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深入探索讨好型人格的两面性

在心理学的视角下,只要进行适当的引导,讨好型人格也能转化为一种优势。

例如,讨好者具备的同情心与卓越的倾听能力,使得他们在社交场合中能够轻松自如地“破冰”。再者,他们拥有一流的观察力,对周遭环境保持高度的接纳与适应,这种特质往往能在紧张的氛围中起到缓和作用。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他们拥有强烈的同理心,能够真正地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这种设身处地的关怀,不仅让他们在生活中备受欢迎,也会自然而然地吸引众多朋友。

作为一个曾经的重度讨好者,在我无知无觉的时候,我觉得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无比可爱。

我看花是红的,草是绿的,水是清的,人是好的。

我因讨好他人吃过亏,也因讨好的脾性获得了友情。

后来我知道我是一个讨好者,我还是觉得世间的万物都无比可爱。

我看花还是红的,草还是绿的,水依旧清澈,人还是好人多呢。

我接纳了我讨好者的身份。这有什么不能接纳的呢?

请注意,接纳不代表接受。

接纳是主动的,具有包容性的;接受则是比较被动的。

接纳不代表我要继续讨好的行为模式。相反,接纳意味着自己建立了觉察,继而在行动中逐步调整、改变。

现在,我看见了讨好,它也看见了我。

我把它当作一种善良的表达方式,让它成为生活中的调和剂。

它帮我了解我自己,了解真实的世界。

我认为,它是弱点,亦是宝藏。我们应从事物的两面性来深入剖析,以便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自己身上的讨好型人格特质。

拒绝讨好型人格标签化

贴标签这一行为,初衷在于为事物提供清晰的分类,然而,一旦贴标签的对象转为人,它便在不经意间沾染了讽刺的色彩,诸如“扶弟魔”“白莲花”等标签,便是这一现象的典型例证。近年来,标签化现象泛滥。

在社交媒体的推波助澜下,许多原本平凡无奇,甚至积极向上的行为或特质,被过度解读、放大,进而被简单粗暴地归类为某种“倾向”或“问题”。这种趋势不仅扭曲了事实的本来面目,更在无形中加剧了人们的心理负担,使得每个人都生活在“被贴标签”的恐惧之中,生怕一不小心就被扣上不好的帽子。

具体到个人,如果被贴上“讨好型人格”的标签,无疑会产生沉重的心理负担。

其实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讨好别人的心理,尤其是人们罗列出讨好者的一些特征和表现时,你会思忖:咦,这条说的不就是我吗?

有一个真人秀节目,展示过一个讨好型人格观众的来信。

我是一名老师,有严重的讨好型人格,我真的很不喜欢我这样的性格。

我很小的时候,很喜欢向妈妈撒娇,结果总是被她狠狠地骂回去,为了得到母亲的表扬和肯定,我做着一切令她欢喜的事情。哪怕有些事,我并不喜欢做。

长大之后,我变成了一个无法拒绝他人任何要求的人,其实是因为我很害怕别人讨厌我,我想让所有人都喜欢我,总是不自觉地迎合别人的喜好。工作以后,同事们都说我是老好人,谁家里有事请假,就找我去代课。学生们都不怕我,他们甚至都不怎么尊重我。

今年跨年,我自己掏钱给班上孩子们每人准备了一份礼物,可是他们还是不做我教的科目的作业。我想要狠狠地教训他们,在讲台上自己脸涨得通红,也说不出一句骂他们的话,只能自己去外面抹一抹眼泪,回来继续上课。这些事真的给我很大的挫败感,我总会反思是不是自己哪里做得不对,到底哪里还要做得更好一些。我知道很多事,只需要说一个“不”字,就可以解决,但我就是做不到。

节目主持人分享了观点:“讨好型人格,从来都不是一个贬义词。什么叫讨好?其实不是讨好,而是尽量去以别人的视角为视角。我觉得这是一种非常高尚的,或者说是奉献型的人格。”

讨好型人格和奉献型人格存在一种复杂的交织:都会关心和照顾他人。尽管两者存在着本质的区别:讨好者渴望他人的认可,奉献者内心无私利他。

讨好型人格常常被看作一种弱点,因为它似乎表现得过分迎合他人,而忽视了自己的需求和欲望。

讨人喜欢,是一件自私的事

这是一家温馨的意大利餐厅,王洋和溪茜正坐在一张靠窗的桌子旁,准备享受他们的晚餐。

窗外的夕照洒在他们两人的脸上,营造出一种浪漫的氛围。然而,这对情侣之间的气氛却似乎有些紧张。

服务员走过来,问道:“请问两位想点些什么?”

王洋看了看菜单,然后转头对溪茜说:“亲爱的,你想吃什么?”

溪茜瞥了一眼菜单:“你想吃什么?”

王洋:“随便,我都行。”

溪茜:“我觉得蒜蓉牛排不错,不过新品炭烤生蚝看上去也可以。我先看看,要不你先点些你爱吃的菜吧。”

王洋:“服务员,来一份牛排和炭烤生蚝。”

溪茜有点生气的样子:“别呀,先别点,我还没想好到底吃什么呢。”

王洋尴尬地说:“哦,那好吧。那你想吃什么?要不要点一份你最爱吃的比萨?”

溪茜脸色有点儿变了:“你就没有爱吃的吗?为什么每次都迁就我?难道你就不能说你要吃这个,爱吃那个吗?”

王洋有些内疚又略带不满:“不好意思啊,我这不是在征求你的意见嘛!”

溪茜叹了口气,放下了手中的菜单。

亲密关系里的讨好者大多数时候都体贴、大方、得体和谦逊。在交往初期,你跟他们相处会觉得他们真不错,既可靠,又懂得为你着想。

随着交往时间越来越长,你们相约去看电影,他让你选片,他都行;周末出去游玩,他让你找目的地,他随意。

也许,你会认识一个特别喜欢请客的朋友或同事,几乎每次结账时他都会高喊一句:“我请客!”

讨好真的能讨人欢心吗?

其实,讨好并不能真的讨人欢心,甚至是一种自私的行为。

讨好会耗尽你的时间和精力

讨好会让你把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花在改善别人对你的看法上。为了获得好的评价,你的大脑不断思考,寻找策略来应对,你会经常感觉到疲惫和烦躁。

而这份疲惫和烦躁在长久的积累下会令你产生怨恨,并且会不知不觉地传递给他人。

是时候把你的精力用在自己身上了,你值得对自己更好!

讨好只是让自己感觉更好

当你试图取悦他人时,你的脑海里想的是什么呢?

你试图像变色龙一样讨好所有人,是真的出于想帮助别人的愿望吗?还是为了让自己感觉更好?

你之所以没有办法停止讨好他人,可能是因为你在讨好中获得了某种好处,比如让别人喜欢你、认可你,让双方的关系更好。

讨好会让你获得假认可

也许,当你伸出援手时,内心洋溢着积极向上的力量。也许,你内心有一种空虚感,好像有一个洞,让你觉得自己不太合群。也许,当你说一些别人容易接受的观点时,你会有一种被接纳和被认可的感觉。

当你说别人容易接受的观点时,你的大脑被别人占据了。

这是一种虚假认可,具有一定的负向投射性认同的特点。

“虚假”一词,其本质含义指向伪装、表面化及非真实性,当它被应用于“认可”这一概念时,便衍生出一种伪装的、非真诚的接纳态度,即虚假的认同。

认可,这一行为蕴含了双重面向:自我认可与他人认可。自我认可,是个人对自我价值与能力的肯定,它构筑了自信的基石;而对他人的认可,则是一种基于尊重与理解的信任表达,能够促进人际的和谐与信任感的建立。

然而,虚假的认可如同镜花水月,虽看似美好却缺乏真实根基。这种认可不仅难以持久,因为它缺乏真诚与深度的共鸣,更无法构建起坚实的信任桥梁。相反,它可能滋生误解与隔阂,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对个体或集体造成损害,因为建立在虚假认可之上的关系往往脆弱不堪,难以抵御风雨的考验。

某博主经常在社交平台分享自己的生活,因美貌而收获了大量粉丝。偶然的一次活动合照,粉丝发现真实的她并没有其以往展示的照片上那么漂亮,账号的评论区被各种冷嘲热讽占据。她很清楚,经过美颜后的不是真实的自己,但是她很在意别人的评价,而且每次修图都是一种自我暗示,都是给自己施加虚假认可,随着时间的流逝,她不再能接受真实的自己。

与之相对的是,喜欢她的粉丝感觉到被欺骗,也不再喜欢她,转而攻击、嘲讽她。这让她更受挫折,心情愈发低落,逐渐发展成抑郁症。

你剥夺了别人的个人能动性

正如王洋总是不自觉地讨好溪茜那样,尽管你的出发点是出于善意,但大多数人更倾向于周围的人能够自由地做自己,享受他们选择的道路,而非被期望或强迫去符合他人的期望。他们珍视个人的自主性和对自我感受及行为的掌控权,不希望这种自由被他人过多地干涉或承担不必要的责任。

《被讨厌的勇气》一书中有一段青年与哲人的思辨对话。哲人认为,拼命寻求认可,反而是以自我为中心。“他人如何关注自己、如何评价自己?又在多大程度上满足自己的欲求?”受这种认可欲求束缚的人看似在看着他人,但实际上眼里只有自己。失去了对他人的关心而只关心“我”,也就是以自我为中心。

总的来说,讨好让人生气,有时候讨好对方还带着些许不自觉的“微操纵”,会让对方感受到不被尊重。

别再担心别人怎么看你了,我们要允许自己不再讨好他人。

自尊,是一条比取悦他人更好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