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子支付的规制结构配置研究
- 苏盼
- 910字
- 2025-03-28 19:46:33
序言
苏盼老师的著作《电子支付的规制结构配置研究》是在她的博士论文《规制如何发生?——欧盟、美国及中国第三方支付监管比较研究》基础之上完成的,选择了我国网络金融法律领域正在热烈讨论的一个问题。电子支付已经出现了一段时间,发展极其迅速,目前我国电子支付的市场规模巨大,影响的人口规模也极大。正因为发展速度快,也因为互联网时代法律的滞后,所以在一段时间内,并没有引起监管部门和立法部门的重点关注。当然,这或许是监管部门允许新生事物的充分试验,对金融服务创新采取鼓励和宽容的态度所致。不管怎样,我国监管部门的宽松政策,无疑对电子支付服务的发展是有利的。但当这个市场已经发展到如此规模,各类风险层出不穷,监管和立法不可能不跟上了。所以,我认为苏盼选择了一个既比较新又特别急迫而重大的题目。
苏盼在博士论文写作期间,仔细研究了国内资料后,又到南方某省对网络支付卡问题进行了实地调研。在调研期间,她不仅收集了相关第一手资料,还帮助当地政府部门提供了法律咨询服务,这样的经历是很宝贵的。为了作国际层面的比较研究,她还搜集了不少欧洲的网络支付监管资料,又到美国搜集资料、拜访专家,研究的资料收集工作比较扎实。她的博士论文将不同地区和我国的支付监管政策、法律进行了比较,分析背后的经济与社会原因,最后作出独立的判断和对策建议。
我国的电子支付发展如此之快,有特殊而深刻的背景。长期以来,我国的金融机关特许权高度集中,金融服务市场高度集中,同时,我国也比较缺乏个人商业信用记录和评价系统。在此背景下,银行系统之外的第三方支付发展极快,但这种近乎自由化的“野蛮生长”,却为我国“失灵”和“空白”的个人零售金融服务提供了很多便利,因此这种新型服务越来越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这样的特点,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之前的监管政策和立法行为。目前的这本著作在博士论文基础之上又作了较大的修改,特别是将司法层面的规则体系也纳入讨论之中,是对原有的监管规则的重要补充。
总体来看,苏盼的著作对我国电子支付的规制结构作了较好的分析,层次清晰,论述富有逻辑,给出的解释也是可靠的。她所提出的政策建议,特别是结论部分的内容,对我国实务部门有一定参考价值。
吴志攀
2022年12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