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稻
原文
译文
稻的种类最多。其中不黏的,禾名为秔,米名为粳。黏的,禾名为稌,米名为糯(南方没有黏黍,酿酒都用糯米)。本来是粳米,因为收获得晚而带有黏性的(俗名“婺源光”之类),不能酿酒,只能做粥,又是一种稻。稻谷的外形有长芒、短芒(江南把长芒的叫作“浏阳早”,短芒的叫作“吉安早”)、长粒、尖粒、圆顶、扁面等,其中米色有雪白、牙黄、大赤、半紫、杂黑等。
难点精讲
①秔(jīng):同“粳”(jīng),黏性较小的稻。
②稌(tú):稻子,又特指糯稻。
原文
译文
从浸种的日期说,最早的在春分以前,名为社种(遇到天寒,会有冻死不生的情况),最迟的在清明以后。播种时,先用稻秆、麦秆把种子包起来,浸泡数日,等它生芽后,撒在田里,生出寸许高,就是秧了。秧长了三十日就要拔起来分别栽种。若是赶上干旱或者积水过多,就无法插秧。秧苗如果培育太久,老了就会长节,这时即便栽入田中,最后也只能长出几粒谷子而已。一亩田中培育的秧苗,可以移栽到二十五亩田里。
难点精讲
③社种:古时以立春、立秋后第五个戊日为春社或秋社,这里指在春社日浸种。
④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公历4月4—6日交节。
⑤稿:谷类植物的茎秆。
原文
译文
秧苗分栽后,早的七十日即可收获(粳米有“救公饥”“喉下急”,糯米有“金包银”之类,各地叫法很多,列举不完),最迟的要经过夏天到冬天,两百天后才能收获。广南稻可以在冬季播种,到仲夏就能收获了,因为那里气候温暖,没有霜雪。稻田只要有十天缺水,就得担心干旱。夏天播种、冬天收获的稻谷,一定要选山间泉源不绝的田亩,这种稻谷生长周期长,土地也寒凉,不会催苗长得过快。湖滨的田亩,等夏天洪水过后,到六月才能栽种,秧苗要等到立夏才能播下,并且应该撒在高处的田亩上,为的是等待农时。
难点精讲
⑥方语:方言。
⑦潦(lǎo):雨水过多,水淹。
原文
译文
南方平原的稻田,多是一年两种两收,第二次栽种的秧苗,俗名叫晚糯,不是粳米一类。六月割早稻后,翻耕稻茬田,以便再插晚稻秧。这些秧在清明时已经和早稻秧一起撒播下去了。早秧一天没有水就会死,而这种秧经过四、五两月,任由烈日暴晒也不必担心,真是奇怪的事。晚稻遇到秋季连续晴日,就需要不断汲水灌溉。农家勤苦,是为了到春天可以有米酿酒。一般的稻谷十天没水就会死,而变化出的一种旱稻,粳而不黏,就是在高山上也可以插秧,又是一件奇怪的事。还有一种香稻,因有香气而供给贵人,但是产量很低,也没什么滋养价值,不提倡种植。
难点精讲
⑧刈(yì):割。
⑨膏:菅生堂本(“菅本”)注疑当作“稿”。
⑩暵(hàn)干:晒干,使干枯。
⑪汲灌:汲水灌溉。
⑫幻出:变化出。旱稻:菅本、陶湘本(“陶本”)作“早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