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水利

原文

凡稻防旱,借水独甚五谷。厥土沙、泥、硗、腻,随方不一。有三日即干者,有半月后干者。天泽不降,则人力挽水以济。凡河滨有制筒车者,堰陂障流,绕于车下,激轮使转,挽水入筒,一一倾于枧内,流入亩中。昼夜不息,百亩无忧。(不用水时,拴木碍止,使轮不转动。)

译文

种稻须防旱,在五谷中最需要借助水的灌溉。稻田的土里有沙土、泥土、硬土、肥土,各地情况不一。有的田三天就干了,有的田半个月才干。天不下雨就得靠人力浇灌。河滨人家有的制造了筒车,筑起堤坝拦住水,让水经过筒车,冲击车轮,使筒车旋转,将水引入筒中,各筒又将水一一倒入水管中,流进田亩。昼夜不息,即便是灌溉百亩稻田也不用发愁。(不用水时,就用木栓卡住,使车轮不转动。)

难点精讲

①硗(qiāo):土质硬,不肥沃。

②腻:肥沃的土。

③筒车:用水力把水从低处引到高处的工具,唐宋时称“水轮”,南宋后改称“筒车”。

④堰陂(yàn bēi):较低的挡水构筑物,可用于抬高水位。

⑤枧(jiǎn):同“笕”,用于引水的长竹管。

原文

其湖池不流水,或以牛力转盘,或聚数人踏转。车身长者二丈,短者半之。其内用龙骨拴串板,关水逆流而上。大抵一人竟日之力,灌田五亩,而牛则倍之。

译文

至于湖水、池水那些无法流动的水,或者用牛拉转盘,或者聚集数人,以脚踏转盘,驱动筒车转动。车身长的可达二丈,短的也有一丈。筒车里面用龙骨拴上成串的木板,带动水流逆行而上流入田里。大概一人踩一天可以灌溉五亩田,用牛的话可以灌溉十亩。

图5 筒车汲水

图6 牛力转盘车水

图7 人力踏车汲水

图8 拔车

图9 桔槔

难点精讲

⑥龙骨:用于支撑、固定结构的建筑材料。

原文

其浅池、小浍不载长车者,则数尺之车,一人两手疾转,竟日之功可灌二亩而已。扬郡以风帆数扇,俟风转车,风息则止。此车为救潦,欲去泽水,以便栽种。盖去水非取水也,不适济旱。用桔槔、辘轳,功劳又甚细已。

译文

水浅的池塘或小水沟不能放下长的水车,则用几尺长的小水车(拔车),一个人双手飞快地旋转,一天仅能灌溉两亩地。扬州用数扇风帆,靠风力转动拔车,风停了就不转了。拔车用于排涝,目的是排去积水以便栽种。是排水而不是取水的,不适于抗旱。至于用桔槔、辘轳等工具取水,效率就更低了。

难点精讲

⑦浍(kuài):田间的水沟。

⑧桔槔(jié gāo)、辘轳(lù lu):都是小型汲水工具,多用于取井水。桔槔的原理是杠杆,而辘轳的原理是定滑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