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序言

你认为自己是一个好人吗?

我想应该没有人会说“不”。

我们从小就被教导待人要友好,要善良,看到别人需要帮助要主动地施以援手。可以说“与人为善”一词,一直以来都深深烙印在我们心里。

那么,你会因此而认为自己是一个老好人吗?

为什么仅仅一个字的差距,好人和老好人给人的感受却完全不一样?

这两个词仅一字之差,意义却是完全不同的。

好人会经常帮助他人,但是他们明是非、有底线,不会为了讨好他人或换取表面的好感而违背自己的原则,甚至伤害到自己。

老好人却不一样,他们通常为了不得罪他人而让自己很难受,为了取悦他人而牺牲自己的利益。

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些老好人。他们常常面带微笑,说话温柔,好相处。他们大多数很善良,别人有事请他们帮忙,他们立刻就会答应。他们大多数很随和,跟谁都处得来,但别人又觉得好像走不进他们心里。他们还像一个无私的“树洞”,认真倾听每一个人的情绪,不论好坏。他们尽管很想拒绝他人的请求,但就是没办法拒绝。

我们多数人在人际交往中,都倾向于展现善良与随和的一面,毕竟,谁也不愿给人留下难以亲近或不易相处的印象。因此,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难免会做出某些妥协,以维系关系的和谐与融洽。

这样的做法本身并无不妥,适度的退让是维系良好关系所必需的。然而,当这种退让超越了个人原则的界限,就可能让人不自觉地形成讨好型人格,其中界限的把握显得尤为重要。

“讨好型人格”是心理学名词,它又被称为“迎合型人格”,英文是compliant personality,它是指一味讨好他人而忽视自己感受的人格。

人格,是我们每个人内在稳定和独特的心理特征与特质的集合,它是由遗传和环境共同塑造而成的。一般而言,人格确实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但更多地,它受到社会和个体所处环境条件的影响,特别是童年时期的经历和环境条件,对人格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心理学家维琴尼亚·萨提亚认为:“讨好他人的人有取悦他人的情感需求,通常会牺牲自己的需求或欲望。他们往往会觉得如果不讨好别人,自己就没有任何价值。”

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点儿讨好型人格,比如我以前也爱讨好他人。

我从小就很会照顾别人的情绪,是长辈眼里讨人喜欢的孩子。上小学时,有个同学向我借橡皮,那是我最喜欢的一块橡皮,上面印着一只粉色兔子,我真的不愿意借给她,但我还是借给她了。因为我害怕如果我不把橡皮借给她,她就不喜欢我,不跟我做朋友了。

中学时代,我的人缘很好,几乎每个同学都喜欢我。记得有个小伙伴曾由衷地对我说:“你真是太好了!”那时的我非常享受这种被众人喜爱的感觉。

成年后,我发现自己在工作、社交中依然享受被人喜欢的感觉,总是开不了口说“不”。甚至是在我自己的工作尚未完成,同事仍希望我帮他做事的时候,我依旧很难开口拒绝。

讨好他人的行为,让我就像戴着假面具生活一样,为了他人的喜爱而妥协,真实的自己却被潜藏。

讨好的行为模式往往不经意间给生活带来了困难和痛苦,而令人遗憾的是,许多讨好者本身并未清醒地意识到这一点——自己正不自觉地过度迎合和讨好他人。

“我明明对别人那么好,为什么却换不来别人的回报?难道是我做得还不够多?”

“我真的很害怕拒绝别人,我害怕拒绝了别人,别人就不再喜欢我了。”

“我从来不敢表达内心真实的想法和需求,别人说什么我都同意,甚至奉承别人,就好像我是相声表演中的捧哏演员,但其实我内心并不喜欢这样做。”

“我真的好容易被别人影响,别人一个眼神或者一句话都会令我浮想联翩——他们是不是在说我?难道我又做错了什么吗?”

“我真的害怕跟别人起冲突,我不知道怎么面对。”

……

每一个讨好者的真实痛苦,都应该被看见、被疗愈。

人们普遍认为讨好型人格是不好的、负面的,是一种性格缺陷。

知名心理学家雪莉·帕戈托博士指出:讨好型人格所做出的讨好行为是潜在的不健康的行为模式,而不是人格障碍所导致的。

既然是行为模式,那么就可以被改变。

本书内容会谈及讨好型人格形成的原因和表现,以及环境对讨好者所产生的影响;鼓励每个人内观、自察,尝试转化讨好行为。

山本文绪曾说:“我的和蔼可亲、彬彬有礼,并不是为别人着想,而是守护自己的盔甲。”

你不可能让所有人喜欢你,满足所有人的要求。

我希望善良、温柔的你,能学会拒绝,学会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下一次,当别人再向你提出无理的要求时,你要果断地说“不”。

如果必须取悦,那么请先取悦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