。损害可增大为疣状或结节,常进展成鳞状细胞癌。
光线性角化病1 典型病例
男,84岁,右颞部疣状增生物3年余(图1.2.49.1)。
病例点评:头皮孤立外生性赘生物,临床需与脂溢性角化病等进行鉴别。

图1.2.49.1 光线性角化病
光线性角化病2
女,51岁,左面部黑色斑疹1年(图1.2.49.2)。
病例点评:边界欠清的淡褐色斑疹,色素不显著,为光线性角化病早期表现。

图1.2.49.2 光线性角化病
光线性角化病3
男,63岁,头皮红色丘疹伴痒1年(图1.2.49.3)。
病例点评:肥厚型光线性角化病,需与毛囊附属器肿瘤鉴别。

图1.2.49.3 光线性角化病
光线性角化病4
女,39岁,鼻左侧丘疹4年余(图1.2.49.4)。
病例点评:孤立淡红色丘疹,表面呈轻度疣状增生,临床表现和寻常疣有相似之处。

图1.2.49.4 光线性角化病
光线性角化病5
男,45岁,左颞部黑色斑片2年(图1.2.49.5)。
病例点评:边界清楚但色素分布不均匀的黑色斑片,临床表现与原位黑色素瘤、日光性黑子类似,组织病理有助于诊断。

图1.2.49.5 光线性角化病
光线性角化病6
女,55岁,右颊部褐色丘疹2个月余(图1.2.49.6)。
病例点评:孤立丘疹突出于皮面,表面淡红色外观,与化脓性肉芽肿或疣有相似之处。

图1.2.49.6 光线性角化病
光线性角化病7
男,73岁,左耳前褐色斑片10年余(图1.2.49.7)。
病例点评:较为扁平的褐色斑片,轻微浸润感,周围有呈现疣状外观的皮色丘疹,临床表现与脂溢性角化病和病毒疣类似。

图1.2.49.7 光线性角化病
1.2.50 黄褐斑(chloasma)
黄褐斑是一种常见的,获得性疾病,多发生于育龄期女性。发病可能与妊娠、口服避孕药、内分泌失调、紫外线等有关。主要表现为面部对称的,不规则的色素沉着斑片,通常为淡褐色、深褐斑片,根据面部受累部位不同,临床分为3个经典类型:面部中央型、颧骨型和下颌型。首次出现或加重与妊娠和紫外线照射有关。
黄褐斑1 典型病例
女,37岁,双颧部大片褐色斑10年,逐渐增大(图1.2.50.1)。
病例点评:双颊对称性分布褐色斑片,妊娠期出现。

图1.2.50.1 黄褐斑
黄褐斑2 典型病例
男,33岁,面部褐色斑片3年余(图1.2.50.2)。
病例点评:男性患者,双颊对称褐色斑片,根据临床特点可诊断。

图1.2.50.2 黄褐斑
黄褐斑3
女,47岁,面部褐色斑片6年,颜色渐加深(图1.2.50.3)。
病例点评:本例患者额部及双颊弥漫性褐色斑片,对称分布,局部可见深褐色斑疹,簇集分布。病理诊断:颧部褐青色痣合并黄褐斑。

图1.2.50.3 黄褐斑
1.2.51 雀斑(freckles)
雀斑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多于出生后3年内发病,青春期增多。光暴露部位特别是面部多发,皮损为直径1~5mm,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状,淡褐色至深褐色边界清楚的斑点,散在而不融合。皮损颜色日晒后加重,冬季减轻。
雀斑1 典型病例
女,24岁,面部褐色斑点22年(图1.2.51.1)。
病例点评:自幼出现,渐增多,皮损颜色夏季加重,冬季略变淡。母亲面部有类似皮损。

图1.2.51.1 雀斑
雀斑2
男 8岁,面部褐色斑点6年,渐增多(图1.2.51.2)。平素体健。
病例点评:母亲面部有类似皮损,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特点。

图1.2.51.2 雀斑
1.2.52 雀斑样痣(lentigo)
又名黑子,出生或早年发病,青春期明显,中年后仍可新发。与日晒无关,偶与药物相关。可发生于皮肤的任何部位及眼结膜和皮肤黏膜交界部,以颈部和躯干上部多见。皮损为小而边界清楚的褐色至黑色的斑疹,1~5mm,色素均匀。皮损数目多而广泛时称为雀斑样痣病或黑子病。需与斑痣、雀斑鉴别。
雀斑样痣1 典型病例
男,27岁,面、耳后、躯干褐色斑疹10余年(图1.2.52.1)。

图1.2.52.1 雀斑样痣
雀斑样痣2
男,27岁,阴囊、阴茎黑色斑疹2年余(图1.2.52.2)。
病例点评:本例皮损较大,位置特殊,临床考虑鲍恩样丘疹病。

图1.2.52.2 雀斑样痣
雀斑样痣3(节段型)
男,22岁,右颈肩部褐色斑疹20年余(图1.2.52.3)。查体见右颌、颈、肩部大小不等暗褐色斑疹,斑片,界限清,部分色素沉着。
病例点评:青年男,幼年发病,皮疹呈单侧带状分布。

图1.2.52.3 雀斑样痣
雀斑样痣4(节段型)
男,14岁,左侧包皮、阴茎、阴囊斑疹7年(图1.2.52.4)。
病例点评:皮疹单侧分布,累及包皮、阴茎、阴囊、股内侧皮肤,为1~5mm褐色簇集斑疹,色素均匀。发病过程呈逐渐增多,颜色渐加深,非好发部位。

图1.2.52.4 雀斑样痣
1.2.53 咖啡牛奶斑(cafe-au-lait-spot)
先天发生,一般在出生及出生后不久即出现。典型病例为棕褐色斑疹,逐渐形成斑片,较大者可扩展至20cm甚至更大,边界清楚。可单独发生,如数量较多或直径较大则提示可能合并神经纤维瘤病或其他系统疾病。
咖啡牛奶斑1 典型病例
男,2岁,颈项部棕褐色斑片2年(图1.2.53.1)。

图1.2.53.1 咖啡牛奶斑
咖啡牛奶斑2
女,2岁,右面部棕褐色斑片2年(图1.2.53.2)。
病例点评:边界清楚,但形状不呈圆形或椭圆形,呈不规则的地图状。

图1.2.53.2 咖啡牛奶斑
咖啡牛奶斑3
男,4岁,左面部棕色斑片4年(图1.2.53.3)。
病例点评:颜色较深,易误诊为色素痣,但病理未见黑素细胞成巢现象。

图1.2.53.3 咖啡牛奶斑
咖啡牛奶斑4
女,4岁,右眼外眦及上下睑棕色斑片4年(图1.2.53.4)。
病例点评:皮损分布类似于睑裂痣,上下睑均有皮损,相对少见,组织病理可明确诊断。

图1.2.53.4 咖啡牛奶斑
咖啡牛奶斑5
男,33岁,面部右侧棕色斑片15年(图1.2.53.5)。
病例点评:非先天发生,皮损分布与“太田痣”类似,但颜色以棕色为主,曾激光治疗两次无改善,颜色有加深。

图1.2.53.5 咖啡牛奶斑
咖啡牛奶斑6
女,23岁,左颞部淡褐色斑疹、斑片23年(图1.2.53.6)。
病例点评:出生即有,颜色淡,整体边界清楚,皮损未完全融合,皮损间可见正常皮肤。

图1.2.53.6 咖啡牛奶斑
1.2.54 里尔黑变病(Riehl’s melanosis)
通常认为该病是一种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常见的过敏原包括生活用品(香水、化妆品、洗涤用品等)及职业暴露物的相关成分,如色素、杀菌剂、光敏剂、化学增白剂等。临床上表现为主要累及面颈部的色素沉着,躯干、四肢亦可累及,如腋下等部位。皮肤组织病理检查可见基底细胞空泡变性,真皮乳头层色素失禁,真皮及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可见噬黑素细胞。
里尔黑变病1 典型病例
女,48岁,面部青灰斑1个月余(图1.2.54.1)。患者在当地美容院外用中药面膜及晚霜后出现面部红肿、伴痒及烧灼,3~4天后消退,后出现色素沉着斑,分布与敷面膜部位一致。皮肤镜镜下见青灰色、褐色背景,局部分支状血管结构。
病例点评:面部片状分布黑褐色斑,边界尚清,局部见毛细血管扩张,是黑变病的典型皮损。

图1.2.54.1a 里尔黑变病

图1.2.54.1b 里尔黑变病
里尔黑变病2
男,51岁,面部、躯干暗黑色斑1年半,瘙痒(图1.2.54.2)。患者在“化纤厂”工作,接触“油”(可疑化纤油),自诉工作单位其他人也有类似皮损,程度不等。
病例点评:面部密集分布的黑色斑疹、斑片,界欠清,躯干四肢毛囊周围黑色斑点,粉尘样外观。考虑职业暴露引起的黑变病。

图1.2.54.2 里尔黑变病
里尔黑变病3
女,25岁,颈部、躯干皮肤色素沉着斑4年余(图1.2.54.3)。
病例点评:躯干、颈部可见散在分布的黑色色素沉着斑,界限欠清。需与持久性色素异常性红斑、灰皮病等鉴别。

图1.2.54.3a 里尔黑变病

图1.2.54.3b 里尔黑变病
1.2.55 炎症后黑变病(postinflammatory melanosis)
炎症后黑变病继发于几乎任何炎症性皮肤病如扁平苔藓、玫瑰糠疹、带状疱疹、红斑狼疮、固定性药疹、神经性皮炎等,皮肤创伤、美容操作也可引起。皮损可为褐色、灰色、黑色,大小因诱发因素而异。发生机制可能因炎症时,皮肤中抑制酪氨酸氧化为黑色素的部分巯基被除去而致局部色素增加。大多数可自行缓慢消退。真皮色素增加明显,或噬黑素细胞明显增多时皮损多呈青褐色斑,一般难以消退。
炎症后黑变病1 典型病例
女,41岁,颈前褐色斑片伴瘙痒4个月余(图1.2.55.1)。
病例点评:4个月前颈前外用护肤品后出现红斑、疼痛,停用后皮损好转,遗留褐色斑片。

图1.2.55.1 炎症后黑变病
炎症后黑变病2 典型病例
男,37岁,双侧眶周外侧褐青色斑片1年余,无自觉症状(图1.2.55.2)。
病例点评:无明显诱因,皮疹颜色为褐青色斑。病理见真皮色素增加明显,提示皮损很难消退,可永久存在。

图1.2.55.2 炎症后黑变病
1.2.56 面癣(tinea facial)
面癣为发生在面部的特殊类型的体癣。临床表现常不典型,多为境界清楚或不清楚环状或半环状红斑。面癣病原菌主要为须癣毛癣菌和红色毛癣菌。
面癣 典型病例
女,4岁,面、躯干环状红斑,痒7天(图1.2.56.1)。
病例点评:母亲、姐姐同患此病,养猫病史,皮损边界清楚,周围轻微隆起,中央皮损趋于好转。真菌镜检:鳞屑中可见大量菌丝。

图1.2.56.1a 面癣

图1.2.56.1b 面癣
1.2.57 白色糠疹(pityriasis alba)
白色糠疹是一种好发于儿童面部的表浅鳞屑性色素减退斑。发病与季节相关,春季好发,病程慢,可自行消退,易复发。病因不明,营养不良、维生素缺乏及日光均可诱发。最常见于面部,少见颈、肩臂等部位。皮疹多为圆形或椭圆性的色素减退斑,大小不等,表面覆少许细碎鳞屑。一般无自觉症状,偶轻度瘙痒。经数月或更长的时间皮疹可自行消退。
白色糠疹1 典型病例
男,12岁,面部白斑2年,无自觉症状,春季好发,皮疹时轻时重(图1.2.57.1)。
病例点评:皮疹边界不清,部分皮疹微红,融合,Wood灯检查无瓷白荧光。

图1.2.57.1 白色糠疹
白色糠疹2
男,7岁,躯干、四肢反复白色斑片4年(图1.2.57.2)。
病例点评:患者皮损为全身多发的色素减退斑,边界不清,无鳞屑,临床上需要与白癜风、花斑糠疹等相鉴别,可通过Wood灯和真菌镜检相鉴别,后两者皮损边界相对清晰,白癜风皮损一般为瓷白色,无鳞屑,花斑糠疹皮损为白色或褐色,牛皮纸样外观。

图1.2.57.2 白色糠疹
白色糠疹3
女,8岁,全身片状色素减退斑反复2年(图1.2.57.3)。
病例点评:患者皮损较广泛,无明显自觉症状,临床上需要与慢性苔藓样糠疹相鉴别,后者临床有瘙痒,皮损微红,有鳞屑。

图1.2.57.3 白色糠疹
1.2.58 黏液囊肿(myxoid cyst)
发生于唇时又称唇黏液样囊肿(lip mucoid cyst)、涎腺黏液囊肿(mucocele of salivary gland)、舌下囊肿(ranula)、黏液潴留囊肿(mucous retention cyst)。好发于下唇及舌尖腹侧,多因前牙摩擦以及咬下唇致黏膜下腺体破坏而形成。阴唇黏液囊肿(mucocele of labia)大小阴唇均可见,需与巴氏腺囊肿鉴别。
黏液囊肿 1
女,29岁,下唇部白色丘疹4个月(图1.2.58.1)。
病例点评:可消退,反复发作,曾被咬破。

图1.2.58.1 黏液囊肿
涎腺黏液囊肿2
男,14岁,下唇白色丘疹2个月(图1.2.58.2)。
病例点评:否认外伤史,曾诊断为“单纯疱疹”。

图1.2.58.2 涎腺黏液囊肿
黏液囊肿3
女,46岁,右侧小阴唇囊肿2个月余(图1.2.58.3)。
病例点评:无外伤史,自发现后无增大, 触痛。

图1.2.58.3 黏液囊肿
1.2.59 口周皮炎(perioral dermatitis)
(见 5.1.9)
1.2.60 舌舔皮炎(lip-licking dermatitis)
(见 5.1.11)
1.2.61 汗孔角化病(porokeratosis)
(见 7.2.11)
1.2.62 红斑型天疱疮(pemphigus erythematosus)
(见 7.1.24.4)
1.2.63 光敏性药疹 (photosensitive drug eruptions)
(见8.5.12)
1.2.64 红斑狼疮(lupus erythematosus)
(见 8.6)
1.2.65 恶性雀斑样痣(lentigo maligna)
(见 8.9.5)
1.2.66 带状疱疹 (herpes zoster)
(见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