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前言
- 英语文学中的社会主义思潮研究
- 魏莉等
- 11026字
- 2025-04-17 14:10:31
卡尔·马克思是我们精神中必需和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如果马克思不曾活着,不曾思考过,不曾将他的激情与思想、磨难与理想之间相互碰撞出的思想光芒的火花传递出来,那么我们的精神就不是现在的样子。[1]
——安东尼奥·葛兰西
在世界文学史上,社会主义思潮对英语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托马斯·莫尔在《乌托邦》(1516)中提出“乌托邦”理想而萌发了空想社会主义思潮之后,社会意识形态领域中出现了多种多样的社会主义的概念和理论,影响着世界各国的社会沿革、国际政治、国家政体、文化教育、经济税收、医疗保险、福利保障等方面的演变和完善,也启迪着人类从未停止步伐去追求和探索一个没有资本主义弊端的完美的社会体制或“自由国度”(马克思语)。历史证明,马克思是人类的人文精神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导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无产阶级革命实践汇成了强大的社会主义思潮,在世界范围内催生和繁荣了社会主义文学和文学批评,深刻地影响着世界文学的构成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诞生后,很多国家如英国、法国、德国、俄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古巴、中国等先后成立了共产主义者同盟、共产党、社会主义党等共产主义性质的政党和组织,它们不仅引导了本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实践,也吸引了大批作家和文学评论家加入共产主义思想阵营和组织,成为社会主义文学发展的核心力量。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英语国别文学基本上都历经了激进老左翼、新左翼、当代左翼三个发展阶段,左翼文学书写不可否定地已经融入了各自民族主义文学和本土文学的构建,不但勃发出社会主义文学独有的文学特质和持久生命力,也弘扬了马克思主义美学观和共产主义精神。社会主义思潮也穿越和汇接了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等文学流派的嬗变,增强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的方法和内涵。
本书在英语文学的视域中,选取并聚焦于英国、美国、加拿大三个主要英语国家的左翼文学发展历史,全面而深入地研究了社会主义思潮对其文学进程的深远影响,回溯了社会主义500年发展历程中的多种社会主义理论及其文学表征,探讨了社会主义思潮在逾百年的历史进程中与这三个国家的文学和文学评论之间复杂而多维的关系。本书在世界文学视域中采用比较文学和比较文化的方法,涵盖了文学、文学评论、政治学、历史学、经济学、哲学、美学等多学科的宽泛而丰富的内容,具有跨国家、跨民族、跨文学、跨文化、跨学科的全球化研究视野;通过严谨的鉴别和比较,梳理出这三个英语国家的社会主义文学文本和文学评论在逾百年历史中的主要发展脉络和特征,在评述它们的差异点和共同点的过程中彰显其各自特色,并提供了简明扼要的社会主义文学史和左翼文学评论史的纲领,进而说明了社会主义文学存在的必然性和合理性,证明了社会主义文学的价值和对当代文化建构的意义。
在20世纪和21世纪初的世界文学研究领域中,主要的文学潮流、评论方法、理论流派多达十余种,经典马克思主义和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评论方法是社会主义文学研究的最具科学性和整体性的指导方法。本书荟萃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经典马克思主义和新马克思主义文学文化评论家和理论家群体,如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葛兰西、卢卡奇、威廉斯、巴赫金、福柯、阿尔都塞、马尔库塞、詹姆逊、伊格尔顿、斯皮瓦克等,细读了他们具有代表性的学术专著和文章中的理论学说和方法论,研读了经典马克思主义和新马克思主义文学评论方法和理论在20世纪和21世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具体表现,开创性地归纳出新马克思主义文学评论理论的现实性、多维性、全球性、实践变革性、东西方互动性等21个重要特征,创建性地梳理出新马克思主义文学评论理论和方法对女性主义、解构主义、现代和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殖民与后殖民主义等其他多种理论和评论方法的借鉴和融合的26个主要例证。我们比较全面地搜集和阅读了欧美英语文学中的社会主义作品、评论文章和著作,探索了多种多样的社会主义思潮对世界文学发展的深远影响,定义性地汇总了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费边社会主义、基督教社会主义、托洛茨基社会主义、美学社会主义、改良社会主义、道德社会主义、伦理社会主义、女性主义社会主义、绿色社会主义等21种社会主义概念和理论及其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展现它们与多种文学潮流和文学批评流派的相互影响与交叉关系。这些研究结果不仅展示出社会主义思潮的复杂性和社会影响力,充分体现出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新马克思主义文学评论理论和方法的强大生命力和领衔作用,也凝结成我们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严谨创新的成果精髓。
以马克思主义为动力和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文学在英国、美国、加拿大的国家文学和文学评论发展中呈现出历史化、多样化和本土化的特征。本书整体考量了英国、美国、加拿大的文学创作和文学评论与社会主义思潮的政治和意识形态理论的关系,确立了三大立足点。其一,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评判思维,尊重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和社会主义运动对世界文学发展的影响,客观再现这三个国家的社会主义文学和文学评论的历史事实,尊重它们呈现出的各具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潮、理论和实践的特点,以及对它们各自国家文学发展的深远影响,体现客观公平和严谨求实的学术态度和研究精神;其二,汇总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和其他多种社会主义思潮的表现形态,展现它们对多种文学潮流和文学批评流派的影响与相互交叉关系。引用经典马克思主义和新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和评论方法,在精选并解读英国、美国、加拿大的社会主义文学文本的基础之上,揭示社会主义文学在政治与艺术、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社会变革与个人心理、哲学与文学等多层次的复杂关系中的独特性,从而掌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文学和文学评论的多维度的作用,在运用新马克思主义文学评论理论和方法的实践中作出了全新的尝试;其三,聚焦以英国、美国、加拿大为代表的英语国家的社会主义文学和文学评论,不仅引证了这三个英语国家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文学评论家的学说,也援引了俄国、法国、意大利、德国、匈牙利等非英语国家的社会主义或马克思主义批评家和理论家的学说与方法论,确立了本书关于经典马克思主义和新马克思主义评论理论要略和多种社会主义理论与文学关系的精辟论点,也确立了新马克思主义文学评论理论和方法在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的意义。需要向读者澄清和强调的一个问题是,本书在西方英语文学和西方社会的语境中研究社会主义思潮和社会主义文学的发生与发展,因而是不能完全按照中国固有的政治意识形态和传统观念来界定欧洲、北美和大洋洲的社会主义思潮和社会主义文学表征的。
本书的另一个创造性学术贡献在于,我们在对通常意义上的经典马克思主义和新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和意识形态作出评论之外,对逾百年的英国、美国、加拿大的社会主义文学和文学评论进行了专业性的文类分析和理论化,也对这三个英语国家的社会主义文学史和社会主义文学评论史进行了跨国的综合比较和鉴别。其范围包括对诗歌、小说、戏剧和文学评论的分析和总结,从特殊性到复杂性,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为出发点,初步划分出在新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英语国家的社会主义诗歌学、小说叙事学、戏剧学、文学和文化批评等几个专业研究领域,并提倡学术流派的多元化与对话性。我们相信,这种研究结果能够令人信服地证明经典马克思主义、新马克思主义甚至是后马克思主义的文学评论和理论话语在当今时代背景下所具有的当代现实意义和无与伦比的应用性。
本书以丰厚的研究史料为基础,确立了宽阔的研究视域。其一,本书探究了英国、美国和加拿大三个英语国家的社会主义文学和文学评论的悠久历史,追溯了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到21世纪的头十七年的历史长河中发生的文学大事记,提供了英语世界自古到今的较为翔实的社会主义思想、理想、思潮和话语在文学和文学评论方面有关的许多信息和可供参考的文献资料,采用了英汉两种语言的第一手和第二手资料,以最具有当代意义、最有学科前沿性且尚未被国内翻译、编译和评介的英语资料为多,很大部分是21世纪以来近十几年才面世的重要文献,如牛津大学出版社在2004—2010年间连续出版的系列丛书《全球化精简介绍》(2003)、《资本主义精简介绍》(2004)、《社会主义精简介绍》(2005)、《共产主义精简介绍》(2009)、《马克思精简介绍》(2010)和《乌托邦主义精简介绍》(2010)等;其二,本书精选并着重研究了英国、美国、加拿大的二百余位社会主义作家的文学作品。他们中间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和社会主义者,也有追随社会主义理想和愿景的左翼激进先锋,其中还不乏受到马克思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思潮启迪和影响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如英国的乔治·萧伯纳、威廉·戈尔丁、多丽丝·莱辛,美国的约翰·斯坦贝克、索尔·贝娄、托尼·莫里森,加拿大的爱丽丝·门罗。尽管他们中间的有些作家后来因为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或斯大林问题而不再信仰社会主义或脱离了社会主义组织,但是他们的作品却永远地留下了社会主义思潮的烙印,也形成了一种全球性的彼此呼应、相互加强的文学文本间性。美国自20世纪50年代起逐步猖獗的麦卡锡主义肆意迫害共产党人士,美国政府对社会主义运动实施的地毯式的政治迫害和高压手段,不仅重创了美国和加拿大社会主义运动和世界社会主义进程,而且也严重危害了一大批进步作家的生命和作品,迫使北美许多社会主义作家为了生计而放弃社会主义活动和写作。但是,仍然有一部分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作家坚守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顽强而巧妙地以多种文学形式创作了光辉的社会主义文学篇章,在世界文学中见证了社会主义思潮的存在,延续了社会主义文化的记忆。在过去十多年中,英国、美国和加拿大学术界涌现的左翼文学评论著作和社会主义文学的研究成果,对于重新发掘出被边缘化的社会主义文学作品,对于重新树立世界文学中的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经典而言,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深切的现实意义。
现在简要谈谈本课题在研究背景、理论框架、写作构思和知识更新等方面的总体布局。我们在2010年确立本书的研究课题之前,国内学术界对新马克思主义文学评论理论已作出卓有成效的研究和译介,例如:《文艺学当代形态论》(董学文主编,1998),《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弗朗西斯·马尔赫恩编,刘象愚等译,2002),《当代西方文艺理论》(朱立元主编,2005),《西方文学理论史》(董学文主编,2005),《文学批评方法与案例》(邱运华主编,2006年)等论著从不同层面介绍、梳理和分析了新马克思主义评论理论和方法;有关欧洲和北美文学史的研究成果也为我们提供了客观有力的参考,例如:《欧洲文学史》上下卷(杨周翰主编,1979),《欧洲文学史》(李赋宁总主编,1999),《美国文学史》(董衡巽等编,2002),《加拿大文学史》(威廉·赫伯特·纽著,吴持哲等译,1994),《加拿大英语文学史》(威·约·基思著,耿力平等译,2009);国内学者也开始将研究视角投向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左翼文学研究,出版了论著《法国现当代左翼文学》(吴岳添,2007),《苏珊·桑塔格与当代美国左翼文学研究》(王予霞,2009),《新西兰文学史》(虞建华,2015)和《澳大利亚文学批评史》(王腊宝等,2016)等,给予本课题研究以坚定的信心和宝贵的借鉴。《欧洲文学史》谈到英国在“1867年,国会通过第二改革案,国内许多城镇工人得到了选举权,这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工人阶级走上政治舞台。工会力量加强,社会主义倾向明显;到了20世纪初,英国出现了工党。当然,英国的社会主义要细加分析……”(第525页),说明学界前辈在20世纪末已经提出英国社会主义是值得深入关注的问题。从上述论著的整体内容和覆盖比例来看,国内学界对英语文学中的社会主义文学板块的研究还需加强和加深,也需深入研究英国、美国、加拿大的社会主义文学创作和社会主义文学评论史。而我们的研究课题着重探析的也正是在英语世界中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英国、美国和加拿大的社会主义运动和实践对各自文学和文学理论产生的深远影响。本课题最初的框架没有把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社会主义文学纳入研究的范围,但是在本书稿付梓之时,我们惊喜地查到且通读了《新西兰文学史》和《澳大利亚文学批评史》,这使我们对社会主义思潮之于英语文学的影响界域又有了新认识,也将是我们未来研究的新内容。《新西兰文学史》指出,“新西兰人抱着一种带有文化达尔文主义色彩的对社会进化的信仰,跃跃欲试,希望在荒原上建起一个合理、正义的社会体系。各种社会理想,如基督教资本主义、平权个人主义、马克思主义和基督教社会主义等,纷纷在新西兰登陆,新西兰也因此被看成是世界的‘社会实验室’”(第14页),并且涌现出了以马克思主义诗人梅森(R.A.K.Mason)和毕生热爱中国的诗人路易·艾黎(Rewi Alley)为代表的左翼作家,而且“1935年新西兰工党以‘社会主义’为纲领,在大选中首次获胜”(第96页),为新西兰的政治体制和社会生活刻上了社会主义的烙印。《澳大利亚文学批评史》在第一部分的第一章“民族主义时期的澳大利亚文学批评”和第七章“澳大利亚早期左翼民族主义文学批评”及第三部分的第五章“‘新左翼’、土著及移民文学批评”中,明确地指出“19世纪后期,社会主义思潮通过报纸杂志在澳大利亚得到广泛传播”;弗兰西斯·亚当斯和玛丽·吉尔摩等是“19世纪末的澳大利亚社会主义运动中涌现了一大批颇有才情的文学艺术家”的代表;“20世纪30—60年代的澳大利亚共产主义运动不仅推出了一批重要的作家和作品,也形成了具有独特理论和实践风格的左翼批评”,以凯瑟琳·普里查和弗兰克·哈代等为首的“共产党作家成了领导澳大利亚左翼文学的核心力量”(第8—11页)。我们在跟着《澳大利亚文学批评史》梳理澳大利亚社会主义思潮和社会主义文学发展的过程中欣慰地发现,在本课题框架下,澳大利亚左翼文学和加拿大左翼文学颇为相似,它们都有“‘新左翼’和‘老左翼’之分”,分别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英美等国‘新左翼’运动”激发的“后马克思主义性质的社会思潮”有关(第320页)。
国外学术界也在关注社会主义思潮和共产主义运动对一些英语国家文学及其左翼作家的深远影响,并出版了相关的文学评论成果。例如:英国学者古斯塔沃·克劳斯有《英国的社会主义小说:努力复原一种传统》(1982)和《社会主义小说之兴起:1880—1914》(1987)等;美国学者丹尼尔·阿伦有《左翼作家:美国文学共产主义的插曲》(1961;1992)和詹姆斯·吉尔伯特的《作家与党派:美国文学激进主义历史》(1968)等;加拿大学者詹姆斯·道尔有《进步传统:加拿大政治激进文学传统的演变》(2003),坎迪德·瑞夫金德有《同志们与批评家们:加拿大三十年代的女性、文学和左翼》(2009)和乔迪·纳森的《书写失业:20世纪加拿大文学中的失业性、流动性、公民地位》(2013)等。这些文学评论专著为学术界开辟了研究英语国家的社会主义文学和文学史的新视域,也成为本书研究课题的蓝本。然而,总体上,上述专著偏重于社会主义文学史或左翼文学史的研究,还没有得到文学文本分析的充分和有力的支持;对社会主义理论在整个20—21世纪头十七年间对英语文学作品影响的研究还不够充分,运用新马克思主义文学评论理论研究这段历史时期中社会主义理论对文学作品影响的书籍尚未面世;而最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加拿大在21世纪后出版的左翼文学史,以及美国和英国近几十年的左翼文学作品、文学史和评论史,在国内还没有得到充分和系统的译介和研究。这为本书的研究提供了足够空间。我们的研究旨在弥补国内学界对西方社会主义文学研究的一些不足之处。
因而,本书具备清晰的指导思想和研究思路。我们的研究表明,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和多种社会主义思潮对20世纪和21世纪的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的英语文学产生了巨大和深远的影响,而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马克思主义评论理论同样具有强大的多方位的影响力。我们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总世界观和方法论,以经典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思想,以新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为理论基础和分析话语,采用全球视野下的历时性与共时性双向比较的鉴别方法,对英国、美国和加拿大具有社会主义元素或倾向的文学文本,作出符合各自国情和客观历史的分析和评价,提出和建立了与时俱进和焕然一新的、与西方传统上占统治地位的“自由人文主义”(liberal humanism)批评方法大不相同的新马克思主义文学评论审美标准和尺度,质疑和挑战了以往国内外对英语世界中的社会主义文学、社会主义文学评论和新马克思主义评论所持有的偏见和矮化,尝试在21世纪的历史背景下确立比较全面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文学经典与审美标准,书写社会主义文学史与文学评论史。当21世纪初的资本主义世界再次出现了马克思曾经预言的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性危机之后,经典马克思主义和新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热潮再度掀起,本课题关于社会主义思潮和理论对英语文学中具有社会主义性质和特征的诗歌、小说、戏剧、文学评论创作的影响研究又有了更为重要的、崭新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并以新视角和新内容为基点,力图形成对社会主义文学及其评论作出跨国界、跨学科、多学科的一个系统性研究工程。因此,本书的研究内容具有如下特点和意义。
(1)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和阐释。我们从21世纪马克思主义全球化的新视野,梳理了经典马克思主义和新马克思主义文学评论之间的传承与发展的关系,重读《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和《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的纲领性文件,探究它们与英国、美国和加拿大社会主义文学和文学评论的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精心阅读了新马克思主义评论家詹姆逊的《政治无意识》和《重读〈资本论〉第一卷》、伊格尔顿的最新版《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和《文学评论导言》、克里斯蒂娃的《论中国妇女》等论著,加深对新马克思文学评论理论和方法的理解、掌握和运用,并将卢卡奇的和谐论和现实主义理论、巴赫金的超越时空的对话式和复调小说理论,布莱希特的现代主义陌生化戏剧理论,利夫赛的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纪录体诗歌理论,克里斯蒂娃的后现代互文性理论,福柯的权力和话语理论,斯皮瓦克的后殖民理论等新马克思文学评论方法和理论,具体运用到分析上述三个主要英语国家社会主义文学文本和文类上,提取出新的社会主义文学评论原则和审美标准;本书的文献基础为截至2015年出版的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原著,介绍和总结了其最新理论动态、评论视角和批评话语。
(2)着重研读英国、美国、加拿大的社会主义文本和马克思主义文学评论,确立本课题研究的新视角和新方法。本书搜集了这三个国家的大量的社会主义文学文本,在细读的过程中分析不同文类下的具体文本所呈现出的政治立场、革命实践、美学特征和艺术手法,总结经典马克思主义和新马克思主义文艺评论理论与方法在文本中的实践和表征,以及在不同历史阶段表现出的相辅相成的理论基础和异同点;引证了这三个国家在最近十多年间出版的左翼文学和社会主义文学评论的论著的最新成果,突出了多位新马克思主义文学评论巨擘的主要的批评观点和审美标准、理论框架和分析方法,构建了本书的篇章结构和评价体系,深刻分析了社会主义作品的文学表征和诗学特征,彰显出社会主义文学的政治与艺术的辩证统一的文学特质。
(3)政治理论与文艺潮流相结合。本书在历时性与共时性相结合的视域中,在纵横双向比较的框架下,梳理了自空想社会主义兴起之后的多种社会主义思潮发生与发展的数百年历程,概述了经典马克思主义和新马克思主义文学评论理论运用和发展的百年简史,展现了英国、美国、加拿大逾百年的社会主义思潮和社会主义文学的历史进程,解读了多种多样的社会主义概念和理论兴起的政治背景和内容,以及政治理论对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学文化风尚的深度影响;探讨在政治理论和政治变革影响下涌现出的纷繁复杂的社会主义思潮和理论与其他文艺思潮如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女权/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乌托邦/科幻文学、族裔文学、劳工文学等文艺潮流的多重阐发和交叉关系,印证文学的人文性、社会性和政治性,呈现社会主义文学潮流的政治艺术和审美特质,强调了绿色社会主义、美学社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社会主义等以往被忽略的社会主义思潮,回溯社会主义理论和运动与上述文艺思潮之间多维而深层的互动。
(4)理论建构与文本研究相结合。新马克思主义评论理论大量吸收了20世纪和21世纪多门学科的研究成果,形成了一整套独具特色的文学评论立场、视角、方法和话语体系,也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女性主义、生态主义等其他20世纪和21世纪盛行的文学理论和评论方法建立了交叉与融合、发展与开放的关系,成为了评判和解析社会主义文学的最客观和最科学的理论指导。以新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为框架,对社会主义思潮和社会主义文学文本及其历史进行研究,能够实现对经典马克思主义和新马克思主义评论理论的历史性和现代性的深入把握,也有助于了解其他主要的非马克思主义评论方法的缺陷和盲点。
(5)东方与西方学术相融通。本课题的研究者具备社会主义国家的东方学者的视角,又擅长借鉴西方国家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文学文化研究的成果,反观或审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新马克思主义评论理论和社会主义文学,以期达到新层面、新视野下的国际学术沟通和交流,也有利于中国的学者、作家和读者关注和加入与此相关的具有21世纪新高度的对话和探索。同时,我们解读了英语国家绿色社会主义思潮的发生和发展和对东方哲学(如道家生态主义理论)的吸收,这本身就兼有东西方学术交融的特色,也是一次学术新开拓。
诚然,本书的选题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在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多种困难。如东方和西方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差异,作为在我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政治体制中成长的研究者,我们应当如何客观地展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阐释,如何真实地再现社会主义思潮对英语文学的影响。具体地说,我们遇到的研究难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英国、美国、加拿大的社会主义文学的具体历史分期问题;多种社会主义定义和它们在不同国度的变化、发展及艺术再现,以及以往对这些问题的认识误区和遗漏;多种社会主义理论与文学或文艺潮流的关系;各国社会主义文学的具体特征和社会主义文学作品的界定;新马克思主义文学评论理论关键词语的正确掌握和准确使用,如“阶级斗争”“下层人”“政治倾向性”“异化”等;以及新的文学评论标准与尺度的确立和具体应用问题。在处理上述难点的时候,我们本着尊重客观历史的精神,参考并采用了国外学术界最近研究社会主义理论史和社会主义理论与文学关系的方法,以求大同存小异的立场,分门别类地把勇于和善于质疑、挑战和取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多种社会主义理论和倾向与各个历史阶段的文学作出了共时性和历时性研究。如何在“英语文学”范围内挑选具有代表性的深受社会主义思潮影响的国别文学,也是本课题的一个难点。在地域上,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与欧洲和北美洲相距较远,但是也同样探索和实践了多种社会主义思潮和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我们最初设计的研究框架主要是依据了本书作者的研究积累和专长,专注于英国、美国、加拿大的社会主义文学和马克思主义研究,尚未将视域扩展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左翼文学,这是一个局限和遗憾;我们随后在申请结项和申请文库鉴定专家意见的启发和指导下,查阅到了澳新两国为数不多却非常有价值的相关成果,在有限的时间内对本书内容略作补充说明,并期待进一步的研究。
从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看,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在新马克思主义领衔人物詹姆逊看来,“总是要历史化”[2]。因此,特定的文学现象要放到特定的历史时期、政治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氛围中去理解和分析。进入21世纪,美国于2008年爆发的次贷危机和金融危机引发了蔓延至今的全球性资本主义经济衰退,再次质疑了“北美例外论”,使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理论和制度的孰优孰劣再度成为一个热门研究内容;特别是中国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让世界越来越多的目光投向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极大地拓展了在新世纪和新时代背景下的社会主义全球化。与此同时,西方学术界涌现出与马克思主义和资本主义话题相关的大量的英文论著,新马克思主义评论理论也发展到了比以往更加成熟的阶段,促使人们以更加辩证客观和尊重历史的态度审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博弈,也使人们愈加认识到以往对百余年社会主义文学作品及其文学史的忽视和偏见应该予以纠正。在这样的背景下,知识的更新和评论理论与模式的转变就越发体现出其必要性和重要性,这更有利于我们更新本课题的历史知识,增强理论框架,扩大研究范围,增加论证深度。我们在本书的参考文献中列出了21世纪最新出版的数十本相关英文论著,在本书中予以援引和应用,并将我们的研究心得融会贯通到理论解读和文本分析中(本书在“参考文献”中分类列出的三百多条文献来源都是我们认真查阅和研读过的宝贵资料,尽管本书并没有引用所有文献中的具体文字,但是我们期望能为国内学界提供一定的参考)。这也充分说明,如果没有以伊格尔顿、詹姆逊、斯皮瓦克等为代表的新马克思主义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和毕生的学术耕耘,并在近十几年以厚积薄发之态势出版了数十本书籍,本书的学术含金量就会失色不少。借用英国物理学家牛顿的话,我们今日能有这样的成果,是因为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牛顿语:“standing on the shoulders of giants”)。在完成本书的过程中,我们在加拿大一流大学的图书馆搜集了权威而翔实的第一手资料,联系并请教了詹姆逊、斯皮瓦克、艾伦·沃尔德、詹姆斯·斯蒂尔、海伦·珀特班克、拉丽莎·赖等数位国外重要的新马克思主义文学文化批评家和理论家、左翼作家和文学评论家;我们也在多年的理论探索和文学积累的基础之上发表了相关的中英学术论文和专著,参加和组织了相关课题的学术会议,这些因素都为本书的完成发挥了功不可没的作用。但是,由于本课题研究范围博大,撰写时间相对不够充足,其间我们还承担着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因此,本书尚存在诸多不足之处,我们诚望同行专家给予批评和指正。
古语有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如果我们能够借此研究课题抛砖引玉,为学界开启一个新的研究话题,我们将深感欣慰。我们也希望在当今世界格局不断演变的进程中,我们的研究成果能够展示出人类对于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的憧憬和追随,能够呈现出社会主义理想和精神对英语文学的深刻影响和深远意义。2013年7月,北京卫视播出了50集大型政论系列片《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回溯了社会主义从空想社会主义到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发展至今的500年历程,结合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实践的特点,展望了更美好的社会主义前景,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凝聚了中国人民共同的伟大心声。2017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社会科学院建院40周年的贺信中再次提出要求,希望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努力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4]。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本书的研究初衷、研究立场和研究成果都使我们更加坚信,马克思主义及其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一定能够代代相传,在世界范围发扬光大。
注释
[1]译自Antonio Gramsci.“Il Grido del Popolo”,4 May 1918,in David Forgacs.ed.The Antonio Gramsci Reader,New York: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2000,p.39.
[2]Fredric Jameson,The Political Unconscious:Narrative as a Socially Symbolic Act,Ithaca,N.Y.: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81,p.9.
[3]《正道沧桑——社会主义500年》第1集“乌托邦岛”的解说词。
[4]参见习近平致信祝贺中国社会科学院建院40周年(2017年5月17日)。